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经最初仅是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并没有见诸文字。到公元前1世纪第四次结集时,才把经文和注疏记录在棕榈叶上,才成为卷帙浩繁的三藏经典。梵语称树叶或叶片为“pattra”,音译为“贝多罗”,因此便把这种记录在棕榈叶上的佛经简称为“贝叶经”。大量贝叶经被僧人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到中亚、我国的西藏、新疆和东南亚各国并保存至今,对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梅 《法音》2005,(3):30-37
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集,是印度古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文大藏经以其收录之宏富、版本之众多、历时之久远著称于世。一、印度三藏典籍的形成及传播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原典的形成是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前后,由佛弟子们通过四次集会(即“结集”)的方式,将佛陀宣讲的佛教学说、为僧团组织制定的行为轨范以及对佛说的论释汇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并开始形诸于文字。在此期间,由于佛弟子们对第一次结集的说法产生分歧,而分裂为大众部、上座部,此后…  相似文献   

3.
杨荔薇 《法音》2020,(1):37-38
原始佛教是指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及其亲炙弟子传承时期的佛教,时间约为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涅槃后不久,五百大阿罗汉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了第一次结集,将各自从佛陀所闻的"法与律"结集成经、律。经典中将释迦牟尼所说全部教法称作"正法律",显示出了这套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律法特色。不惟制定了戒律规范--"律",还讲说了戒律所依的理论--"法"。因此,可以说,"正法律"即是释迦牟尼基于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领悟而建立的律法体系。下文对此律法体系的基本特色及启示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它自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以后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和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而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佛教。如果我们把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佛灭后百余年)至十二世纪为止的一千五六百年的印度佛教历史平均分为三个时期,则汉语系佛教囊括了第一二两期的上座部佛教和大乘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6,(4)
正第一章南山律简史一、《四分律》——南山律的前身佛陀灭度后,五百罗汉结集三藏,优波离尊者诵出《八十诵律》。一百年后,随着佛教传播及众生根机的不同,产生了五个部派,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五位部主各自从律藏中选取与所在地域的众生相适应的律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显扬圣教论》结构试析释迦世尊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佛教,佛灭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开始兴起,七百年后龙树菩萨(约公元150—250)创立大乘中观学,九百年后无著菩萨(约公元四、五世纪)开创大乘瑜伽行派。从无著开始创立瑜伽学,到玄奘大...  相似文献   

7.
七叶窟,又名刹帝山窟、七叶岩、车帝石室。"车帝"意为七叶树,为常绿乔木,因石室前有此树而得名。古为王舍城五山之一,为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之处。在佛典《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祗律》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律》中均提到,释迦佛陀入灭后,大迦叶尊者为使正法永续,于是在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护持下,于此窟召集五百位罗汉,安居三月,结集三藏,成经律  相似文献   

8.
因明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法式和规则,以及推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谬误。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天竺),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的逻辑(公元前四世纪)。从因明学的发展来看,可分古、新两大阶段。公元五(或六)世纪陈那以前的因明学属古因明系统,陈那以后的因明学属新因明系统。  相似文献   

9.
罗马天主教第一届梵蒂冈公会议于一八六九年召开。这一届公会议,前后举行四次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第二次在一八七○年一月;第三和第四次在一八七○年四月和七月。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是在一九六二年开始的,迄今为止,断断续续举行了三次,第一次在一九六二年十月,第二次在一九六三年九月,第三次在一九六五年九月举行。梵蒂冈公会议是讨论罗马天主教的教义、教规和教务等事项的,但是它还经常讨论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会议参加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枢机主教、总主教以及有代表性的主教和神父。每天的与会人数一股在五百名左右;多的时候,也有上千的。  相似文献   

10.
悠悠数千年间,从尼罗河流域到地中海之滨一直闪射着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芒。举世闻名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1364-283年),盛于二、三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馆内收藏了贯穿公元前400-300年时期的手稿,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许多著名的古希腊科学家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来到这里进行研究、讲学、著书立说和从事其他学术交流活动。令人遗憾的是,公元五世纪图书馆被战火烧毁过半,三世纪末,残存部分又毁于内战。其珍藏的大量古代智慧也随之永远消逝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堪回首的一页。重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创…  相似文献   

11.
有关对三位一体说的看法,在天主教的早期曾有过长期而极端激烈的争论。早在公元一世纪时,有关圣子的性质问题导致了伊比奥尼教派和诺斯替教派的互相对立的两种异端。到一世纪末,这两种异端都被第四福音书的作者圣若望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分析矛盾的方法论述了中印佛学心性论的区别、来源及其命运,并对密宗、禅宗提出了新的看法。印度佛学创立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国土上延续了近一千七百年。然而到公元七世纪,它已达到顶峰,自是以后便走向衰微,至公元十三世纪初,几于绝迹。  相似文献   

