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皈依     
文祥 《佛教文化》2007,(5):95-96
皈依,是佛教的入教仪式。前不久,我在天宁寺皈依。天宁寺是一个小寺,建于唐代,但后来荒废了,整个寺院只留下一座清代的砖塔,山门、大殿、僧房一应俱毁。近几年才重建了大殿和部分僧房,其他设施还在筹建。住寺僧人也只有十来个比丘尼,住持也不是知名高僧。寺虽小,但很清净。  相似文献   

2.
1936年农历9月17日,时年41岁的女侠施剑翘来到苏州灵岩山上的灵岩寺。这天是其父施从滨遇难22周年忌日,她上灵岩寺作佛事。恰巧,正赶上灵岩寺印光大师舍利入塔典礼,来了各地庙宇的大德法师与年高德重的居士。在与这些大师、居士的接触谈心时,施剑翘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进一步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尤其是当她目睹灵岩寺方丈妙真和尚造林、兴学等德行和功绩后,更  相似文献   

3.
皈依的修习     
济群 《法音》2006,(9):14-19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必要手续,也不仅是一次仪式就能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就需要在学佛过程中时时修习。唯有不断强化,才能真正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如此,方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有鉴于此,特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供大众修学参考。一、如何修习皈依修习皈依,应遵循仪规进行。为确保修习质量,主要在座上…  相似文献   

4.
皈依图     
~~皈依图@杨秀珍$山西大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有位爱国诗人,《离骚》的作者屈原,他还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天问》,其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自问自答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有政治的,自然科学的,等等。他的观点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民。但不无遗憾地是他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没有一个圆满的说法。因而,笔者想用这篇自问形式的短文来抛砖引玉。当我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常会自问:“我从哪里来?”“我往那里去?”“谁在主宰着这个世界?”实际上几乎可以这么说,人人都会有这些问题,可是很多人都回答不好这些问题,有时似乎觉得已回答出来了,但经不起推敲,最后不了了之,甚至已经忘掉自己曾产生过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信念与皈依     
<正> 前言佛法起源于印度,传播到亚洲以至整个世界发扬光大。于东亚地区而言,佛法约分汉传、南传、藏传三支,南传以弘扬原始乘为主,汉传大乘共有八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而藏传则以金刚乘统摄大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12)
<正>皈依是佛教入门的第一步,是必修课。佛教旨在通过明理修行而获得解脱成佛。为实现这一目的,佛教有一整套仪轨来辅助完成,这一套仪轨可分为"前行、正行和后行",而且特别强调"在行中,只摄‘皈依’与‘发心’"~([1])。在每一种行中,皈依和发心都是必须的。皈依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分水岭,未皈依的人是教外凡夫,皈依了的是教内凡夫。皈依前是教外凡夫,皈依后是教内凡夫。虽然还是凡夫地位,但教内、  相似文献   

8.
今天又是春分了,是啊!已经到了我学佛的第三年了,闭上眼,我仿佛可以瞧见三年前那个惜懂的小头,睁开眼,时间又定定地回复到现前,自己的皈位日正值春分,因此,心里一直为这一天的特殊性而自喜。“春分”这两个字不仅富有诗意,更给人以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感觉,这种感觉,真好。我们仿佛能通过温煦的阳光来感受到大地的脉搏在弹跳,感受到和风也在欢畅自得地吐纳、呼吸。这是生命元气的悸动么?生命的年轮轰隆隆地向前转着,我总爱不由自主地回过头去看一看,看一看我的年轮上划上了什么。曾经,有位朋友送我一座烛台,是一座晶莹剔…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07,(8):43-56
一、进入佛门第一课,认识皈依须明辨谈到皈依三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认识皈依的内涵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到寺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群体的社会活动中,无论有无宗教信仰,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某种约定俗成的仪式,而每一种仪式都必然具有诚于中、形于外的要求,通过外在仪式来表达内在的意愿。天主教会的入教仪式正是一种以洗礼作为前  相似文献   

