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金斯,当代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自然选择理论的辩手,坚定的无神论者,并为自己拥有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而自豪。上帝是否存在?道金斯明确表明:上帝就是一种错觉。无论是宇宙的起源与运行,生命的发生与演变,还是道德的敬畏与维护,心灵的抚慰与激励,诸如此类问题大可不必由宗教来回答或承担。从科学观出发逐一废黜上帝在人类心目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李权时、章海山主编的《经济人与道德人》一书。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当前道德危机的症结,即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裂变与背离,并以此为切入口,运用理性思想辨工具,剖析了当代中国的一系列道德困惑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解决道德危机的途径就在于  相似文献   

3.
魏真 《天风》2010,(8):62-62
<正>很多甚至是每个虔诚的基督徒都经历过,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却听不到上帝的声音,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上帝却袖手旁观……以致因此对上帝失望。近日读了杨腓力所著的《无语问上帝》(Disappointment withGod)一书,作者将信仰的疑问  相似文献   

4.
评《美国宗教嬗变论》童皖近年来,在美国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种可喜的现象:学者们开始打破以往于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而对美国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鲜有问津的局面,着力开辟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在《美国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颇有新意的论文,出版了数部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天风》2004,(12):14-15
"告诉我们的同胞耶稣基督的故事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信仰耶稣基督,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基督教能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有帮助,这样基督教能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据说美国又出版了一本引起轰动效应的书《上帝的传记》。我没有机会阅读这本书,只是听了别人的介绍,作者是新闻工作者,以文学的形式根据《新旧约全书》的事例写了这本书。我想作者最大的难处是如何使旧约的上帝与新约的上帝同一,使摩西的上帝过渡到耶稣的上帝,使犹太教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一致起来。既然是一位上帝,上帝与上帝之间不能相距太大。这个使解经家望而生畏的难题,企望这样一本书就解决,当然不可能。对于这类美国式的噱头、一种微妙的玩笑,其实不必太认  相似文献   

7.
上帝创造人     
柯国龙 《天风》2006,(10):24
今天愿意借着两处经文与大家从圣经角度看神所创造的人。一、上帝造人创世记第1章让我们看到不但天地万物是神所造的,而且人也是神所造的,并非类人猿进化, 其实许多科学家在研究时也发现人和猿猴之间有几个进化论的学说根本无法解答的问题:1、人和猿猴之间的血液根本无法相通相混合。2、直到如今在全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无神论》2009,(1):F0004-F0004
该书批判了宗教教条、历代对上帝存在的一些论证,试图为无神论建立一个科学框架。该书认为“上帝假说”同任何假说一样,应该受到人们怀疑性分析和批判;驳斥了“没有上帝,人们就没有道德”;并肯定了美国哲学家R·Pirsig的观点:“当一个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精神失常;当许多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宗教。”  相似文献   

9.
米罗  Miro  尚汝 《天风》2008,(2)
尽管!910年到1 913年之间,“抽象艺术”的最早范例被创造出来,在类似康定斯基等画家所作的绘画作品已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有着很强的艺术型特征。那么,康氏等画家将“纯艺术”的元素拔高到具有一种自足价值的地位。从马蒂斯到康定斯基可能会找到一条直接贯穿的脉络,而这脉络就是康氏宣称的“最高现实主义”,即形式与描绘对象的再次结合发生于不同表象层次上。人类具有一种不变的特性,能够和艺术形式相呼应。我们称之为“对美的感受力”。在此,米罗的“蔚蓝色的上帝”将这样一种艺术作品中美的“表现力”提升至后人精神层面的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0.
曾听过不少信徒问:《和合本修订版》如何帮助我更明白上帝的话呢?以下是其中几个修订例子,有助于信徒理解经文的意思,为读经带来新亮光: 《希伯来书》11章1节 《和合本》: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和合本修订版》:信就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对未见之事有确据. "把握"一词,将信心与盼望的关系拉近了. 《罗马书》5章3节至5节 《和合本》: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相似文献   

