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1月21日—22日,由甘肃省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奥地利、意大利、韩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学者及媒体记者出席了这次盛会。与会学者紧密围绕“老子哲学与我们———自然·科学·和谐”这一会议主题,对老子哲学的文化价值、老子与现代社会、老子智慧与世界和谐、老子的生态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海外的老学研究、老子在甘肃、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天曹寄库醮仪是道教内部顺应社会需要而编创出来的以还钱纳库为目的的科仪文献,其造作当不早于北宋前期,最有可能是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宋中期这段时期内,南宋末年时已十分流行。关于道教寄库信仰及其仪轨,学界甚少关注。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揭示出道教寄库醮仪的科介流程及其仪轨实践,将有助于加深对寄库习俗及其传播形态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3月出版/431页/99.00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之一。本书立足于考古新材料,结合有关传世文献,广泛借鉴前人成果,运用缜密的逻辑分析,通过翔实的文献梳理和考证,就某些重要议题加以论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早期道教史的理论建构,对出土文献研究亦有积极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援入多种手法展开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遵循二重证据法的原则和精神,注重收集出土文献及考古实物,深入发掘材料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并将其与传世文献进行比对和参证,借此  相似文献   
4.
开通冥路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演行拔度济幽法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科仪文本及影像材料,并结合明代《道藏》中相关内容,对本场科仪的文本、科介、文检、法器等内容加以介绍和考证。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台南地区较为知名的多家灵宝道坛所使用的科仪底本,并斟酌异同、权衡优劣,厘定出一份较权威的《无上拔度开通冥路科仪》文本,进而援引历代道书文献,考镜源流,指出台南道士圈中世代传承的科仪文本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次,通过分析科介表演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台南灵宝派道士敷演开通冥路科仪时穿插了不少的肢体动作,它们分散于唱曲念白之间,是对科仪文本的补充、深化和完善,也是全场科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使人体罹患疾病。《论衡·纪妖篇》载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谓:“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①。反之,优美而又合乎韵律的音乐则能使  相似文献   
6.
瘟疫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古人抵抗瘟疫的历史上,道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众遭受疾疫侵袭时,道门中人并没有隐遁山林,而是积极投身于防治疫病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对于染疫患者的救疗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医学疗法:针灸、药剂等;(2)法术疗法:符咒、劾厌等;(3)仪式疗法:上章谢过、修斋祭祷、设醮送瘟等;(4)心理疗法:持诵经咒、虔诚奉道等。这些应对措施中既含有科学化成分,也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均彰显出道门中人对生命的尊重及其寄托于道法战胜病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王醮仪式是明清以降闽台地区十分盛行的一种宗教民俗活动,其含义就是将代表瘟疫和灾厄的瘟神(王爷)迎请来祭祀礼遇一番后,再将其连同交通工具“王船”一起送离出境,故世人又称为“送王船”。推究此仪式之渊源,当与古老的龙舟竞渡及“厉祭”传统有着直接关联,两宋时期江淮及两湖流域民众中流行的“祀瘟神”与“送瘟船”习俗则可视为其雏形。明清闽台方志文献中大量涉及了有关“出海”、“王醮”的内容,借助这些史料可大致梳理出王醮仪式的缘起、沿革及流布等情况,并对闽台二地的差异及特点展开比较和分析。 姜守诚,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送王船"是闽台地区十分流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其原型可追溯到古老的"龙舟竞渡"传统。本文据明代杨嗣昌撰《武陵竞渡略》所描述的武陵地区端午泛舟的场景流程及禁忌风俗,考证分析了明清以来闽台地区"送王船"习俗中尚且保留了龙舟竞渡之遗存。实际上,古时端午竞渡的本意亦系为了驱除瘟疫,这与闽台地区流行的"送王船"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9.
打城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拔度斋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当地民众的朴素理解,“打城”就是打破地狱城、将囚禁在阴府冥界中的亡魂拯救出来.今台南灵宝道派演行的打城科仪共计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符合道门传统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打城科仪,其以唱念为主,有十分完整和规范的节次流程;第二部分是闾山法派色彩浓重的打城戏,其以真人与鬼将的对话为主,穿插以唱曲和念白,最后以真人手持三清宝戟刺破象征地狱的纸城而结束.我们对这两部分的仪式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打城戏表演中使用的道具(纸城)、法器(三清宝戟、七星剑、锡杖)、打五方送煞的物品(鞭炮、扫帚、草龙、盐米)及文检(救苦天尊之竖疏献状)等也予以介绍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白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秦军将领,在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保持了不败战绩,立下赫赫战功,为秦帝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决策,使白起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乃至掩盖了一生功绩。对于这位传奇将军,官方、民间及道教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塑造和建构出不同的人物/神格之形象。唐宋时期,中央朝廷对白起基本是持正面肯定的立场,并有过诏令修缮杜邮旧祠、配享武庙等举措,而民间百姓则采取贬抑的态度,认为白起伐戮过重、死后也难逃其咎,故而沉沦地狱中接受冥拷或轮回投胎为畜生以偿还宿罪。六朝以降,道教将白起纳入神鬼谱系中,最初是作为低位阶的鬼王出现的,尔后又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最终入列仙班、成为神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