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3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权力已是目前权力研究的主流,但权力的认知研究结果和外部效度均受制于其实验操作范式.对国外现有权力操作范式进行分析,可在促进其完善的同时,更对建构适合中国背景下的权力操作方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对现有主流权力操作范式,即奖惩法、回忆法、信息控制法、具体数值法、BATNA法、语义唤起等方法介绍,以及对其实证应用与检验结果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各种范式的优势与不足.现有学者较少意识到该点,使用各范式时不加区分,这引起了各范式在适用研究、多等级操作、相关概念操作等方面的混乱.未来研究仍需从角色分配、区分自我权力与他人权力操作、操作检验等角度,改进现有权力操作范式.  相似文献   
2.
试论现代医学模式所需求的系统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研究医学模式转变的主客观基础 ,找准关键 ,从而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性地围绕转变医学模式的主观基础———思维方式展开探讨。1 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观基础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医学模式”是一个理论概念 ,是指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总的看法[1] 。对于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 ,医学模式的客观基础是医学实践。医学模式是医学实践的产物 ,一定时期的医疗卫生实践必然显示出某种模式或特征。从医学史来看 ,医学实践的重大突破是新的医学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 ,2 0世纪以来 ,人们发现了心理、…  相似文献   
3.
<正>为总结国内伦理学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学术繁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的以"应用伦理学视野中的人的问题"为主题的第九次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参会代表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关于人的问题的伦理观点。一、人及其基本问题伦理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人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当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鹤鸣山道士王明月卫复华王明月,全真龙门派第20代道士,俗号青峰,四川南部县人。家小康。自幼勤学好武,能医。民国初年,应四川军事考试,名列第二。卖田买枪,募勇编军,任职团长,年30左右。在开赴南京整编时,人枪被扣,愤而退役。回川去保宁县城(今阆中)玄极...  相似文献   
6.
祝义才,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他朴实无华,语不出众,仅用9年时间,便使300万元的民营小企业,在古都金陵迅速崛起,发展成在全国拥有20家分公司、总资产达18亿元、职工总数达11000人、年销售收入高达31亿元、利税4亿元、出口创汇330万美元的大型集团性企业,创造的“雨润”品牌响彻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7.
汉、鹤鸣山,属益州蜀郡江原县地(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始建鹤鸣化治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3《郡国志》:“蜀郡,秦置。有江原县。” 后晋刘煦监修《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诸郡为州。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剑南道领成都府及彭、蜀、眉、邛等三十八州。邛州、临邛郡,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郡,领县七临邛、依政、安仁、大邑(注云,唐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蒲江、临溪、火井”。  相似文献   
8.
明著名道士张三丰住鹤鸣山年代及其他卫复华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字三丰,号玄玄,自称清虚道人,邋遢道人等。清顺治张廷玉等撰《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清道咸年间,道教内丹西派之祖、长乙山人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  相似文献   
9.
古寺名开化,曾辉大法光。清涼生老树,智慧聚重坊。雾拥禅房静,云藏汉篆香。欲寻明石刻,未觉日偏长。  相似文献   
10.
卫法军 《美与时代》2006,2(8):78-80
文学欣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文学欣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