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读了蔡尚思同志《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93期)——与匡亚明同志商榷的文章,对其中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简称“三人行”)的分析,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就教于蔡尚思同志和广大读者。蔡尚思同志在文章里,不同意匡亚明同志在《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88期)一文里,关于对孔子  相似文献   

2.
论孔子思想的实践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问题 ,学界曾进行过多次争论 ,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蔡尚思先生在 6 0年代曾撰文认为 ,“孔学主要是礼学”,80年代初在他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又明确提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匡亚明先生则认为 ,“仁”是孔子的哲学 ,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 ,一句话 ,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 (见匡亚明著《孔子评传》,第 1 92页 ,齐鲁书社 1 985年版 )也有人提出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 (见郭碧波《孔子思想核心再认识》,载《哲学研究》 1 985年第 9…  相似文献   

3.
<正>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孔子研究十分活跃,文章和专著不断涌现,可谓硕果累累。匡亚明同志的《孔子评传》是这众多硕果中更为突出的一个。《孔子评传》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孔子及孔子思想作了历史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系统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孔子评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新概念。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 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相似文献   

5.
陈以凤 《孔子研究》2012,(4):127-128
<正>从汉代司马迁修撰《仲尼弟子列传》至今,历代学人对孔子弟子都给予了大量关注,成就颇丰。但因材料和时代的限制,这方面的研究仍存有不少问题和缺憾。新时代呼唤一部新的孔子弟子研究作品面世。由杨朝明、宋立林等编著的《孔子弟子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以下简称《评传》),在深入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资料,集中为孔门28位弟子立传,可  相似文献   

6.
郭齐勇先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 0 0 2年第 1 0期。以下简称“郭文”,标页码 )一文 ,在回到古典语境的经典解读中 ,努力发掘儒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并引申出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 ,那就是 :该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儒家 ?一从郭先生整篇论文来看 ,他对“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的分析 ,与其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史研究 ,不如说是富于感情色彩的信仰辩词。“‘父子互隐’的命题”,既不为法律所容 ,又有违于伦理公德 ,其间的是非、道德明若泾渭 ,对任何一个奉公守法的正直公民都几近…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文化问题的研究奇花竞发、异彩纷呈,蔚为壮观.方国根先生所著、国家“八五”重点规划图书、获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之《心学巨擘——王阳明评传》一书(以下简称《评传》),正是百花丛中之一朵.细细研读之后,令人获益不浅.  相似文献   

8.
《江汉学报》1964年第4期发表張立文《論“治統”与“道統”的关系》的文章,对馮友兰去年发表的《关于孔子論仁的思想的一些补充論证》(《学术月刊》1963年第8期)《再論关于孔子討論中的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题》(《文汇报》1963年10月8日)《关于孔子討論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三篇文章中提出的“君师分开”的說法,提出批評。作者把馮友兰的观点归納为以下两点: 第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論的,有所謂治統和道統,君就是封建社会中政治统治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統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級制造幻想的思想家,是屬于道統这一方面的。孔子是为中国封建統治阶級  相似文献   

9.
姚大志同志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上发表《意识形态与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姚文”),评论拙作《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姚文”澄清了拙作中的几个不妥之处,也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令人遗憾的是,“姚文”不仅未对拙作所  相似文献   

10.
相对论时空理论(亦称相对论时空观)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理论。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方面存在着若干不妥观点。我曾针对三种较普遍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探讨》(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以下简称《探讨》。此后,文兴吾同志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再探讨》(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再探讨》),对我在《探讨》中的看法提出了若干诘难和批评。本文拟对文兴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哲学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于今年初在广州再次举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六十多位哲学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的“两变”命题是科学的命题。对“两变”命题的意义和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既不要随意“拔高”,也不能低估。大家除了从“两变”命题与哲学基本问题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上进一步探讨了“两变”的含义外,着重就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  相似文献   

12.
<正> 缘起大陆学者对中国哲学名著之系统化评述,当以《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以下简称《古代》,1980年11月)、《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以下简称《续  相似文献   

13.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物质和运动不灭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甲:前一时期,你写了两篇有关宇宙论哲学问题的论文(参见《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载《科学》39卷2期)。你论证宇宙无限的重要理由,是认为物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运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但是,有关物质和运动不灭的问题,近来也有些异议。所以,有关宇宙的无限性问题,在论证上还是有缺陷的。除非这两个“不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初,针对“文革”中全面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新评价孔子;他进而认为,在孔子诸多有价值的思想中,其大同理想和建造小康社会的具体主张更值得深入研究。在他所著《孔子评传》一书中,讲到孔子政治思想时,就专门将《礼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与《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将《礼运》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法相比较,郑重指出两者间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近年来,学术界又陆续整理出版了…  相似文献   

15.
“合力说”是恩格斯社会历史观中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一大贡献。为了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分析和探讨。在《现代哲学》1991年第2期上,张一兵同志发表的《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新解》(以下简称《新解》)就如何理解“合力说”的真实含义谈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新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以下简称“中心史”)的研究对象问题,我在拙著《先秦心理思想研究》和《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两书中,曾以“一谈”、“再谈”的形式探讨过。在这方面,自觉已再也没有多少话好说的了。但近来读到曾立格同志《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的对象问题》(载《心理学探新》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曾文”)的大作后,颇受启发;特别是“曾文”中涉及到我的观点处,使我更受教益。于是我又拟以“三谈”的形式,就“中心史”的对象问题,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与曾立格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学术界对孔子思想的看法分歧很多,但是有一点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就是孔子思想是属于“人文主义”,而非宗教的。可能不同的学者在使用这个概念时还有不同的侧重,但主要的意思应是一致的,就是指:孔子“强调‘人’的价值”,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嵇文甫《关于孔子的历史评价问题》,见《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7年,第3页)。并且,“他最关心的是一个良好政府与和谐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良好的社会”(陈荣捷《孔子人文主义导言》,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4期)。而相比之下,对超验的上帝、鬼神、灵魂等问题则不大重视,或者简直可以说不愿多谈。孔子在回答子路问鬼神和生死时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显然是表达了一种拒  相似文献   

18.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赵辉贤《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载柳少逸、蔡锡英《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以下简称“柳文”)一文,对“阴阳平衡论”进行了“驳斥”。柳文说:“阴阳平衡论,将阴阳解释为‘动态平衡’,意为阴阳是平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和社会道德领域里大量消极现象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继王锐生同志发表了《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之后,张博树同志也写了《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1期,以下简称张文)的文章,对王文多所论驳。张文认为,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乃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从求生劳动到求利劳动的转化,而这种要求不为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左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道德演化的“二律背反”势所难免,即一方面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私有意识的膨胀。与此同时,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道德进步。这些观点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早产的胎儿。我决计把这篇并不成熟的文字抛到学术界,是因着两个不无衷曲的考虑:(一) 牟钟鉴①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以下简称《命运》)一文中,对我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以下简称《特质》)一文提出诘难后,经由我的答难(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文章《答牟钟鉴》),再次向我提出了诘难(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文章《澄清与探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