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许多民间宗教及其仪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本文运用布迪厄、常人方法学等有关实践理论,通过完全参与观察方法,深入描述了福建莆田民间宗教"谢恩拜忏"这一仪式的具体过程,并着重分析了这一仪式在场域创制、权宜实践和历史隐喻三个方面的深度意蕴:以宗教仪式特有的符号和象征创制为基础,以多方参与主体对仪式禁忌和规则的权宜再生产为主线,以剧场游戏和历史隐喻为形式,逐步推进仪式实践的时空流动和参与者的情感变位,从而协同绘制了一幅涵括村落共同体与家族的集体意识、传统社会延续的性别格局和帝国政治的历史隐喻等因素混融在一起的行动图景。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批判主要聚焦三个主题:一是空间的元哲学批判,即集中对以往社会理论的时间优先性倾向和绝对外在的传统空间观念进行批判,以揭示空间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意涵,并构建空间化的历史叙事;二是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重点对空间的资本逻辑、矛盾关系和剥削体系进行批判,以显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扩张及其加剧的诸种后果;三是空间的文化批判,即主要基于对现代和后现代的多元空间形态尤其是超空间的批判,以倡导空间正义,建构认知绘图美学,进而发展空间的解放政治学。理解空间理论的三大批判主题,有助于我们深入反思当代世界经济中资本逻辑的空间化策略、后果及其处置之道。 相似文献
3.
列宁《四月提纲》中关于促进俄国二月革命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转变的革命性质问题,得到学界普遍关注并大体形成三种观点:兼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过渡。这些观点虽然在内容侧重点或时间节点上有所差异,但在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本质意指是相融通的。基于其后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有关革命"最伟大的转折点""第三阶段"的思想以及布尔什维克革命实践的策略调整,本文进一步主张,在微观层次上的革命阶段转变特指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第二阶段,即"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的单一政权阶段。中国革命语境与俄国革命转变时期虽类似但更有不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革命转变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列宁帝国主义论兼具“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意蕴。事实上,这一理论在帝国主义时代首先强调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其实践要义是批判、反对并超越帝国主义。在实践原则、策略及其运用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的辩证统一,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主张革命与建设并举、反对资本与利用资本相结合;在实践精神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坚持批判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张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机会主义,大力倡导国际主义精神;在实践影响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倡导推动俄国革命从一国到世界范围的空间跃迁。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继承、运用和发展列宁帝国主义论,深度阐释了反帝反封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学说,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