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道德社会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源远流长的道德研究早已突显寻找确定性的价值指向,E.迪尔凯姆承继着自孔多塞经孔德和古雷利开辟的实证主义的、道德统计的方法论传统,借鉴了威廉·冯特的研究,建构了道德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使道德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迪尔凯姆之后,道德社会学方面的专题研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于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道德失范、道德社会化、价值观、社会信任以及后现代道德的社会学定位等方面.另外,苏联及东欧国家的道德社会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不是一个反道德主义者,也不是一个道德中立论者,而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他批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追求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反对空洞说教.他一生献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实践,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深切关爱,所展现的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德性,以及所成就的惊天动地的事业,足以证明正是由于他真正将美德和智慧、理论和实践、哲学家和革命家集于一身,才塑造了最伟大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解读"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对道德责任内涵、道德责任归因、道德责任的前提条件、道德责任的谅解、道德责任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道德责任归因理论和责任冲突解决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穷 《宗教学研究》2002,3(3):75-86
本文论述了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文章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 ,文章从存在的维度、与求生活动的距离、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 ,以及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 ,对宗教与道德的不同方面作了分疏 ,同时指出它们在两个方面的相通性 :有一二元对峙的价值坐标 ;有维持、巩固社会秩序的相似功能。第二部分对宗教与世俗道德的关系作了论述。这种关系是交互的 :一方面 ,宗教能“圣化”道德 ,能把自己的某些信条直接转化为世俗道德 ;另一方面 ,宗教也能从世俗道德吸取某些道德资源 ,使之成为自己教义和道德的组成部分 ,而世俗道德也能迫使宗教作出某种相应的改变。第三部分讨论了宗教道德及其基本特征。文章在肯定宗教道德存在的同时 ,指出宗教道德具有神圣的宗教背景、倾向于众生平等的博爱、和更带禁欲色彩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效果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主体精神的自觉,导致道德情感的冷漠,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从激发主体自身的道德情感入手,而道德情感的激发又必须鼓励主体积极参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6.
道德定力是个体面对不良道德风气和诱惑时,表现出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包含道德判断力、道德自觉力、道德意志力、道德捍卫力和道德引领力等构成要素,体现社会道德要求向道德主体内心的自觉转化,属于支撑个体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力量。就其现实价值而言,道德定力表征了个体坚信道德价值、坚守道德要求的内在信念,是个体崇尚道德、维护道德与践行道德的动力之源,有助于推动个体道德由外在规制转向内在自觉、支撑个体道德适应现代社会生存新境遇、筑牢个体道德失范的双重预防屏障以及细化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与阐释框架。就其培育路径而言,当下道德定力培育路径主要包括树立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以涵养道德定力的思想根基、激发修身自律与公共意识以强化道德定力的内在规约、增强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以优化道德定力的形成环境、深化制度建设和协同治理以构筑道德定力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7.
道德相对性表现为道德准则规范具有具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相对性中渗透了道德绝对性即存在普遍的、共同的、不变的道德价值.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相对性而否定了绝对性.但道德相对主义基于道德相对性的某些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理解道德相对性在道德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个体道德自主性的提高,既要把握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需要把握道德的相对性以提高具体情境中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8.
道德语言是道德思维的主要工具,其在道德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对道德思维主体、道德思维对象、道德思维过程的作用:对主体而言,它提供了道德思维的动力、意义和标准;对对象而言,具有概括与抽象作用;对过程而言,它使概念得以形成,使判断和推理成为可能,并对道德思维的结果进行表述。二是对个体道德思维形成的作用:记忆贮存道德信息,形成特定心理结构,进行导向和定向。三是在道德劝服、道德态度改变和道德价值澄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误;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施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是人所具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与人的道德认识相伴而生的,是人产生善的道德行为的力量和源泉。本文在对道德情感进行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相通性进行了阐释,并针对今天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情感缺失问题指出,道德自由的境界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人类要走向道德自由的理想王国就必须将道德情感还原于人的生活世界中去,给予道德情感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范;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族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对这个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理解存在能力观和经验观等不同观点;该概念也常操作化地为道德觉察、道德意识、后果意识、确认道德问题等;它与伦理敏感性、道德直觉等相近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谷  周晖  丁如一 《心理学报》2013,45(6):672-679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中,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抄写“正性特质词语”“负性特质词语”或“中性词语”,并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与关键词有关的事情。启动完成后,考察其捐助行为。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被试愿意捐助的数目显著高于负性特质和中性词语启动组。研究二用同样的方法改变被试的道德自我知觉,然后对被试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负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发生率和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本研究表明,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不一定遵循负反馈机制:虽然“道德净化效应”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道德许可效应”的预期。  相似文献   

14.
道德相对主义的界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在理论上划清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界限.在对"道德"与"相对主义"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相对性、道德多元主义、道德地方主义,强道德相对主义与弱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区分.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分类;总结了道德相对主义的一般论证模式;阐明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对立面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家族相似概念.最后陈述了必须拒斥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即道德与法律有内在的联系,有普遍有效的法律,便有普遍有效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德唤起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关于测验作弊的实验研究,揭示了道德唤起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即不同的道德唤起水平会对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后的个别访谈,我们分析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唤起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提出了本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可能存在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6.
"道德生产力"与"道德资本"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经济伦理学概念,后者是前者合乎逻辑推进的结果,王小锡教授在这两个领域作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讨,丰富了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知识理论体系.在理论上阐明"道德生产力"的道德闲限及其生产力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厘清"道德生产力"研究的应有理路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促进"道德资本"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推动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行为形成的四要素、四阶段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行为的产生是道德反应、道德判断、道德激励和道德实践四要素、四阶段整合的完成,道德心理反应模式是这个整合的机制,道德理性是这个整合的框架和灵魂.这四要素、四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人以道德的方式体会、认识、理解、把握、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它们的和谐性决定了道德实践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其自身的道德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不仅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道德生活经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建构人类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由道德规范的强大生命力、道德文化传统、人类承担道德责任的事实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道德记忆状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刻写道德记忆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严肃、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晚近道德哲学赋予具体的民族—宗教生活传统的感性直觉以“道德动机”的地位,从而否定了康德道德认知主义“道德之外没有道德动机”的经典判断.但是动机概念的引入并没有动摇理性的自由认知对道德形成过程的决定作用,相反,“感性的道德动机”重新被“理性的道德认知”所整合.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本质问题作为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历来为伦理学家所关注。近三十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把握和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虽然有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甚至失之偏颇,但也都为我们认识道德现象及其本质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和思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将更全面、更明晰、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