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們这位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會經在某个地方說过:“美学观念上的不同,只是整个思想方式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結果——这一部份也說明了斗爭(指不同的美学观念之間的斗爭。——汝注)的残酷性——只为了一个純粹的美学見解的分歧,就不可能变得这样残酷……美学問題在双方看来,主要不过是一个战场,而斗爭的对象却是对精神生活的一般影响。”。任何一种美学观念都各自依据着一个特定的哲学体系,这似乎是很少会有人表示异議的。但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美学家都正确地認識到自己的哲学基础,甚至有时他的美学观念还和他所标榜的哲学基础正相反对。車尔尼雪夫斯基显然不是这种蹩脚的美学家。他和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美学家一样,在建立自己的美学理論时極其忠实  相似文献   

2.
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本文只限于讲他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逻辑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依“绝对精神”发展的三大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阶段中,“绝对精神”只是作为超时空以外的纯思维、纯概念而发展。自然界则“是不能在时间上发展的,它只能在空间上展开自己的多样性”。在精神哲学阶段中的东西则既在空间之中,也在时间之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绝对精神”在其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这样一句话吗?——“要想对方成为怎样的人,就评价他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还是让我们引用下述两个实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温叙述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带到他那儿去治疗。这个孩子刚到那儿时,似乎很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从孩子父亲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病因。孩子父亲对他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孩子。”于是,他努力去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精神史杰出成果的那些伟大学说中,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按照恩格斯的著名定义,他“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自然都要有意无意地总结以往的哲学发展。但是,这一事实不应掩盖黑格尔在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特殊的、实际上是举世无双的作用。黑格尔不仅是马克思以前的第一位,而且是唯一的一位这样的思想家:他对哲学史进行了专门的系统研究,并且认为这种研究是制订新的哲学体系所必不可少的(即使不是唯一可能的)方法。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是一个“最早了解全部哲学史的人……”。黑格尔没有局限于对各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多数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个人从自然、社会和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  相似文献   

6.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应当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有些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但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马克思和所有其他哲学家所使用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个词与较高的精神水平的心理动机没有任何关系,与较低的、较卑鄙的心理动机也没任何关系。在哲  相似文献   

7.
一、1859年,恩格斯在他的《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在说了这些话之后,恩格斯又接着说: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难势》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善会吹牛,一会儿说他的盾如何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一会儿又说他的矛如何锐利.什么东西它都能戳穿.在场的一个顾客用“以你的矛,陷你的盾”反问他,他只得哑口无言.这个人之所以窘得无所对答,是因为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他既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戳穿,即我的矛不能戳穿我的盾,又说我的矛可以戳穿任何东西,即我的矛能戳穿我的盾。这样,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后者又是对前者的否定,于是使得他无法自回其说.由于自相矛盾会导致思维的混乱,所以就必须用“…  相似文献   

