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诤 《佛教文化》1997,(2):36-37
这故事出自《阿育王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党,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人生于世自然难免烦恼,要求得解脱,只有面对现实。世间的人都是因缘相生的,想避开众生求解脱是一种妄想,把自己置身于众生的心愿中,才能得到真解脱。闭关是需要的,但不是目的。证菩提是为众生,为众生也是为证菩提。“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这才是大乘的菩萨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1)
一、宗旨——精神 1.六和佛教教团,名曰“僧伽”(Sangha)。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事理之别。事和有六,即:身和同居,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理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主持寄语漫画真谛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各类物质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却大大地搞乱了一部分人的心。许多人并不是因为自己需要,只是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无力获得,心理便出现不平衡,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尽管我们很能理解这种心态但不能不说在这背后还是一个“贪”字作怪。这期漫画发表的故事就是希望在我们心中能出现“我不需要”这样的声音,或许会在五彩缤纷的物质诱惑面前,获得应有的平静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我做班主任工作不仅注重“管”,更注重“理”。“管”,强调制度化,以条条框框约束人,能培养更多听话的好学生;“理”,强调沟通,更人性化,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如果对一个班的学生,有“事”就“管”他们,没“事”就不“理”他们,这样当班主任不仅是不合格的,而且是很失败的。我是这样“管理”我的学生的:一、确立一批“能听话、会干活”的班干部。  相似文献   

5.
理诤 《佛教文化》1997,(4):36-37
一、有一富商为表对三个和尚仰慕之意,特请名厨制作精美素斋,请三憎来家供养。二、三个和尚入座,很快便用完了斋饭,富商问道:“素斋尚可口么?”三憎答:“很好!”三、富商见三惜并无特别欣喜之情,以为他们吃惯粗茶淡饭,不喜欢饮食过细,决定次日另换食谱。四、富商命厨师奉上精制之家常素食,三僧仍然很快便用完了。五、富商问:“今日膳食是否比昨日更合师傅口味?”胖和尚道:“同样可口!”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6.
人生在世,所作所为,总抱良好愿望。大至作人作事,小至养花弄草,无不希望事业有成,花木繁盛。但诸事无常,往往不能尽十。人意。每逢事与愿违,甚或全盘失败时,沮丧忿怒之情难以自抑,此亦人之常情。这个故事中禅师说的:“非为生气而栽”,这句话值得玩味。良好愿望与沮丧忿怒无关,遇有不顺利之事,想想这个故事,应可平心静气。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7.
主持寄语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卷第四·戒度无极章》中《清信士本生》。说的是佛在前生用坚定的持戒奉斋精神 ,使国中民众积功行善 ,成为风尚的事。当时的佛持戒奉斋完全是为了能够亲近三宝 ,得到无上真谛。因此即使舍弃生命也毫不动摇。而许多人为六欲所惑 ,只图眼前享乐 ,表面为善 ,目的全是为了私利 ,不知道人身难得 ,佛法难求的道理。我想这个故事对于身处种种诱惑 ,不能自持 ,而放纵自己的人来说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六度集经》故事——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8.
二谛就是俗谛和真谛。“谛”是实义,即非虚妄。审实不虚,谓之为谛。二谛之理难晓,涵义浅深有异,从来争论较大。如《法华经玄义》卷二下所指出:“夫二谛者,名出众经,而其理难晓;世间纷纭,由来硕诤。《妙胜定经》云:‘佛昔与文殊共诤二谛,俱堕地狱。至迦叶佛时,共质所疑’。二圣因地尚不能了,况即人情强生去取。……古今异执,各引证据,自保一文,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汉、藏、印僧人之间的“顿渐之诤”,作为信史,已成定论.但近年来在“顿渐之诤”的辩论形式、历史真实性及对摩诃衍的评价等问题上,有些学者产生了质疑,提出了所谓“顿渐之诤”只是书信辩论说,甚至认为这段历史都是“建构的”以及摩诃衍被“妖魔化”了.本文仔细研读相关藏汉文文献基础上,认为“顿渐之诤”乃汉、藏、印学者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从辩论的形式、内容到摩诃衍的历史作用,其真实性和正面性皆毋庸置疑、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1.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6):36-37
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弟一人辛劳,无法支撑,往求三个和尚。-\’f’y弟答:三人求神,便可大富。.1 ,包I、 兄叱;,不下种子,无法收获,富从何来,_l 弟答:l-是啊,即请回家,共同勤奋耕作,.I 小和尚闻言,即告弟:I_如此,这般.I,弟依言而行。 ,∥吝,弟也来庙中,兄问:I-你不去播种,来此何事,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后素  相似文献   

12.
入禅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寄语   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禅度无极章》   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意译“静虑”、“思维修”、“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定”是梵文“三昧”,意为“定”,谓心不散乱。禅定是“禅”“定”的合称,是通过精神集中,观想修习而获得佛教悟解的活动,是六度中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入禅定@理诤 @后素  相似文献   