11.
在《登旺图山》中,彼特拉克经由奥古斯丁式的内在转向,在心灵之中发现了上帝。而在随后写作的《秘密》一书中,作为彼特拉克化身的弗朗切斯科却很少提及上帝的作用。是上帝突然消失了吗?通过细读《秘密》的文本,笔者否定了这一可能,同时指出:一方面,在《秘密》两个自我的内在对话中,世俗自我所诉求的幸福越来越具有正当性,传统基督教中上帝的意义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人性的疾病,《秘密》几乎从未诉诸恩典,而是诉诸自我对自我的治疗。彼特拉克的这一转变,使得自我开始取代上帝,成为人们重新理解世界、他者以及自我的出发点,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评《人·社会·宗教》阿良199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推出了一部经过八年努力完成的研究成果《人·社会·宗教)(1995年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宗教学的理论著作,但是从书名就可知,它不是以构筑宗教学理论体系为目的,而是以深入探索人...  相似文献   

13.
试评《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江西医药》编辑部(330029)傅杰青本刊1994年第1期发表了禹宽平的大作《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蒙他的厚爱,禹氏事先将该文寄给我征求意见,当我还来不及系统地发表我的看法之际,他就接到了本刊编辑部行将...  相似文献   

14.
蔡恺真 《天风》1996,(12):6-7
读经:以弗所书2章19节 敬请读者,先问自己一个基本的问题,我是上帝家里的人吗?照本章经文11至12节所说:我们原是外邦人,在以色列国民之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上帝。然而13至19节却讲到主奇妙的救恩,在十架上为我们灭了冤仇,拆除障碍,使我们可能亲近上帝,更可能将该灭亡的罪人,变成上帝家里的人。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上帝存在该如何?如果有善恶,我们该如何?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的?我们能使宇宙和我们的生活有意义吗?这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其话题包括自由意志,宇宙的性质,生命的意义,指出,没有上帝,人们一样能够使生活充满爱、充满意义、充满乐趣。这本书也是对其时代的挑战:不论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每个人都需要独立思考宇宙人生等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研究,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教学",基督教也理应置于"宗教学"的视域。构成基督宗教的元素至少有四个:一圣经,二上帝,三教会,四神学。对前两个元素的学术性的研究,从18世纪的西方就开始了,有关著作数不胜数,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一些,比如《基督教的基础》、《耶稣传》、《耶稣是何许人也》等。中国人以赞赏目光写的有《圣经鉴赏》等;本文则是从批评视角来阅读圣经的,全文有7万多字,此处作摘要发表,以供"宗教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这个哲学面临反思和转型的时期,读到张一兵同志的《西方人学第五代》(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第五代》),深感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哲学开拓。《第五代》的突出特色在于它从以前只认定为心理学的马斯洛理论中开拓出一块十足的哲学园地,并在这种拓宽中揭示出马斯洛理论中那种力图将科学与价值、价值与认  相似文献   

18.
《圣经》的上帝观与《论语》的天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中的上帝观与《论语》中的天神观 ,在形上、形下的概念范畴中 ,异中有同 ,即二者同为至上神 ,高于人类之上 ,令人敬畏 ,同样具有明辨力和赏罚力。同时 ,上帝与天又都显现于人事尘世之中 ,通过世人的生活展示了自身的存在 ,最终都具有了道德意义 :爱、善、义、信、美、真等 ,从而将其体现的形上之义和形下之义合而为一 :“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念 ,寄托了《圣经》与《论语》各自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以及各自理想与希冀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9.
史宇澄副教授主编的《认识你自己——论人之为人》(农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24万字),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人生哲理新著。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十章。前三章为“人性”、“人情”、“人欲”,旨在寻求“真人”,探讨“为人之本”;中间三章为人道、人伦、人事,意在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应该相信上帝吗?我们需要上帝来做好人吗?我们需要上帝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吗?在这本为新一代而写的新书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这样做。道金斯综合运用科学、哲学和比较宗教的知识,以审问所有宗教系统的不真实,并向所有年龄段的读者解释没有造物主,生命如何出现的,如何演化的,以及我们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任何希望理解生命意义和信仰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具有挑战性、震撼性和启发性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