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丁·杰伊(Martin E.Jay)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院教授,国际著名的思想史学者,其研究兴趣包括批判理论、理智史、视觉文化以及唯名论等。其代表作《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马克思与整体性》、《阿多诺》等都曾在国内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马丁·杰伊教授近期将出版另一部有关批判理论的著作:《黯淡之后——晚期批判理论中的理性之光》。笔者就这部著作探讨的主题,围绕理性概念对马丁·杰教授进行了专访,其间也涉及批判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关系,以及批判理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当时抑或现在 ,康德的启蒙思想对哲学家们似乎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当代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中找到了从理论上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源泉 ,福科则从中找到了理解和阐明现代哲学基本特征的线索和出发点。那么 ,作为这种不断开启新思想的源泉 ,康德的启蒙思想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关于启蒙的论述很多 ,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有涉及。除了《答复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蒙 ?》这篇以启蒙为题的专论 ,《实用人类学》、《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万物的终结》、《重提这个问题 :我们是在朝着改善前进…  相似文献   

3.
《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看做是认识论的著作,海德格尔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存在论。[1]毫无疑问,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纯粹理性批判》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的主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先验哲学的总问题,而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是评介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的。作者比较了《存在和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的同异,说萨特尔受了工人阶级的“不自觉的影响”,他的“立场改变”了,过去是“用现象学方法来描述人的存在的特征”,现在则是“用辩证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来探讨“人的处境”。作者介绍了这本著作的人本学和“辩证方法”,解释了萨特尔的若干基本概念,如自在与自为、内在与外在、内在化与外在化、有机实践与总体化、肯定与否定、主观与客观、被动的主动性与主动的被动性、自由与必然等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一种在国内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那里常见的看法,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本主义色彩较浓,后期(特别是《资本论》中)则陷入了普遍主义,取消了人(个人)的地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表面的。在我看来,马克思早期和后期没有根本的改变,一直是以人作为他研究的中心,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学,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他的早期手稿一样,是“经济学—哲学”著作〔1〕。所以,正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都是哲学著作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真正…  相似文献   

6.
一、辩证理性提出的背景、特征与内涵萨特后期认同并接受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但他认为这种辩证法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到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后,更需要予以反思和纠正,否则它是不合法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辩证法的合法化(可理解性)问题,就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的反思:批判经验在我们  相似文献   

7.
从方法论角度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具有极重大意义的著作。《精神现象学》是借助唯心主义的辩证方法论证过渡到资产阶级社会的世界历史必然性的最全面的尝试。黑格尔的哲学渗透了对理性的无限威力的信念,渗透了一种无限认识的乐观主义。他对同时代的非理性主义和认识论的贵族派(浪漫派,谢林学派)的毁灭性的批判,以及他同历史过程的心理学解释的论战是必要的前提,没有这些前提,后来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解释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与浪漫派认为历史是一个人类没落过程的观点相反,黑格尔主张历史具有向上发展的规律性;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8.
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阐述了一种实践的学说,这一学说发展了《存在与虚无》的人本学,同时声称要改正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萨特尔论证的中心内容有两种主张:第一、辩证法对人的活动来说,是基本的原则;第二、全部历史的发展根源都在于  相似文献   

9.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无疑是他最著名与最有魅力的著作之一。它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 目的在于把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引入一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引入康德的全部哲学观点中去,或者是引入他独特的思辨哲学学说中去。它常常被视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引论或续篇,与《纯粹理性批判》一起或代替该书供人研读。很多注释家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关系的一种简单类比,来解释《纯  相似文献   

