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从《牛津大字典》对宗教的解释,引申到基督宗教的自我解释,作为本文的导言。接着由文化的涵义,回顾中华古老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摘取中华文化中有关对天主的认识,说明中华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是有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永信 《中国宗教》2018,(3):44-45
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宗教走出去,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少林寺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弘扬少林文化,成效显著,本刊自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曹圣洁 《天风》2012,(3):4-6
当全社会都在谈论建设文化强国之际,宗教的文化意义也受到空前重视。儒释道笼统而言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少人已在大谈继承。基督教是外来宗教,我们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很值得思考。以下联想只是个人管见,提供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宗教文化尤其是道佛教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表述过程中商品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旅游表述语境下解释分析我国宗教文化的商品化特征,有助于我们今后在旅游发展中本真表述宗教文化,维护宗教文化自觉。一些传承于历史的物化宗教文化事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商品化的,而一些承载异质宗教特性的文化元素,作为该宗教地旅游符号标志的文化事项则需本真展示。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化与中藏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于宗教而言 ,在其发展早期 ,深受宗教的影响。如果我们忽视了宗教这一层面的意义 ,就不能真正了解医学文化的所有精髓 ,尤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更是如此。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 ,惟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 ,人们又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惟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研究与之产生、发展紧密相关的宗教文化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在传统医学知识上的有用见解。1 宗教文化与中医中国三种主要宗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三教”是道教、儒教和佛教。中医常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来解释这句话。唐朝时讲儒释道"三教",那个时候儒家也算一种宗教。中国文化要从  相似文献   

7.
在202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历史和实践表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其他四个方面的认同才能巩固。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国家的力量源泉、民族的精神根脉,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高度认同、长期坚守并积极践行中华文化,是包括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要与本土文化相适应。中国宗教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各宗教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因此,推进宗教中国化就是要在文化的长期碰撞、调适和融汇过程中,使宗教从各个方面更好地适应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江苏1317名基督徒的抽样调查,本文探讨了基督徒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成为影响信徒文化认同的主要世俗身份变量,教育程度越高,信徒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越强;但宗教身份变量,即宗教认知与宗教实践对个体的文化认同影响呈现多变性。以上发现对于提高宗教信徒的文化认同实践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剑 《中国宗教》2023,(10):38-39
<正>近年来,湖北省黄石市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为动力,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坚持“五共”(共识、共鸣、共进、共振、共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持续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1.
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境外敌对势力主导的向高校的宗教渗透中,文化宣教已成为一种隐性形式。一些宗教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打出"学术交流"的旗帜,资助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建构教会之外的"文化神学",翻译出版以宣教为宗旨的图书,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带有宣教性质的研讨班,开设"知识性"、"学术性"的宗教课程和讲座。此类文化宣教,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相悖,是境外敌对势力同我争夺大学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因中国在世界得名,而上海的佘山则以其特有的基督宗教特性及人文景观在中国得名。在国人的眼中,佘山是展现宗教文化特征的胜景之地。在我们神职信众的心中,余山是洁净的圣地。"满被圣宠者"的中华余山圣母无时不刻地在护佑着我们中国圣教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22,(10):45-47
陕西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之一,五大宗教俱全。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地理位置重要,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近年来,陕西各级统战、宗教工作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全省宗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张佐 《中国宗教》2020,(2):38-39
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就提出"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教宽容精神。中国自古便有尊重多元宗教信仰的理念与主张,孔子重视传统宗教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于政教关系则提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敬"就是对于各种宗教表达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远"就是政治意识形态不是某种宗教。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之林中,林语堂是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那渊深广博的学识、独具风格的文学创作、矛盾复杂的精神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增添了多彩的一笔。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探析。本文则想对林语堂宗教思想的形成历程及内涵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人们理解其复杂深阔的文化思想及独特多姿的作品提供一个小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田向利 《中国宗教》2018,(11):42-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做出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重大创新观点,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长期任务和根本方向。宗教中国化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宗教认同并融入中华文化的问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引导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遵循宗教生存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路径,是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坚实基础,是充分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党和国家将宗教及宗教发展规律与我国特殊表现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既不同于他国宗教治理模式,又有别于我国历代宗教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治理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宗教事务管理上的显著优势。传承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基因、坚持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原则、借鉴包容互鉴的文化发展模式是新时代我国宗教治理独特的文化优势;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遵循宗教发展规律、契合中国现实国情是新时代我国宗教治理独特的理论优势;党对宗教工作的统一领导、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国法大于教法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办的基本方针是新时代我国宗教治理独特的政治优势;以持续强化的组织力量提升治理能力、以积极互动的组织体系提升治理效率、以全面的组织动员强化治理协同是新时代我国宗教治理独特的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19.
林馨 《福建宗教》2001,(6):23-24
宗教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发挥积极作用。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既是其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中介行业,只要合乎其操作程序并能产生积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都可以为其所用。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文化可转换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基础。如何摆正宗教与旅游业的关系,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面对着宗教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民众对之态度如何?基于已有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信任的视角来展示佛道耶等诸教当前的社会形象。同时,考虑到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宗教形象判断的两大因素: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我们基于长三角调查数据,以民众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任为因变量,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任次序从高到低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科学主义态度对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任有抑制作用,但对民众之于佛教的信任无显著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对佛教无实质影响,对道教信任有促进作用,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表现出抑制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宗教的"多样但有限多元"之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