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普遍存在不能与他人建立视线接触, 不能追随他人视线看向目标物体等视线加工(gaze processing)障碍。然而已有实验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实验情境中普遍存在视线接触(eye contact)异常, 但其视线追随行为(gaze following)则存在正常与异常并存的现象。基于视线加工双通路理论的启示, 该障碍可能是由于视线加工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而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所致。然而, 该理论尚缺乏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是视线接触障碍潜在神经机制的直接证据, 还需进一步考察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对视线追随障碍的影响作用, 以及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即其补偿机制的神经回路及早期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不同眼睛注视方向下对面孔情绪的识别能力及视线加工特征,研究选取ASD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7名为被试。结果发现,ASD儿童识别面孔情绪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而对高兴情绪识别的正确率最高;ASD儿童识别面孔情绪的反应时不受眼睛注视方向影响,而普通儿童表现出对正视面孔情绪更快的识别速度。研究认为,ASD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偏低,受情绪类型影响显著,且在面孔情绪识别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视线加工障碍或缺少对眼部线索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 ASD在社交、语言、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与其异常的大脑功能连接存在密切关系。与正常发育者相比, ASD大脑既表现出远距离功能连接不足, 也表现出局部功能连接过度增强。ASD这种异常的脑功能连接受到结构异常、扫描状态、个体发展、分析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的ASD脑机制研究中, 要综合分析脑功能与结构, 关注年龄发展变化, 并将任务状态、被试取样、数据分析标准等因素纳入考察。  相似文献   

4.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个体存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加工缺陷,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随认知负荷增大而缺陷加重、工作记忆容量不足、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的注意功能失调和对刺激进行整体组织的能力缺乏。神经机制研究显示,ASD个体存在明显的额-顶工作记忆网络激活异常,以及相关脑区的脑结构、白质连接异常。另外,作为基础性的认知加工过程,ASD个体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各加工环节与言语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社会认知等因素均存在交互影响。纵观目前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可从研究手段、机制探究和干预训练三方面入手,着眼于研究方法的生态化和多元化,揭示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的机制分离,并着力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干预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5.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较少注视他人眼部。近年的眼动研究发现,ASD个体面孔加工中的眼部注视不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与脑电技术相结合的眼动研究进一步发现ASD个体的面孔认知加工障碍与眼部注视不足存在关联。该障碍的潜在认知神经机制可能既源于原生性的杏仁核激活异常,也源于次生性的社会脑发展异常。然而,ASD个体的杏仁核是过度激活主动回避眼部还是激活不足被动忽视眼部尚无定论。今后研究者应横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研究层次,同时搜集眼动与神经生理数据,开展横向比较与纵向追踪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心理状况的谱系障碍,其症状是社交及沟通上的广泛性异常、异常局限性的兴趣和高度重复性的刻板行为。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候群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3类。研究主要以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为线索,通过深入分析ASD患者在面孔识别认知过程中脑的异常变化,探讨其面孔识别障碍的神经机制问题。研究表明,ASD患者面孔识别能力的损伤主要与N170、N300、P400和Nc等ERPs成份异常及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的低激活有关。研究推论ASD患者面孔识别障碍是多个异常脑区联合作用的结果,且主要受异常脑区的数量和损伤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量研究证实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存在面部表情加工方面的特异性表现,本文回顾了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特异性可能受面部表情强度、面部表情呈现方式和ASD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并通过ASD患者的面孔注视模式及其生理机制加以解...  相似文献   

