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宗教》2023,(10):32-33
<正>十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积极拓展和推动对外交流,让普陀山观音文化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向世界传递慈悲济世的观音道场声音,讲述独具中国特色的观音文化故事,全面提升普陀山佛教的对外形象,为佛教中国化实践探索了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2.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大乘佛教的国家,观音菩萨可说是家喻户晓。正因为此,当今佛教文化热中,用各种形式塑造观音形象,成为热门中的热门。然而观音的形象是不易塑造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出过一个灯谜,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是《中庸》的一句“上焉者虽善无征”。说明观音是慈悲的,但形象并不固定具体。憨山大师说“法身无体,以悲为体”,就是这个意思。省庵法师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卜…··普告佛子,不应取相。菩萨是汝,非画非像。”他的意思是:观音在我们心中,与我们不二,无需…  相似文献   

3.
遂宁观音传说由来已久,历史传说、古迹道场、信仰群体俱全。考察遂宁的观音文化,理清其线索,认识其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主旨有三:第一,从善念的观念史角度厘清遂宁观音传说的起源与构成,通过前辈学者的讨论认识遂宁观音传说在倡导善念上的重要作用;第二,从善生的社会组织演变中发掘遂宁观音香会传统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第三,从善行天下的文明交流史层面提炼遂宁观音文化在文明互鉴中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11)
<正>本刊讯应香港"此岸-彼岸"弘法会邀请,中国佛教协会作为内地支持单位,派出以副会长觉醒法师为团长、副秘书长全柏音为副团长兼秘书长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一行6人,于2017年11月6日至9日赴港出席2017观音文化节——世界和平祈福法会暨观音文化论坛活动。11月7日为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当天上午,2017观音文化节——世界和平祈福法会暨观音文化论坛开幕式在香港观音讲堂举行。中  相似文献   

5.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6.
南山寺缘起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严经·入法界品》曰:“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被菩萨有“长居南海愿”。故也称南通观音。由于菩萨往大悲行门,自在成就,广行方便,晋现一切众生之前,乃至与其共居而成熟之,改观音道场普遍各地而特显于浙东普陀山,盖菩萨居于南海而应化于十方也。中国南海实在海南之滨,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大光明山也。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望之东瑁西瑁二岛,相传即观音挑土之遗迹。唐天宝年间,律宗祖师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受阻,登陆南山,得观音护持,第六次东渡成功。其后,日本遣唐僧…  相似文献   

7.
邓新航 《法音》2022,(3):41-50
<正>在中国佛教林林总总的佛菩萨等圣众体系中,观音图像体系最为庞杂。源于印度的观音信仰之所以能在中国演变出如此丰富的图像内容,一方面是《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观音可现三十三身为众说法,并“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这为艺术家绘制其形象提供了想象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观音信仰已完全融入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之中,甚至对民众的思维习惯、审美方式、人格精神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时代、地域、阶层信众的信仰需求,各种各样的观音形象遂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8.
圣严法师大力提倡的"观音法门",是理解其行愿和法鼓事业的核心。法师曾多次谈到,"法鼓山是个观音道场",并确立了"大悲心起"的法鼓山理念。法师在求学修行及弘法事业过程中,受益于"观音法门"颇多,他提倡切实可行的"观音法门"修行方法和次第;进而,他更强调学习观音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平等救济的慈悲情怀;其"观音法门"是打开自我奥秘的钥匙,也是沟通自我与他人的桥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藏密观音造像》(李翎著,13万字,120幅插图),显示了一种图像学方法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功运用。本书在大量图像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在藏传佛教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大类观音身形进行了图像学研究,即:第一章六字观音像的研究;第二章持莲花观音像的研究。其中六字观音像研究,是围绕着造像名称和造像样式进行讨论的。而持莲花观音像研究则是就现存大量的持莲花类观音像进行了佛教图像学的辨识,从而将持莲花观音分为救“六道”类观音,包括香王观音、空行观音、水菩萨、如意轮观音等,救“人道”类的世间尊观音和代表…  相似文献   