13.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13,(5):98-107
老挝,全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其领土北接中国云南,西接缅甸、泰国,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佛教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初,但因缺乏史料记载,故无法详细得知当时的传播情况。直到公元十四世纪,在国王法昂(Fa Ngum,1316—1393)统治时期,上座部佛教开始从柬埔寨传人,后被奉为国教。从此以后,上座部佛教就在老挝广泛传播,大量修建寺塔佛像,并设立巴利文佛教学院培养高级佛教僧才,还编订出版了老挝语巴利三藏。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7,(5)
玄奘三藏法师院奠基法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本刊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驰名中外的佛学家、翻译家玄奘法师,经国务院和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批准,玄奘三藏法师院奠基法会于3月27日在西安大慈恩寺举行。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领导、诸山长老、四众弟子5000多人出...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的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大的典籍结集,这四次大结集对佛教的繁荣、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佛陀生前所宣讲的教义并无书面记载,亦无文字戒律,一切由佛陀亲自统领,对僧众提倡和为本、事事从众、从法的原则。佛陀去世后,有些僧侣不愿接受戒律约束,对教义佛经亦有所曲解。为此佛陀的入室弟子认为有必要召集会议,统一教义与重申戒律。于是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的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进行了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由佛陀弟子阿难和优波离分别背诵经、律,然后相互校正。因佛陀在世时仅口…  相似文献   

16.
斯多阿(又译斯多葛)学派是晚期希腊影响最大、历史最长、流传最广的哲学流派。它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和三世初纪,基本上与伊壁鸠鲁派同时。但这个学派的历史和变化却比伊壁鸠鲁派要长而复杂的多,大约一直延续到公元后二世纪末期。在西方伦理学史上,这两个流派以分别代表典型的感性主义伦  相似文献   

17.
李翎 《法音》2012,(7):13-19
一密教(Guhya-yqna)狭意上是指佛教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一种宗教形态。学者将之划分为陀罗尼密教(公元三、四世纪盛行)、持明密教(或持明乘vidyadhqrazi-yqna,公元四、五世纪至六、七世纪盛行)、真言密教(或真言乘mantra-yqna,公元七、八世纪盛行)、瑜伽密教(金刚乘vajrayāna,公元八、九世纪盛行)[1]、无上瑜伽密教五个流派(公元十、十一世纪盛行)[2]。西藏佛学家布顿·仁钦朱(1290-1364)依据经典则将之分为四部:所作怛特罗部,即事部(kriyā)、行怛特罗部,即行部(caryā)、瑜伽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关于阿拉维教派的法特瓦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14世纪马木鲁克时期由罕百里派教长伊本·泰米叶发布的三个法特瓦、16世纪奥斯曼统治时期由教长努哈·哈乃斐发布并呈送素丹萨利姆一世的法特瓦以及教长穆罕默德·木格拉比发布的一个法特瓦,它们一致认为阿拉维派是非伊斯兰的异端教派.20世纪有三个关于阿拉维派的重要法特瓦,逐渐承认并确立了其属于伊斯兰什叶派的地位.第一个是1936年由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哈吉·阿明·侯赛尼发布的,第二个是由大阿亚图拉哈桑·马哈迪·设拉齐在1972年发布的,第三个是由赛义德·穆萨·萨达尔在1973年发布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些法特瓦谱写了阿拉维派被承认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智霞 《法音》2002,(11):5-6
尊敬的韩中日三国佛教领袖,在座的各位高僧大德和四部大众:今天,第五次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的学术讲演会,能够如法顺利地召开,我感到十分高兴。我们进入了21世纪充满希望的时代。回顾上一世纪充满战争和摩擦的时代,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又经历了冷战时代的痛苦。现在虽然战争结束了,可是经济竞争的火种又开始燃烧,形成了新的对立和矛盾。如此的对立,其背后有“弱肉强食”理论的潜在,可以说是金钱代替了刀枪。这种形式的力量对立,无休无止,至今仍是支配人类价值的标准。人们曾预测这个时代是协作和文化融合的时代,对美国的…  相似文献   

20.
1.中日两国具有悠久的睦邻邦交关系史, 如何评价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的中日佛教关系,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历史经验和宝贵启示?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从西汉开始就有了友好往来的记录。公元前一世纪,北九州一带的日本民众就通过朝鲜半岛与西汉朝廷有了交往,东汉初年光武帝授予遣使朝贡的倭奴国国王以印绶。南朝宋齐时代,日本朝廷遣史通好往来就有8次之多。6世纪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后,两国人民的交往更为频繁,以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