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谈茶联     
雅谈茶联李春碧我国是茶的故乡。茶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夺目奇葩,亦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奉献。现采撷几副,以飨读者朋友。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有这样一副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联中用了四个典故,巧妙地把茶...  相似文献   

2.
茶联拾趣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在神州各地的茶楼、茶馆、茶室、茶社、茶亭的门柱或厅堂上,留下了不少妙趣横生、脍炙人口的茶联。  相似文献   

3.
正据说茶分几等:入口生津,咽喉回甘为佳;滋润食道,食道亦返甘为上佳;入胃熨帖,蕴味无穷且返甘则为上上佳。人生亦大抵如此。谈吐不俗,静则不语,为雅;底蕴深厚,藏而不露,为隐;不求浮名,耐住寂寞,为淡。于人不争利多寡,于世不求名高低,实为大大雅,茶有五味人分几品,你求哪般?仔细琢磨,诸多饮品,茶之所以亘古穿越时空,千百年来备受推崇是因为无论时世如何变迁,人们永远钟情于品茶,陶醉于茶的味道,以茶悟人生。而苦或甘都不是我们的常态,苦尽甘来,人生怡然;  相似文献   

4.
正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樗音chū,椿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称茶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  相似文献   

5.
茶联的镌痕     
正"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唐宋起,文人雅士把茶写入诗词,在留下不少佳作的同时,亦将茶趣赋予其中。"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忠孝传家远,诗书处世长。"朱熹回婺源探亲时所作之联,表达了自己对茶的嗜好和对平淡如水境界的追求。后来,有人借他的名诗《观书有感》,写了一副对子:天光云影晴川入画鸥雨草堂活水烹茗婺源既是茶乡,亦是书乡。历史上,婺源有名可考的茶亭有一百三十多座。亭中的楹联十分  相似文献   

6.
人生三道茶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一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茶的境界,是文人雅士面对人生沉浮时最贴心的精神安慰。秋日灿烂的午后,和友人品菊花茶是一件惬意的事。据传,一次郑板桥到东台白驹去探望多年未见的老友,此人精通诗文,但无意功名,过着清贫生活,所居之处篱落有致,闲云野鹤,且家中挂有一副堂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友人拿糙米饭招待郑板桥,他欣然入席,吃  相似文献   

8.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到一古庙忽觉口渴,一农夫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 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听说后,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缘不如他。”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喜好饮茶,还经常以茶入诗,深得饮茶真趣。在赵朴初的茶诗中,其中一首五绝《吃茶》(题为笔者所加)诗人尤为喜爱,曾多次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首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10.
释戒毓 《佛教文化》2010,(1):109-115
<正> 讲禅和茶,是现在人的时尚,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人们谈到茶就会联想到禅,谈到禅就联想到茶,禅和茶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茶"和"禅"的相结合,茶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是赋予禅的精神,把茶提升到文化上,精神层面上,使茶更具有魅力。"禅"和"茶"结合在一起,以为非常高深的"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得到,感受得到,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下。  相似文献   

11.
编余旁注《茶禅同一味》是日本茶道鼻祖千宗旦关于茶禅的重要著作,书为后人刊行干文政十一年(1828)。宗旦淡泊名利,亦淡泊茶事。尝言:“茶本从禅故,更无其他路。吾平生所言古人茶话,以为指月,当亲自领悟茶事方可。”宗旦传有茶歌曰:茶道无字,以口相传,以目相传,以心相传。伊藤古鉴,日本当代高僧,茶禅泰斗,有《茶和禅》等名著传世  相似文献   

12.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饮茶,尤其酷饮绿茶。那醇美芳香的绿茶气味,那碧绿晶莹的绿茶汤色,历来为他们所钟爱,被视之若宝。绿茶是当地穆斯林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宁可数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他们一生以茶相伴,休闲时饮茶,繁忙时也饮茶;上坟“做好事”饮茶,结婚摆喜宴也要饮茶;若有客人到访,也必首先待之以茶。故凡上年岁的滇中穆斯林,几乎人人喜饮茶、善饮茶,个个皆品茶、鉴茶高手。一般未入水浸泡的干茶叶,他们无需品尝,只要观其颜色,再凑鼻孔一嗅,便能分辨出茶之种类及优劣等级。饮绿茶,是云南穆斯林的共同嗜好,饮茶方式在不同地区也…  相似文献   

13.
法门寺地宫原是唐代密教道场以出土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等稀世珍宝而震惊世界的法门寺地宫之谜,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等专家潜心研究已经破译──法门寺地宫原来是供养佛骨舍利的唐密曼茶罗。据佛教经典释义,佛教术语所说的曼茶罗,是指坛场或称道场,为"圣...  相似文献   

14.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联语赞医德     
正闲暇之时,翻阅有关对联的书籍,不禁发现有些对联或颂扬医生高尚医德,或赞美医生高超医术,或赞叹药店主人重义轻利,现采撷几副对联,与大家品赏,并以此致敬年初奋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是清代名医程道州所撰的对联。联语自然妥帖,犹如叙事一般。在程道州看来,只要人家能健康,自己贫困无所谓。读联知其人,其高尚医德尽在联中流露,令人敬意。  相似文献   

16.
茶韵悠长     
茶,有着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茶香袅袅,茶韵悠悠,闲暇之余,总喜欢独坐一隅,静静体味茶的韵味。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撮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一片片的茶叶在开水的作用下,变成一簇簇嫩芽,齐刷刷地立在杯底,甚是好看。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  相似文献   

17.
巩志 《福建宗教》2001,(6):21-22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茶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结了缘。如茶的发现,相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道家发现武夷茶赞日:“武夷真是神仙地,又产灵芝又产茶“。茶被视为仙人所发现的神物仙品,他们称茶为“灵芽”或“仙草“。  相似文献   

18.
洋溢爱国之情的佳联李春碧对联与爱国,古今有缘。爱国之联,或忧国忧民,或缘情抒怀,或寄托哀思,或寓理言志,既纪念辞世者,又激励后来人。现撷取几则,略加己见,供读者朋友赏鉴。周恩来同志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为送别挚友王朴山东渡日本留学时题赠一联:“浮舟沧...  相似文献   

19.
正混异,即把两个音同或音近的字用于同一联内,有时交错反复使用,使人读起来难分,看起来明白。联语中正确使用混异手法,往往会使联语音韵别致,饶有情趣。从前一私塾先生外出,留下一上联,要学生对出下联来。此上联云:风吹豆角,豆角与豆角斗角;学生们冥思苦想,搜肠刮肚  相似文献   

20.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