10.
张华 《佛教文化》2011,(2):56-61
一、缘由 花未遇我时,花自在,却未灿烂;我未遇花时,我自在 ,却未感受灿烂;花我相遇,心花怒放,瞬间灿烂.观音与华夏芸芸众生相会,已近两千年.而当下人们对观音的念想,却多了一份因缘--舞蹈<千手观音>.因为著名舞蹈家张继钢与观音的一期一会,我们有了另一种感悟观音之灿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29窟修建于蒙元统治下的高昌回鹘时期。左侧壁的六字观音经变,主尊为六字观音,两侧各有三身观音,共同构成本地颇为流行的七观音;结合回鹘文文献,可以看出六字观音与七观音信仰在高昌回鹘的盛行。六字观音经变与正壁的弥勒净土变、右侧壁的阿弥陀净土变之间的关系,若从观音信仰的角度分析,即信仰者一方面希望通过祈求观音而得到现世的佑助,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称颂阿弥陀和弥勒而得到来世的往生。但弥勒位于正壁,而阿弥陀却"偏居"侧壁,这可能反映了出资修建洞窟的功德主在选择往生何种净土时,更倾向于弥勒净土。  相似文献   

12.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13.
观音信仰在四川遂宁地区经过了一个本土化和女性化的过程。在遂宁历史久远的广德寺和灵泉寺是观音信仰的文化空间。广德寺的观音信仰与克幽禅师紧密联系,遂宁及其周边盛传的观音三姐妹的系列传说和民间歌谣是观音本土化和女性化的鲜明标志。在今天,从民众方面来说,传统的观音信仰在继承中发展和变异,从政府方面来说,观音信仰文化不仅得到政府的认可,被政府保护,而且成为一种文化资源,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4.
劳里 《佛教文化》1996,(2):21-21
那已是五十余年前的事了,上海曾经拍过一部《观世音》的B影。影片是根据小说《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改编的。小说出自传说《汝州志》。说的是有个妙庄王之三女妙善公主得道成观者的故事。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但至今印象很深。我记得观音是张翠红演的,扮妙庄王的演员是王元龙。由于电影形象的作用,很长时期我脑子里的观音总离不开张翠红的扮相!这部小说没有经卷的依据。内容并非事实,观点也不够正确,在观音感通录等佛教书发中均没有登载。但由于这个传说有人物、有情节、有头、有尾,以致于六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又以它为依据推…  相似文献   

15.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密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很快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佛教文化现象。辽宁海棠山普安寺现存五尊清代十一面观音雕像,以其完整的保存和强烈的个性诠释着藏传佛教十一面观音的文化特色。而佛教经典中有关十一面观音的记载则涉及十一面观音信仰的起源、形象、功能、道场、修法等丰富的内涵,堪称一种完整的佛教信仰形态。这种信仰形态在印度、中国汉藏地区的传播也充分说明十一面观音信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信仰感召。  相似文献   

16.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观音形象在古代印度为男身。而在观音信仰传入汉地的过程中,观音由男身逐步转变为女身。在此转变过程中,妙善公主和马郎妇这两个女身观音传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于佛教大乘慈悲精神的继承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将印度佛教本土化,适合汉地群众民俗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国内动态     
浙江普陀山举办观音文化节11月8日,第二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在普陀山举行。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观音菩萨的道场。首届南海观音文化节去年在舟山成功举办。本届文化节以传承佛教文化特别是发掘观音文化为主旨,以“自在人生,慈悲情怀”为主题,让人们真切感受“净化人生、普济大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文化本质。第二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在杭州召开11月10日,第二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研讨会暨纪念永明延寿大师诞辰1100周年会议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佛教界高僧大…  相似文献   

19.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观音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观音,全称“观世音”或“光世音”、“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所谓“观世音”,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其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相传观音曾发誓,要普救世上一切众生后才成佛,但是,人世间的苦难无休无止,永远无法救完,所以观音只好永居菩萨之位了。观音在中国民众中是影响最大、结缘最深、信众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