11.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两百年了。两百年间,人们不断地讨论它,批评它,估量它。既然积累了以往学者丰硕的研究成果,又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指引,我们今天就有可能对这部哲学巨著作出更恰当的并且更全面的评价。 海涅说过,由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现,“德国开始了一次精神革命”,《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它里边的思想是“震撼世界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96—97、101、102页)。哲学史家文德尔班把《纯粹理性批判》比作德国哲学的“末日判决书”(《哲学史》,英译本,第536页)。这类对哲学著作少见的评价,不好说是故意耸人听闻,这样的话的目的无疑是表示《纯粹理性批判》对哲学思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多诺 1956年出版的《认识论的元批判: 胡塞尔和现象学二律背反研究》 (以下简称《元批判》)一书是现象学研究中的一部“另类经典”。国内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出发, 开始对这一未被学界充分认识到其意义与价值的著作进行初步探索 (参见赵海峰 )。但是, 对阿多诺的理论得失进行正确的然而却非历史的评判, 其实并不能够真正继承这份当代遗产。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阿多诺在字面上已经说了些什么, 而是: 第一, 他为什么会在延搁多年之后重新回到胡塞尔这个论题上来, 在学派的其他成员更多地走向社会科学的同时重新展开哲学批判? 第二, …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这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华夏子孙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持续不断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课题。最近,李宗桂先生30万言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再次向这一历史课题冲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简称《批判与重构》)该书从整体上、宏观上探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和当代出路。可以说它是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精神相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一、下面概述的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下均简写为《批判》。——编辑部注)所作的阐释,在时间上限于1860年以后,因此有必要简要地回顾一下在这之前对《批判》的阐释的三个主要阶段。 1.康德的同时代人认为《批判》是晦涩难懂的,力求发现探讨这部著作的某种途径,这形成了接受和论述《批判》的第一个阶段的特点。他们的这些努  相似文献   

15.
索仁·克尔凯郭尔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极重要而又极难理解的一个人物。他的著作在生前不被任何人理解,在他身后也多半是被误解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他的著作形式:匿名著作。而这种形式又与他的重要思想:间接传达分不开。 克尔凯郭尔把他的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学著作,包括他1843年出版的三部著作:《或此或彼》、《恐惧与颤栗》、《重复》以及《焦虑的概念》(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致死的病》(1849)等;第二类是哲学著作,包括《哲学片断》(1844)和《最后的非科学的附言》(1846);第三类是宗教著作,包括《爱的功课》及大量“启迪性谈话”。第一类著作采取匿名形式;第二类著作仍采取匿名的形式,但克尔凯郭尔以编者的身份出现,第三类著作用的是真名。克尔凯郭尔与他的匿名著作是一种什么关系,他到底想通过匿名著作传达什么,这对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一开始是忽视的,后来注意到了,却很少严肃对待,直到最近,美国学者M.Holmes Hartshorne才给予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是两类根本不同的矛盾,这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悖论是什么?它内含什么矛盾?这些问题在悖论研究中迄今尚未取得共识。黄展骥先生在《悖论内含什么“矛盾”?》一文中对此做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先生关于悖论可同时兼含“两类矛盾”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在论述中出现的逻辑混乱,既与混淆悖论和其他两类矛盾有关,又与他没有分开悖论的矛盾归属和悖论的构成问题有关。下面,先指出黄先生论述中不应有的混乱及产生这一混乱的原因,然后论述悖论的矛盾归属和它的构成问题。 一、不应该出现的逻辑混乱。黄先生认为,“‘悖论’是极殊的逻辑矛盾(甲)而非辩证  相似文献   

17.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中,康德首先论述了理性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幻觉——先验幻相,此后他又讨论了基于先验理念所进行的三种辩证推理,其中谬误推理便是基于"我思"这一主观条件所发生的。然而先验幻相和谬误推理间存在的一个文本解释上的困难是:康德对谬误推理的批判与他关于先验幻相的说明之间似乎并没有清晰的联系。对这一困难的解决相关于对理性的主客观原理、先验幻相的不可避免性、谬误推理中的范畴误用等问题的处理,在此基础上,谬误推理才能够被解释为是以先验幻相为前提的,并且其本身是可以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18.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9.
丁三东 《世界哲学》2005,(1):98-103
本文认为,康德并没有所谓的"第四批判"的思想,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对以往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可以应用到对以往历史哲学的批判;他为自然科学提供的哲学依据也为历史学提供了依据;而以往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也意味着以往的历史哲学的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所谓历史哲学的话,它的性质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信念;不过这种信念又具有主观的普遍性,它最终根源于康德的合目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20.
《纯粹理性批判》的每一位读者都非常熟悉这个新文稿的题目即内感知。但康德在他的主要著作和《人类学》第24节概要中对这个题目的议论,在篇幅上、集中程度上和系统性上都不如我们手头的这篇文稿。因此,到目前为止,它是康德最为精心地论述这个题目的文稿,虽然在该丈的第二部分,“内感知”这个用语本身没有出现,但它是被“经验的自我意识”(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