8.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个体的社会性功能存在严重缺陷。研究者曾认为共情能力的损害是ASD的核心因素,但实证研究发现ASD个体倾向于在任务复杂或内隐的实验条件下共情受损,而在任务简单或外显的条件下则倾向于共情完整。这可能与他们难以自发、主动地注意并加工社会信息有关。心灵盲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共情失衡假设、SOME模型等理论假设,以及碎镜理论、社会脑理论等神经机制对ASD个体的共情特点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最后就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探测生物运动(biological motion)的能力是否受损,已有行为研究尚存分歧。导致分歧的原因可能源于实验刺激、实验任务和测量指标存在差异。然而,神经研究却一致证实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存在异常。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后侧颞上沟功能异常也可能是基于镜像神经元功能异常,而领域一般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背侧视觉流功能异常的视运动知觉障碍也可能基于脑功能联结异常的弱中央统合障碍。据此,本文将从研究范式、行为表现及潜在机制三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情绪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2)与正常儿童一样,ASD儿童表现出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偏向;(3)实验二中,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内部特征区的注意分配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该类情绪特征信息的区域,如恐惧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ASD儿童对三类情绪面孔特征区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4)两个实验条件下,ASD者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相似文献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对其发育结果至关重要。发声是指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发出的声音。已有研究表明, 非类言语和类言语发声异常是ASD儿童2岁前的潜在识别标志。ASD儿童发声异常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动机导向、神经运动导向、感知觉导向和社会反馈导向理论。未来研究可考虑探讨发声异常作为ASD儿童独特的早期识别标志的可能性, 加强哭声在ASD儿童早期筛查中的研究, 探索基于最具预测性声学参数集的自动学习分类模型, 探究内在动机与社会动机对ASD儿童类言语发声的影响和进一步探究ASD儿童类言语发声异常的神经机制。从而为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提供更加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对ASD的准确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也对患者的康复及其家庭幸福产生积极作用。日渐增长的发病率促进了对早期识别、诊断评估、以事实为基础干预的重视。在探索药物治疗ASD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医学方法, 尤其是“靳三针”治疗ASD获得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可以根据Simpson等人(2005)提出的指标体系对各种干预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今后研究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尤其是将眼动技术与ERP、fMRI相结合, 探索ASD的核心症状表征以及各亚类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表现为社会交往困难以及重复刻板兴趣或行为。社交动机理论提出ASD个体是由于社交动机缺乏导致的社交障碍。目前该理论缺乏理论元素及结构关系的系统论证, 及基于此理论的低龄ASD儿童群体的研究证据。本研究拟采用心理实验法、眼动及近红外脑成像技术, 探索低龄ASD儿童早期社交奖赏、社交定向异常眼动标记及眶额叶脑区活动的神经机制。此外, 通过音乐奖赏强化学习的干预方式改善该理论的核心元素(社交奖赏), 观测能否改善ASD儿童的社交动机。本研究的开展有望对该理论进行系统验证, 并形成改善社交行为的潜在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关荐  赵旭东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599-1607
阈下自闭特质是正常人群表现出来的,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阈限以下温和的社会性、交流能力损伤以及与ASD相关的人格和认知特征。其研究有助于ASD的干预及对ASD实质的更好理解。研究者用共情–系统化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解释。近来研究表明阈下自闭特质的结构与ASD核心行为维度类似, 且遗传、性别、认知风格等因素影响阈下自闭特质水平。未来研究应更有效地对阈下自闭特质进行评估, 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病理性质、与ASD的理论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认知控制是一项高级的认知能力,是个体执行功能的一部分。包括认知控制在内的执行功能缺陷被认为是自闭谱系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双重认知控制模型,通过非社会性和社会性两个领域的任务比较了自闭谱系障碍儿童(ASD)与正常发展儿童(TD)的认知控制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1)ASD儿童在非社会性领域的认知控制上不存在缺陷,ASD儿童在社会性领域的认知控制上仅表现出了主动性认知控制缺陷,不存在反应性认知控制缺陷;(2)ASD儿童的主动性控制并不像TD儿童一样出现两个领域的加工分化,他们没有像TD儿童一样,表现出社会性领域的主动性控制的优势;(3)社会性领域的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可以显著从负正两个方向上预测自闭症状的严重程度。