9.
康德把自由和强制的对立放到了自由的理念本身之中:自由只能位于(强制性的)法律之下。他企图用个人和普遍性的统一扬弃这一对立。在社会行为范畴内,这一统一显现为联合起来的个人,自动全面的自我限制,只有这样,社会定在才可能是自由个人的世界,才可能是“市民社会”。黑格尔认为,作为市民社会基础的“普遍性”根本就不能完成它的使命:将个人的自由扬弃在普遍的自由之中,黑格尔据此出发,对康德的法学理论提出了批评:“依照这种见解,其成为实体性的基础和首要的东西的,不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合乎理性的意志,而是单个人在他独特任性中的意志,也不是作为真实精神的精神,而是作为特殊个人的精神。这一原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按照他的理解,自然与精神、人与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尽管精神高于自然,尽管人对自然是自由的,但自然却不能被精神取代、更不能由人来取代。黑格尔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自然和精神的关系。他说:自然是新娘,精神同她配成双。这种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现在正是你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张扬个性的青春时代,也正是你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有必要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人”如何才能立于世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象某些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我行我秀”、“我就是我”、“我的青春我做主”。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人以及他的任何一次活动乃至他的思想都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和生产关系之中。因此,并没有真正“独立”的人。人是生理的人,是经济的人,是文化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之立于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效地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陈赟 《哲学动态》2022,(10):37-40+127
<正>陈少明“做中国哲学”的哲学探究理念和实践,为在当代中国做哲学提供了一种道路、一种典范。他不仅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且以自己的哲学创作实践提供了具有类型学意义与激唤作用的案例。这一典范的要点在于肯定中国哲学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在此是一个“地方性”的限定,是人文之“风土性”(和辻哲郎语)显现,普遍性既是由内容——即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提供,也与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普遍性的思想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丕之走了,走得那样突然。离开北京时不是还好好的!那健壮而健谈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已过七十的人。然而他的确走了,这是一个“事实”,而“事实”往往是对人不利的。“死”就是这样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最无可奈何的“事实”。我认识丕之三十多年了。1957年反右前他在高级党校工作,到人民大学听贺群先生讲黑格尔哲学的课,不久就到哲学研究所贺先生领导的西方哲学史研究组工作。那时我刚从北大毕业,他在我面前有一个高大的形象,不仅年龄比我大——其实那时他才三十多岁,他还是党内的老干部、老革命,原则性很强,我对他一直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4.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无疑应该具备批判精神,所谓批判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怀疑已有结论,大胆探索新知的人文素质。没有它,我们无法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向,也无法实现对他人的超越。然而,许多人一谈到批判精神,立即想到的是用哪一种方式批判别人,他们惟独没有想到一个人在批判别人之前,首先要学会“批判”自己,即先对自己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16.
没有吃过西红柿的人,就不会有对西红柿的感受,也不要对西红柿的味道作评论,你可以评论吃过的西瓜之类.搞创作也一样,作家只能写好自己熟悉的生活.正如史铁生先生对“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理解:“任何生活中都包含着深意和探情.任何生活中都埋藏着好作品,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出现好作家.”这段话对于生活——作品——作家三者的关系;无疑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精辟见解。对于现实生活中活着的人,正象史先生分析的那样,你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分解为“有生活”和”没有生活”.可是艺术创作却要求“有生活”,否定“没有生活”.这也是正…  相似文献   

17.
从“吗”和“呢”的用法谈到问句的疑问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教师教学生辨别“吗”和“呢”,采取了这样的说法:凡是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来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吗”,不能用“呢”;凡是不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呢”,不能用“吗”。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可是不作补充说明,就会出现问题。有些问句要求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末了只能用“呢”,不能用“吗”,然而“是”或“不是”常常可以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况且,点头或摇头也可能使人误解。比如有人问:“他不答应?”  相似文献   

18.
当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徒3:1—19)的时候,并不是为自己不能帮助那个有求于他的瘸腿的人找一个借口,尽管他说的是一个事实。他不能这样简单的拒绝那个有需要的人,他了解那个人的痛苦,但是彼得他不是慈善家,没有办法给他一笔固定收入,使那人不至于天天在那里乞讨。他只是一个耶稣基督福音的使者,他只是经历过耶稣基督福  相似文献   

19.
翁溯利  吴新望 《天风》2018,(3):11-12
底波拉是以色列士师中唯一的女士师,是一位有智慧、有胆识、有才华的领导者,以色列人都乐于服从她的领导,在她的选派、指示、鼓励、带领下,以色列人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基顺河之役,从而给以色列人带来了四十年的太平日子,因此,她被称为“以色列的母”(参士5:7)。底波拉拥有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各种特质,她的侍奉精神与领导风范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  相似文献   

20.
“后生可畏”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生可畏”一词出自《论语》第九章《子罕篇》,原文如下:子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近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对这段话的翻译是:“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应该看到,这样的解说由来已久,更远的且不说,就以号称大儒的朱衰老夫子为例,他的《论语集注》的注释是:’‘孔子宫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