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会成熟?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是生命的最高形式,人的成熟区别于飞禽走兽,有两种自义,一种是生理成熟,譬如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结构、机能都达到了趋近完善的状态;另一种则是心理成熟,譬如人的智力、情绪、社会适应性都达到了较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所以应该珍惜生命、呵护生命。面对生命,人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必须要忏悔,这才是人类文明成熟的标志。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生命是上帝在人身上的行动以及人在听命中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论医学宽容——兼全球生命伦理是否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成熟的伦理风格,一种时代精神,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应提倡和关注宽容主义,宽容伦理学的建立对医学和社会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生命伦理学尤其需要宽容技术,宽容使全球生命伦理的建立成为可能;我们应争取主动快乐的宽容,宽容不是放弃思想,而是选择自由。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全球生命伦理,就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4.
在人和动物的生理学研究中,大多数生物学家集中注意于成熟有机体,把它作为体内所有系统最恰当的整合模式,并且作为测定人和动物的生理或病理离差程度的一个标准。换句话说,发育和衰老这两个过程通常是以成熟有机体为正常背景来分析的。虽然,有可能应用生理学指标来表示从胎儿到成熟的转变,但从成熟转变到衰老则较难捉摸。本世纪初的生理学家Charles Minot提出一种观点,认为衰老是生命连续过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并且与发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生态美是地球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创造出来的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自然生态美直接地呈现为一种整体的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它不是一种置身自然之外的对象化感受,而是感受者与被感受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境域,是一种互含互摄的、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人全身心的投入与融合,是以人的全部生命熔铸于自然整体生命中而获得的一种"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合道"的超越性生命境界美。  相似文献   

6.
生存与发展:当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该说 ,生存与发展问题 ,不是什么新问题 ,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生存与发展分别代表着人的生命存在的两极 ,即生命的底线和上线。作为一种底线 ,生存是相对于死亡而言的。生死相关 ,有了人的生命存在 ,才能谈得上人的一切其它问题。马克思曾经说 ,我们的出发点只能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但人的生命存在又不同于动物的直接性和重复性生命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 ,是在发展中得到展示与实现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正在于谋求发展 ,因此 ,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高级自觉与永恒追求 ,也是生…  相似文献   

7.
论坛荟萃     
高清海 :“人”的双重生命观 :种生命与类生命人的双重生命观就是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 ,即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而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只有从双重生命的观点出发 ,才能把握人的真正本性 ,理解人之为人、人区别于他物 ,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那种特殊的本质的奥秘。“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它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生命”。这种生命的根本特点是 :由自然给予、具有自在性质、非人所能自主 ;服从自然的法制 ,与肉身结为一体 ,有生也有死 ,作为种性同等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类生命”则是由人创生的自为生命 ,仅仅属于人…  相似文献   

8.
健康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从系统论角度看,健康作为一种理想与完美的生命活动状态,与生命活动趋向的终极目标--物种的生存与繁殖--具有同一性.因此,健康是生命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也即生命的内在价值.健康是生命的内在价值,是现代社会将健康确立为一种天赋的基本人权的重要依据.但人的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意义与目标的多元性,也使人的健康外现为效能的一种形式或一种可行使的实际功能,也即具有一种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存在在医学哲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最抽象、最简单、最根本的规定性。医学哲学的其它概念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逻辑展开和转化。同时,人的生命存在是人的健康的先决条件,而健康只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样态。因之,医学哲学应以人的生命存在作为其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11.
享受宁静     
一位哲人的话常在耳畔回响,在心底共鸣:“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心灵的宁静,是心灵幸福的底蕴,是生命的成熟,是命运之神对人的最高奖赏。  相似文献   

12.
“人”字形状犹如一座大山。人从山下开始爬坡上升,这叫“成长”;渐渐到达山的顶点,创造生命的辉煌,便是“成功”;以后又得下山,走向衰落,然而生命会变得“成熟”。所以,人的一生就像整个登山的过程,有升有降,更有顶峰即鼎盛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14.
酒神精神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一种审美形式。酒神精神内化于沈从文的生命中,也动态地呈现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为了批评都市人格缺陷,沈从文在早期作品中大力倡扬酒神精神。当沈从文意识到一味地倡扬酒神精神具有潜在的危险时,他开始逐渐地调和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表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理性思考状态。  相似文献   

15.
享受宁静     
一位哲人的话常在耳畔回响,在心底共鸣:“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心灵的宁静,是心灵幸福的底蕴,是生命的成熟,是命运之神对人的最高奖赏。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与人类生存的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璞庚 《哲学动态》2001,4(12):19-21
从人类生存的样态看 ,人的身体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 ,生命的规律在人身上起着支配作用 ,因此 ,毋庸质疑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与此同时 ,我们还得正视同样的事实 ,人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 ,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不仅因为其主体性、历史性、社会性而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 ,而且因为就自然本性而言 ,人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用哲学人类学的观点看 ,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 ,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1] 动物生命结构的专门化 ,主要是指其活动器官的专门化 ,…  相似文献   

17.
人从呱呱坠地时起,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就开始了自主地生长发育过程.当她一旦达到生命的全盛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衰老与死亡。尽管生长、成熟、衰亡同样是地球之上的“万物之灵”所不可抵御的自然规律,但在人类社会这幅巨型的“平面坐标”中,仍然会显示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线段”的长短不尽相同。有些人似乎是青春常在;而有些人却是未老先衰。也就是说,即使在相同的内在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衰老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其原因就是还有一些影响人体的外在因素——自我可以控制的因素在起作用。诸  相似文献   

18.
涂智进 《天风》2006,(18):21
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这是耶稣所给予我们的一个切实的应许,也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个显著的目的。耶稣基督的到来就是要更新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活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活出一种丰盛的生命,而不是萎缩的或萎靡不振的生命。那么,什么是“丰盛的生命”或“更丰盛的生命”呢?我认为一个丰盛的生命或更丰盛的生命,就是活泼、有能力、能造就人、能给人带来益处,并且是能够分享,并善于分享的生命。耶稣在约翰福音中的另一句话更能体现这一点,他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相似文献   

19.
生态、生存、生活、生命的意义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现实关切。"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现代发展模式或对策,可以从更深层次上归约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哲学理念。《周易》哲学"太极"一源的生命本体论,天、地、人"三才"共生的大生命世界图景,"保合大和""大生""广生"的大生命价值观及天地生生与人文化成交融互动的思维方式,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哲学意义。研究视域、理论观念及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当今易学传承与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人精神的崇高境界,关键在一个"和"字,用孔子的话说,那即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是强调生命整体的和谐平衡。中国人遇事不走极端,追求精神的平和冲淡,不偏不倚,这使得中国人不具攻击性,有一种和平的性格。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性格,对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