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不健全的家。某公司的女工林风美,是一位要强的女人。她教育两个孩子3岁习字,5岁学画。孩子上学后,课堂上老师讲一课,回家她给讲两课。丈夫酗酒、打人,她怕孩子学坏,毅然同丈夫离了婚,咬咬牙,一人挑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她凄惋地对孩子进行着以个人前途为中心的教育:“妈是个普通工人,没权没势,没一分钱外快,没钱送礼给你们打通前途,就靠你们自己奋斗,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免得像你妈这样一辈子受苦受穷,被人瞧不起。”  相似文献   

2.
葛蕤 《天风》2007,(18):6-8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叫"彼得·潘"的现象。这种现象讲的是有的人不愿意长大、拒绝长大。这个名叫彼得·潘的孩子,是苏格兰作家,在1904年所创作的一部小说的主人翁,他是个健健康康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觉得做小孩子真好,于是  相似文献   

3.
孺子可教     
姥姥因为疾病做了子宫摘除手术,因此只生育了母亲一个孩子,我从小就和姥姥生活在一起以慰其情。在不知不觉中听着姥姥讲的妖魔鬼怪的故事长大了。姥姥身体还硬朗,70多岁的时候又开始帮我带孩子。于是太姥姥又给孩子重复起了那些红毛绿眼长舌头的故事,什么鬼搭墙、吊死鬼吓人、黄鼠狼迷人等等。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孩子很胆小,一到晚上就怕黑,而且一旦什么事情成功了就会说“阿弥陀佛”。孩子6岁时,我把他接到身边上小  相似文献   

4.
说你教过孩子撒谎,你肯定会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你会说你把《狼来了》的故事多少次反复讲给孩子听,一再叮嘱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事实上,根本就不会有家长刻意去教孩子撒谎,起码在主观上是这样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因为你的一些不经意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教孩子撒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年逾古稀,但神采奕奕、谈吐机敏的长者,轻风明月般的优雅,阳光雨露般的慈祥。她,就是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教会里的儿童琴师 1931年春天,曹圣洁牧师出生于上海里弄中一个极普通的家庭。曹牧师的养母是一位善良的基督教徒,外婆也是极其虔诚的基督徒。曹牧师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气氛很浓的家庭,5岁就成了福音故事的小讲员。由于年龄小,连话筒都够不着,只好站在凳子上讲。一个5岁的孩子能够把圣经中的许多故事毫不走样地讲出来,这需要努力;而要讲得让人爱听,就需要天赋了…  相似文献   

6.
绘丹 《思维与智慧》2007,(13):25-25
他5岁时,就进了妈妈单位的托儿所。妈妈的单位是一家小厂,托儿所不大,很简陋。他在家门口常听到别的孩子介绍他们所在的幼儿园多么多么大,有多少玩具,阿姨讲过哪些故事。而他所在的托儿所只有七八个孩子,一个阿姨,几乎什么好玩的东西都没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了解和接受世界,孩子有孩子的方式,大人有大人的方式。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我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像水泥那样凝固下来。有一天,我带一个孩子看绘本书,故事讲"晴天有时会下猪"。拿起这本书,我刹那间就在想:这是幻想,荒诞的幻想,在现实中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现实是我  相似文献   

8.
快乐胜黄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十分喜欢拉小提琴,梦想成为帕格尼尼一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一有空他就刻苦练习,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一般,却进步甚微,连他的父母都认为,他完全没有音乐这方面的天赋,但又怕讲出来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在一起的一个集体,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孩子一出生就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着,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的一切教育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教育才得以实现,这是由情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幼儿时期,家庭给予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是孩子以后接受其他类型教育以及形成良好个性的基础。因此作为家长应为孩子负责,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很多家庭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以至于媒体上的负面报道时有发生。其实,科学的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逐一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打从孩子能够坐起来以后,我就每晚给他们读圣经故事。孩童的理解力有限,能被编进儿童圣经的故事也不多。陪孩子们看了大概两年后,儿童圣经里的故事我们都读过了、讲过了。虽然孩子当时还在幼童阶段,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1.
南斯拉夫有一部儿童电视片《爸爸,请你蹲下来》,片长仅3分半钟却获得了国际大奖。影片讲爸爸领孩子到商店买东西。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老板为照顾儿童的视觉,玩具、巧克力等儿童商品被摆放在柜台底层。这个孩子为使爸爸买东西给他,说:“爸爸,请你蹲下来看。”  相似文献   