13.
一、有一户人家,兄弟众多。二、各自因缘不同,苦乐自亦有别/三、有自觉不如他人者,心怀不忿常故意滋事,致使全家不宁。四、户主烦恼,求三个和尚前去开导。五、小和尚对其家人讲了一个故事。六、昔雪山中有鸟,一身三头,名为“共命”。七、一头为活命养身,常食美果。八、另一头生嫉妒之心,“彼常食美果,我何不能食”即其自取毒果食之。九、本为“共命”鸟,毒发时二头俱死。十、“你们全家均为手足,患难与共,甘苦同享,如互生猜忌,财如‘共命’鸟同。”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  相似文献   

14.
戴震的认识论中有两个颇有意义的范畴 :“意见”和“理义”。他认为 ,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取理义 ,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意见。宋明时期的哲学家 ,如朱熹等人 ,由于分不清理义和意见 ,以致把意见当成了理义 ,把理义当成了意见。这不仅贬损了理义的至上性 ,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莫大的危害。因此 ,他认为 ,正确分别理义和意见 ,分析意见得以形成的原因 ,不仅对于获取理义、辨别理义十分必要 ,而且对于批判程朱“以理吓人”、“以理害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那么 ,什么是“理义” ,什么是“意见”呢 ?戴震说 :“心之所同然 ,始谓之理 ,谓之义 :则未…  相似文献   

15.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众经撰杂譬喻》,在《大庄严论忡也有类似的内容。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佛教提倡正信,反对迷信。有没有神通这回事?什么是神通?怎样正确看待神通?这个问题一时不好说。就佛教而言,神通是不究竟的,即使有神通也不能用来哗众取宠。佛教要求证得了生脱死的大智慧,断除个人因无明而生的烦恼。各种修行法门都是弓1导人求得解脱道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个故事会给读者一些启发,从而更加了解佛教。(理净)六师:释通牟尼同时代的外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6.
勤锄心地     
人们常把“心地善良”来形容或称赞一个人,看来,人的心灵就是一片土地了。那么,在心里的这片土地上栽种什么、或是让其荒芜,恐怕是每个人最关心的事。中国民间的“种瓜得瓜”之说,表达得很含蓄,但其内涵却深刻透彻。在我们的教会,也把心灵视为上主的宫殿,可见其意更为深远。为此,勤锄心灵的这块心地,不让杂草丛生,是每个天主儿女时常关注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临帖是学书的第一关,但是我们很多人对临帖不明其理,他们临帖只停留在“抄书”的层面。有的人临《兰亭序》,每次从“永和”到“斯文”抄一遍,没有一个笔画和原帖相似。这样临得越多,中毒越深,习气越重,没有任何意义。比抄书好一点的叫“描形”,他能将点画的样子尽量写得很像,但是只停留在一个描形画态的层面,笔笔漆黑,速度均匀,不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这两类临帖都是不明其理。我们说要明其理,这个“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知道作品与工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主持寄语漫画真谛今年是兔年,又是本世纪最末一年,流言传说纷纷扬扬,由此也殃及了兔儿。从“尾巴短办事无结果”到“有三窟实属狡猾”乃至“骄傲自满招致失败”等等,对洁白可爱的小动物多有不敬。其实无论什么年头,不分何种有情,善缘、恶缘、顺缘、逆缘都有的。本期选一篇《大唐西域记》中的传说故事,想说的就是这一点。可能牵强、可能粗浅,但用意是积极的。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讨厌那种人,嘴上不说要做这种事,而实际上又做了这件事,还一定要为做这件事找借口。因为这种人是很虚伪,又很狠毒的。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2,(6)
本期唐仲容、唐思鹤二位居士合写的《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一文对这些在生活中时时困扰的问题,根据佛法的道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参照系数,如果运用得当,或能收“方便善巧而得解脱”之功。该文对什么是佛教的精华,怎样把佛教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大自在,都有精到的阐述。我们能“由正教而起正思,由正思而起正行,依于正行而得正果”,则学佛之能事毕矣。愿我们常发菩提心,修四摄六度,以四无量心行自利利他,庄严国土;以般若智慧观照“见事理于机先,遏人欲于未萌,止恶修善以成其德”。处处与天地人事相辅相成,配合无乖,不违越,不侵犯,发挥生命体性的自然妙用,清明在躬,清净无诤,一片祥和,这不但是修行的方便手段,也是成就本地风光的前提。这就是生活的“合理化,道德化”。太虚大师还说过“仰止唯修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样四句名言。假如我们能够处处与人和,与事应,与物谐,做到恰到好处,这就是“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但要找到其中的“关捩”或“途径,则有待于我们撷取佛教的精华,并把它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