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靖 《哲学分析》2023,(6):100-109+192
信任的知识论中的一项重要争议在于,信任仅是个体对待彼此的态度,还是一种对我们的规范要求?布兰顿的信任理论引入了对信任形成的历史性分析,指出信任是经过社会形式的变迁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规范的、伦理要求。只有在个体对待彼此的“规范态度”和个体在社会中占据的“规范身份”之间实现真正制衡的后现代社会中,个体才能基于对彼此的信任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信任,因此成为一种理解和对待彼此的元伦理态度,只有基于信任才能理解何谓信任,以及为何信任。这一回答在解释信任的伦理特征的同时,也能为信任的知识论问题提供一种不同的解。  相似文献   

2.
领导-员工之间的信任是工作场所中宝贵的资源,但有关领导对员工的信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以423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从被信任方角度考察了员工感知被信任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比较了三种主导解释理论的相对有效性。结果显示:感知被信任与工作投入正相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赖于感知被信任的不同维度;相对于不确定管理理论和认知评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更能有效解释感知被信任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信任在日常生活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研究如果缺失伦理的视角,就等于将信任的生活背景遮蔽了。从信任的发生学角度考察,真正的信任应该是具有伦理性格的。为了确证其伦理蕴涵,首先我们应确证信任是以承认信任是一种德性为基础的;既而我们需要展开关于信任与善和正当的讨论,从而深入挖掘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任。而现实中信任在现代性场域中的缺席状态,要求我们对信任的伦理性格予以充分关照,厘清信任的正当性与应当性问题,让信任必然性地要求获得他者的承认和认同,成为人与人交往得以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信任是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Luhmann认为信任是简化不确定性的重要机制。合作动机高的个体有着更高的简化不确定性的需求,从而可能产生更高的信任水平。文章研究了不同合作动机下不确定性对信任的不同影响。实验在社会两难范式下采用不确定性(高、低)和合作动机(高、低)为自变量、信任为因变量的混合设计。结果显示:1.合作动机高的个体更倾向于信任对方;2.合作动机较高时,不确定性增高时个体对他人的信任也增高;合作动机较低时,不确定性增高时个体对他人的信任降低。对此的解释是:不确定性的增高造成个体简化不确定性的需求增高;合作动机高的个体会用信任来简化不确定性,而合作动机低的个体会用不信任来简化不确定性;因此在不确定性增高的情况下,前者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增强,后者对他人的不信任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危机到存在危机——重建社会信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问题是道德危机,也是存在危机,体现在人的生活空间、制度空间与交往空间三个层面。生活空间中,食品安全问题构成人的生存风险与消费焦虑,需重建存在的保护性茧壳;制度空间中,制度供给不足和执法不力导致约束机制失效,需提高政府公信力、专家信任度和完善法律法规以重建社会信任;交往空间中,杀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信任缺失的信号,造成个体存在的孤独感。因此,重建社会信任需守护对熟人的情感信任,建立对陌生人的基本信任,以及培植对人信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6.
从契约制定过程角度,探究个体制定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制定宿舍契约能提升宿舍人际信任,认同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契约参与度不但能提升被试对其他被试的情感(善心)和认知(依赖)信任,而且能提升被试在信任游戏中对其他被试的信任行为; 并且认同感在前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综合两个研究结果,契约参与度能提高对共同参与制定契约的同伴的信任,且社会认同能解释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7.
信任是现代社会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很多信任危机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思考当今社会的信任问题不能光从当今社会入手,本文从社会关系的历史维度变化入手,分析信任这一因素在社会中的发展变化与作用体现,来更好的看待信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在于普遍信任贯穿于所有的人际互动,人们为什么以及何时选择信任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尚无法清楚地阐述信任决策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为探究信任互动情境下大脑活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及神经震荡过程,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了21名健康被试作为信任者完成单次性信任博弈(Trust Game,TG)时的脑电数据,并对EEG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行为结果发现个体选择信任的比例显著高于几率水平。时域分析结果表明决策阶段中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了更负的N2成分(250~330 ms),更小的P3波幅(330~430 ms)。频域分析结果则发现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引发了更大的β频段(18~28 Hz,250~350 ms)能量活动;相比于获益反馈后信任决策,损失反馈后信任决策诱发了更大的β频段(15~20 Hz,150~300 ms)能量活动,而损失反馈后不信任决策和获益反馈后不信任决策诱发的β频段能量无显著差异。时域N2成分和频域β频段能量的动态分离表明信任选择是人们的默认优势选项,而不信任选择则涉及更多的认知控制加工。本研究为理解人类信任决策过程的动态加工时程及其神经震荡特征提供了初步的电生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0.
信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慧云  丛杭青  朱葆伟 《哲学研究》2012,(6):3-12,111,127
<正>在任何形式的社会合作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代文明将 "诚"和 "信"作为重要的德目,乃至作为做人和进入社会以及为政和构建社会秩序的根本准则来看待。在欧洲,自罗马帝国始,"遵守承诺和信守契约"被看作是公正的基础 ( 西塞罗,第 13 页) ,成为普遍的商业乃至司法原则,并形成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代性制度在本质上与信任相关。20 世纪下半叶,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化特别是 "风险社会"的出现,使信任问题极大地凸显出来,成为全球性问题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