12.
贝贝一出生就交给保姆领着,做了妈妈的小李是市区一家宾馆的大堂经理,大城市里交通不太方便,每天晚上难得有空闲回家去看孩子。小李的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常年在外地跑营销,更很少回家了。贝贝已满周岁了,长得不胖不瘦,平时很少生病。近来宾馆里批了小李一个月的假,小李就带上贝贝去老同学家玩。老同学的一邻居说,这个小男孩行为有些异常,心里总像想其他什么的,很少注意别人的举动表情,沉默寡言,笑着问他什么,他表情木然、听而不闻,只管玩自己的。妈妈小李听别人讲自己孩子的不是,内心里不快,解释说:孩子学说话迟,不听大人话的事很多。贝贝…  相似文献   

13.
无辜百姓     
晓豪 《天风》2003,(5):23-23
我天天看电视新闻,讲了一些伊拉克的百姓被美国大兵给打死了,为何美国大兵就不能放过这些无辜的百姓?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关心和忍让,非得用战争来解决吗?战争总是使百姓受到伤害,我看到电视上孩子哭喊着“妈妈”,我很难过,海湾战争已打了一次了,还要打几次才算结束?我想,人本来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何还要用战争呢?美国为什么连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孩子都不放过,我想战争应该怎  相似文献   

14.
快乐胜黄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十分喜欢拉小提琴,梦想成为帕格尼尼一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一有空他就刻苦练习,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一般,却进步甚微,连他的父母都认为,他完全没有音乐这方面的天赋,但又怕讲出来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一天,少年爱因斯坦请教一位老琴师,拉了帕格尼尼的练习曲,简直破绽百出,不忍悉听,  相似文献   

15.
邻居的女儿莹莹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右手,一个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刚从医院出来的那些日子,竟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了。为人之师的莹莹妈妈,一边为女儿的不幸偷偷抹泪,一边不得不直面这样的话题:女儿的前途,女儿的人生……毕竟她才6岁呀。于是,她决定每天给女儿讲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与莹莹一样的不幸,但故事的结局都很美好:残疾人成了诗人;残疾人成了书法大师;残疾人成了艺术家……懂事的莹莹憧憬在妈妈讲的故事里,不再感到痛苦和不幸,咬紧牙关,如同咬紧生命的纤绳,一步一步向前。第二年,莹莹就学会了用左手写字、翻书,生活也完全可以自理了…  相似文献   

16.
隔壁家小张的孩子每次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还“荣升”了班长职务,近来还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不少人慕名前来取经。这不,家长会也把小张请去了,小张开场白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为孩子签约了吗?我们一头雾水。后来,听小张一讲,原来如此——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天风》2012,(5):47-48
母亲是什么?孩子的回答都很特别。对一个婴儿来说,母亲是一个奶瓶,嘴巴一张开就有奶吃——随时随地,不必热、不必等;母亲又是一张床,孩子困了就可以马上躺上去,软软的,暖暖的;母亲又是一个枕头,孩子抱着她就可以安然入睡。长大一些以后,  相似文献   

19.
滕吉菊 《天风》2004,(1):22-23
第一次听到“圣诞节”是在爷爷讲的故事里:许多许多年前,伯利恒的马槽里诞生了圣子耶稣,圣诞老人会在每年的这一天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小时候,爷爷总会讲这样的故事哄我睡觉,他总会说:“你乖乖睡觉,圣诞节的时候就会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我从没见过圣诞老人,可是真的会收到礼物,于是,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十分的相信有那么一个身着红衣、胖乎乎的圣诞老人,他赶着驯鹿,拉着雪橇把礼物送到我的床  相似文献   

20.
幽默     
爸爸能得到一位父亲中了奖,得到一个玩具。回到家后他把5个孩子都叫到了眼前,说:“你们都喜欢这个礼物吧?谁最听妈妈的话,从不和她顶嘴,按妈妈说的做,谁就能得到这个礼物。”5个孩子异口同声:“爸爸能得到。”分手──我听说,你和玛丽的婚约解除了?──是的,我们分手了,──你没有告诉她,你有个有钱的叔叔吧?──讲了,她现在成了我的婶婶了。幽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