本研究认为,可以把ASD看成是一种主动性的社会认知控制缺陷。社会性领域的认知控制指标可为ASD的诊断与训练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视觉追踪技术,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面孔加工的同龄偏向效应。实验1选取19名ASD儿童和23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普通儿童(typically developing, TD)为被试,通过自由观看同龄和异龄中性面孔,探讨ASD儿童是否存在面孔加工的同龄偏向效应;实验2选取22名ASD儿童和生理年龄匹配的25名TD儿童,通过自由观看快乐、愤怒和恐惧面孔,探讨情绪对ASD儿童面孔加工同龄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同龄中性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大于异龄中性面孔;(2)ASD儿童在愤怒和恐惧情绪下对同龄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大于异龄面孔,而在快乐情绪下同龄和异龄的注视时间则无显著差异。这表明ASD儿童对面孔的注视加工存在同龄偏向效应,且受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存在空间工作记忆加工缺陷,其具体受损环节尚不明确。组块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性信息编码方式,是空间工作记忆的关键环节。高度结构化的刺激容易形成高水平组块,因此,刺激结构化程度对记忆效果的影响能够反映个体的组块加工能力。研究采用Sternberg空间工作记忆任务、Corsi空间广度任务,加入刺激结构化因素,考察高功能孤独症幼儿是否存在组块加工缺陷,并探讨组块加工是否直接影响到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实验1采用Sternberg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结果表明,ASD幼儿存在明显的组块加工缺陷。在易于组块的高结构化条件下,健康幼儿的记忆成绩明显较高,而ASD幼儿在高、低结构化条件下的记忆成绩并无显著差异。实验2采用Corsi空间广度任务,结果显示,不论高、低结构化条件,ASD幼儿的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幼儿。但ASD幼儿由于存在组块加工缺陷,在高、低结构化条件下的记忆成绩差异较健康幼儿小。因此,ASD幼儿的组块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工作记忆容量。此外,记忆存储器的异常可能也是ASD幼儿空间工作记忆容量不足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ASD幼儿的空间组块缺陷主要由于弱中央统合的认知风格,他们缺乏自上而下的组块加工动机,难以主动对刺激形成高水平组块编码,从而影响记忆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依据预测编码理论,研究者提出预测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感知运动、认知学习和社交言语等多领域缺陷的基础,即孤独症的预测缺陷假说(Predictive Impairment in Autism,PIA)。在PIA中,研究者基于贝叶斯和层级性推理分别提出“低先验”和“高且不灵活的预测误差精度”两个假说,然而上述假说并未得到一致证据支持。ASD个体在不同领域中不同先验的相对权重并非普遍降低,而是具有广泛的任务或情境敏感性。关于ASD个体是否具备基于环境波动调节预测误差精度的能力,也尚存分歧。此外,关于其潜在机制,是神经调节系统异常导致的自下而上前馈联结异常,还是预测脑区功能异常导致的自上而下反馈联结异常,尚无定论。由此可见,虽然该理论为ASD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框架,但仍需更多研究证据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期为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disorder, ASD)的核心症状之一是持续性的社会功能障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触觉输入可以通过调控催产素系统影响社会功能。同时,近年来提出的催产素的社会显著性理论认为,催产素可以通过增强对应脑区的激活程度从而提高社会信息的显著性。在此理论框架下,当社会互动发生时,触觉输入会增强催产素的合成与分泌,同时催产素也会提高触觉信息的显著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互动的进行。基于催产素的社会显著性理论,ASD患者的触觉敏感性异常以及催产素系统异常可能破坏触觉与催产素系统之间的相互调控机制,这可能是其社会功能缺陷的原因之一。探究触觉、催产素系统和社会功能三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为未来的预防和干预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语言功能异常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典型症状之一。1957年,斯金纳从行为学角度提出"言语行为",认为人们获得表达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与学会走路、跳舞等行为的原理相同。2001年,海斯等人在斯金纳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新视角——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澄清了语言的推衍性实质,认为言语行为是将一个刺激与其他刺激建立关系框架的过程。研究表明基于RFT的多范例训练可以提升ASD患者的推衍关系反应水平,且推衍关系反应与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发展高相关。未来RFT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推衍关系反应训练修复ASD患者的语言和认知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