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磊 《美与时代》2014,(1):32-32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文字”。这正是对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好的定位。正因为文字的缺席,苗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需求催生了其发达的服饰文化。其中,银饰更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银饰是苗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特别是银饰装饰的构成形式美、装饰元素的内涵寓意以及银匠们的设计思维和审美取向,都是现代设计吸取的营养。以黔东南台江县施洞地区银饰装饰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为切入点,吸取银饰品的文化内涵,对银饰装饰的图案元素进行提炼,通过艺术加工处理后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使银饰的传统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有机结合,有助于突显现代包装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与独特性,同时使银饰重新得到开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湖南湘西苗族刺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代表了苗族女性文化的精髓。苗绣作为苗族人民演绎天地万物、记录历史和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其创作题材、造型要素及色彩搭配则主要依附于本民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民俗活动。苗绣取材广泛,寓意丰富,工艺精湛,针法讲究,风格浪漫,情趣淡雅、古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变化万千,纹样图案丰富,是当代珍贵的艺术瑰宝。苗族银饰既传承了苗族文化,又在历史演化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现象,它根植于苗族文化土壤中,具有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传统工艺三大核心元素。对其核心元素再设计的应用应在学习苗族银饰工匠独特的装饰和加工手法前提下,传承苗族传统优质文化基因,保留古老的民族特色,使其核心元素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和消费群体的审美要求,综合应用于现代艺术领域,为现代设计注入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银饰在整个苗族的族群中犹如一条纽带连接着不同地域的苗族同胞,使它成为文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苗族银头饰在造型上,具有大方自然、粗犷有力、形象概括和生动独特的特色,手工打磨的的银饰工艺技术独特精湛颇具特色。贵州各族支系由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图腾崇拜观念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头饰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银头饰在支系庞杂的苗族族群中佩戴方式截然不同,它起到了维系族群文化认同的作用,是族群间相互区别的符号标记。  相似文献   

6.
将黔东南台江县施洞地区的苗族苗绣与银饰符号作为研究对象,对苗绣图案与银饰装饰元素所蕴涵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和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并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一方面有利于使室内设计风格的地域化、民族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该地区银饰与苗绣的装饰图案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应用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7.
苗族服饰上的纹样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树木花草皆可成为崇拜的神灵对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苗族服饰纹样构成的来源。大自然的花草鸟兽及日月星辰,无不在苗族银饰上展现出来。纹样体现出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和形式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致。  相似文献   

8.
苗族医药是苗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抵御外来病邪的侵袭,保卫自身的健康和繁衍,在不断和疾病作斗争中得出来的治疗疾病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苗族医药是博大精深的苗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医学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9.
腊尔山苗族祭坛"炯"的数量多,空间分布密集度高,以村为单位遍及腊尔山苗区。围绕祭坛"炯",腊尔山苗族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文化现象,其相关的仪式过程、组织体系、功能特征十分鲜明,并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炯"的神灵观、神性观、神迹观。祭坛"炯"是腊尔山苗族自然信仰与祖先信仰相结合的原始宗教承载形式,披着山神崇拜的外衣,实质上是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民族宗教》2005,(6):37-37
流长苗族乡腰岩村地处清镇与织金交界的纳界河畔,距流长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总户数334户,总人口1324人,其中苗族人口1208,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清镇市苗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这里的苗族村寨依山而建,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地域性特征。苗族村寨有自己固定的建筑样式和建造模式,虽然村寨规模大小不一,却都有一定的建造规律可循,不管是村寨建筑的样式造型、色彩,还是村寨的传统民族文化节日,都有强烈的绘画形式美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2.
所谓苗族歌棒,就是指苗族人民在一根小木棒上刻上苗族自己的象形字符号,而且以这些字符号来表达和记录诗歌内容,这种刻录记载有诗歌内容的刻字木棒就叫做歌棒。苗族歌棒所刻的内容,主要是叙述舅爷把向姑妈索取的聘礼刻在枫木棒上,刻好后,  相似文献   

13.
贵州苗族服饰艺术以其绵延不断的艺术魅力、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蕴涵大量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信息。其服饰艺术中的刺绣图形、服饰形制、色彩搭配等视觉符号,折射出千百年来苗族族群的生存方式、风俗人情、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及其文化变迁的历史,体现出贵州苗族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了贵州苗  相似文献   

14.
受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影响,贵州苗族传统民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是苗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人文生态思想。如今,在国家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尤为重视的背景下,透过这些苗族传统民居去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生态理念,对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的方法将各种颜色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传统制作技艺,是苗族服饰的主要构成要素,在苗族中世代相传,针法具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技巧,流传于黄平一带的苗族刺绣主要有:数纱绣、锁绣、平绣、堆绣、钉线绣、打籽绣、挑绣等。多用几何形构图,因绣片条块的不同,分为几何形二方连续式构图和四方连续式构图。图案多取材于当地常见的动植物,如马、蚕、蜘蛛、蝴蝶、雀翅、浮萍、刺藜以及各种花卉,以写意手法,将其物象化为几何形,图案的整体组合一般以棱形为主体纹样。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全国苗族文学创立五十周年,使我回忆起已离开人世五个年头、为苗学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并在苗族文化的挖掘、开发、征集、整理、教学、推广、普及诸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苗族文字语言学家——杨通胜老师。  相似文献   

17.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17,(3):143-150
火炉坪苗族村寨宗教祭坛分布密集,以合鼓坪总祭坛为中心,周边分布了一系列祭坛,其类型涵盖了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几乎所有形式,尤以祖先祭坛居多.这些祭坛形态原始质朴,多用石头简易搭建而成,其特征呈现出“类型性”而非审美性;同时,外来宗教信仰的渗透不明显,家设祭坛的情况非常突出,可见出苗族村寨传统信仰惯性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18.
"固守"与"调适"是腊尔山苗族"巴岱"信仰神龛设置及其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两个样态。一方面通过神龛的设置严格恪守古老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传统,使"苗族"区别于"他族",并确证苗族内部不同支系的区分,使苗姓的实际存在不受汉姓的干扰,并确保这种区分不被遗忘;另一方面由于近代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信仰内部固有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动摇,神龛的设置发生了适度的"调适",出现了"有限度"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苗族传统宗教研究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针对苗区的田野调查逐步开展,该研究亦随之深入;建国后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亦或隐或显地涉及此问题,1978年以后该研究再度回暖,1990年以后逐渐出现研究热潮.从事苗族传统宗教研究的学术队伍亦呈现从业余走向专业,从猎奇走向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趋势.研究方法既有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取向,亦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全国苗族文学创立五十周年,使我回忆起已离开人世五个年头、为苗学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并在苗族文化的挖掘、开发、征集、整理、教学、推广、普及诸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苗族文字语言学家——杨通胜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