11.
和平     
高欣 《天风》2002,(9):5
但里不久的将来,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暴力、仇恨…… 相信每一位墓督徒都会渴求和乎,用行动自觉地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墓督里,我们的内心有平安是因为主的平安充滋我心,鹿佑我灵,靠着主的眷顾和引导,我们可以在风暴中恬静地安息。 让我们共同为争取一个和平的世界析祷!为一个美好、安定、恒久的人类生存环境析祷!和平@高欣 @新望~~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6,(Z1)
一九八六年六月,为响应联合国开展国际和平年活动号召,全国各宗教举行和平祈祷。同时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与会者三十余国,理事、观察员百数十人,集于京郊怀柔。会场西邻水库,北倚长城,地利人和,因缘殊胜,爰作此词,以志一时之盛事。调寄集贤宾  相似文献   

13.
本探讨了宗教皈依的类型和特殊体验,并结合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弗兰克尔的心理学思想对“皈依”进行了分析,以此解读宗教皈依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狄旺 《法音》2006,(5):25-26
我与我的代表团万分荣幸地应邀出席在美丽富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的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我谨代表柬埔寨佛教界及以我个人的名义,向论坛组委会、地方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代表团的周密安排和盛情接待!今天,我想请您与我一起关注“战争与和平”。战争的根源是什么?怎样缔造和平?这将是我的主要论题。诸位知道,近些年来柬埔寨度过了一段纷扰,但是最终我们赢得了所渴望的和平。我相信对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平都弥足珍贵。不幸的是,当今世界正受祸于愈演愈烈的…  相似文献   

15.
信仰和平     
作者一开始就说,害怕战争的不可避免,乃是对和平缺乏信心。在第一节中,作者论证说,尽管历史、道德和科学证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都不是理由。归根到底,这是没有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考虑人这一特殊的结构。人不象动物那样沿着各自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分散,而是不论民族和国家都在向统一意识的高等有机体发展。因此,人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要生存,就应当互相排挤。这种错误的思想长期以来滋长着社会内部的斗争。人没有必要互相排挤,只有统一。所以,并不是战争的调子在扩大,而纯粹是思潮的矛盾。在第二节中,作者又说,从人类社会的结构来说,和平也总会有一天要到来的。因为首先地理、伦理、经济和物质等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人类群众永不过分地控制自己;其次,由于人们伟大的合作和自我牺牲,使人类出现着稳固的关系。所以,与其说人类将整个地停止组织和统一,无宁说地球将停止转动。作者在第三节中说,要人世和平,大家必须互相让步。对于这一点,大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做起来是紧张的,但必须这样做。因此,从生物学上说,真正的和平,既不是战争的中止,也不是战争的反面,而是战争的一种自然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波斯古典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揭示出波斯古典诗歌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根本特征。而中国古典诗歌的蕴藉则更多地折射出诗人对自身命运和情感的关注,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祈祷和平     
2001年9月11日,位于美国华尔街旁的被世界建筑史誉为“标志着杰出人性精神品格的建筑”纽约世贸中心大楼,永远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一年来,中国基督徒恒切地为世界和平祈祷。  相似文献   

18.
促进和平     
倪光道 《天风》2005,(6):6-7
既然我们所传的是“和平的福音”,所信的是和平的神,和平的君,所受的是结和平果子的圣灵,我们怎么可以不重视促进和平呢?怎么可以不结出和平果子呢?果我们不能促进和平,不能结出和平果子,能像个天国的子民吗?能像个神的儿女吗?能问心无愧吗?所以说,促进和平是我们基督徒在实践自己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6)
本刊讯教弘一法师是当代律宗高僧,为国内外的佛教徒所敬仰,但他的后裔是否有信佛的种子呢?这是佛教徒所关心的。弘一法师生前曾劝他的俗侄李圣章居士(法国留学生,曾任北大教授及中法大学校长等职)从徐蔚如居士研究佛学,其后似无所闻。早年在闽亲近弘一法师学律多年的广洽法师(现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探知弘一法师在俗幼子李端(现年84岁)今尚健在,一九八五年趁来华朝礼名山之便,特到天津探问。今年为参加弘一法师挚友夏丐尊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来华,六月十  相似文献   

20.
刚坚 《法音》2006,(5):30-33
首先,请允许我向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表示感谢,谢谢他们邀请我来参加这次大会。在我看来,首届佛教论坛是当今世界重中之重。就人类的苦难、赤贫、环境污染、社会动荡和人心的不安全感而言,我们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这一点。正如以往无数高僧大德,如印度高僧Sahara所说,所有现实的开端只有心,由此通向轮回和涅槃。所以和平也是由心而生,因此,多年来不论去哪儿我一直都重复这一点。内心和平是世界和平的坚实基础本质上,世界安宁和谐的基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