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3.
论坛荟萃     
陈志良: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包含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对世界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二是,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之中的主体的特性.一些同志往往强调第二个层次,而忽略了第一个层次;其实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为基本任务,这样,人作为主体存在物与世界的关系就上升到主要地位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是说明世界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哲学框架中居于从属的地位.人作为主体存在物,本质上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实践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实践应被理解为人参于到整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4.
刘奔、李连科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日发表《自我认识与精神文明》一文。文章说,一个人想要做一个自觉的人,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体认识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外界(自然和社会),一是认识自我本身,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在认识的主体——客体关系中,自我不仅是主体,有时也是客体,是认识对象。自我究竟怎样认识自身呢? 首先,认识自我,就既要区分主体和客体,又要区分主观和客观。自我具有二重性:作为认识者,他是主体;作为被认识者,他又是客体。在自  相似文献   

5.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阿多尔诺对待黑格尔的态度,大体说来同卢卡奇一样,也是自相矛盾的:他极力称颂黑格尔对事物的内在性进行深入考察,把事物的表象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及其运动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的愿望。因而这也就是极力颂扬黑格尔的思想向客观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他一再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和黑格尔企图通过主体-客体的同一性,最终确立主体的至上地位的尝试。阿多尔诺强调说,上述两个对立的运动,在黑格尔的思想里是交错在  相似文献   

7.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8.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价值论的研究必然要转到对于评价论的研究,这是价值论研究深化的内在要求和标志。评价活动属于认识活动,这已经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认同。但对于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研究尚少。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些尝试。一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标准的选择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是主体对于客体进行评价活动的出发点。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和主体同周围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主体的自身结构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随着主体结构及其与周围世界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志山  余其铨 《现代哲学》2001,1(4):110-113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充分体现在哲学的历史中,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人们追求的重点和探讨的角度不同。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古代哲学侧重于从客体方面探寻真善美,近代哲学侧重于从主体方面探寻真善美,德国古典哲学侧重于从主客体关系上来探寻真善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本质、结构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在近代哲学中(自洛克以来),认识论一般说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相对划定了对象领域的哲学学科。这个学科一般说来研究的是下列几方面的问题:认识过程的基础和动力;认识的目的和目标;认识活动的本质和结构以及认识活动在人的社会活动的整个系统中的地位;认识主体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同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同真理的关系、认识的程序同方法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有两个维,其一由主客体关系而成,其二由主谓词关系而成。与此相应,主体(Subjekt)一词也有两种基本含义,即相对于客体(Objekt)的主体和相对于谓词(Pr(?)dikat)的主体(主词)。前者指人,后者通称“现实主体”。然而,这后一含义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对“现实主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本体论性质也注意不够。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主谓视角重温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本文在这方面作些尝试,以引起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论坛荟萃     
李进:唯物主义方法与主客体关系对唯物主义方法作认识论思考的最根本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和世界观的统一可以体现在认识论之中。它一方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在最一般的方法上规范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据此,可以认为,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方法论,也包含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或者说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的理论中始终贯串着唯物主义方法。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实践关系中,主客体始终处于双向运动的状态。主体始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如何改造客体,唯物主义方法就在其间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夏甄陶、刘奔、蔡祖鹏等哲学界有关学者近期在北京昌平举行了“实践理念”小型座谈会。与会者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高屋建瓴地勾画了自己新世界观的基本思路以及与旧哲学的主要分野,这就是:在承认自然物质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先在地位的基础上,着力从主客体历史地相互统一的高度考察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及其本质,而这种现实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但旧的唯物主义只从客体的直观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人们的周围世界,唯心主义则只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和把  相似文献   

16.
1991年4月、5月,广东省哲学学会先后召开了两次主客体问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广州地区的部分哲学理论工作者就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客体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主体性原则等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在这两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这一组笔谈予以发表,以期引起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推动主客体问題的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主客体时,首先需要对自然客体的复杂层次性作深入研究.自然客体是个有机系统包括有三个层次和相应的矛盾.把它弄清楚,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自然客体的第一个层次是广义自然客体(或叫潜在自然客体)和现实自然客体.整个自然界,包括地球上的一切,以及天上和地下的宝藏,都属于自然客体,或者说是广义自然客体.不管人们对它是否认识,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哲学上的自然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成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这一部分自然客体,即现实自然客体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主体与客体同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说,“在当代,思维和存在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即使在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  相似文献   

19.
从1978年以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点研究,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在1980年以前,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1980年之后,注意力逐渐转向实践活动的要素及其关系结构的研究,在这一研究中已初步涉及到主体和客体概念,从1982年开始,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目前已出现把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同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的趋势。由《社会科学辑刊》编辑出版的《主体—客体》文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李彦如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对象,是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整体。这个对象是最丰富和具体的,它既可以从具体的、完整的形态为人所把握,也可以分化、抽象为许多特殊的形式或侧面为人所认识。本体论就是关于万有之本原或本质的学说,是从本质及其表现这一特殊的方面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而认识论则是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一认识的特殊角度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对世界整体的一定的写照,但又都是不完全的,故而是特殊形式的世界观。完全意义的世界观,就是明确地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实世界为对象,以回答人与自然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包含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却不能把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本体论或认识论或本体论加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作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世界观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三种思维方式。但这三者又不是互相外在的东西,也不简单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中在前的问题的解决为在后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在后的问题的解决又是在前问题解决的真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