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期选择的性质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期选择指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做出的权衡与决策。大量研究证明, 跨期选择中人们存在普遍的时间折扣倾向, 即将未来的价值折扣后与当前价值进行权衡。跨期选择研究不仅与人类心智的起源与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密切相关, 也关系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等现实问题。本项目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 深入探索跨期选择的本质。一方面, 采用实验室研究法探讨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 以探索:(1) 跨期选择的效价及其与价值数量、延迟时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心理机制; (2) 跨期选择中是否存在领域特异性及其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 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 从而:(1) 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时间折扣率的常模; (2) 测量不同类型人群的时间折扣率, 以探讨跨期选择的性质与内涵。项目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学界对跨期选择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选择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来建构时间折扣函数,而认知成分模型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期选择中的心理效应与认知成分。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取向、单机制加工取向、自我控制取向。未来研究应该在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神经通路及运行机制、跨期选择的应用,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的跨期选择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主流跨期决策模型认为, 跨期决策存在一个时间折扣过程。时间折扣是指人们会根据将来获益或损失的延迟时间对其效用进行折扣, 折扣后的效用小于原来的效用, 而负折扣现象违背了时间折扣过程。负折扣现象出现在金钱、非金钱的获益与损失领域, 其可能的解释机制为预期情绪。目前关于负折扣现象的研究, 较少验证其影响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眼动追踪和fMRI技术探讨其机制, 并丰富对负折扣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利用加工分离程序范式,检验了跨期决策过程的主导策略究竟是分析系统的时间折扣策略还是启发式系统的单维占优策略。3个实验分别操纵了决策目标、认知负荷和策略启动因素,实验结果一致性地发现:能够影响分析系统策略的决策目标和策略启动因素没有导致分析系统策略贡献率的变化,能够影响启发式系统策略的认知负荷和策略启动因素导致了启发式系统策略贡献率的变化。研究结果支持启发式系统的单维占优策略在跨期决策中起作用的假设,但不支持分析系统的时间折扣策略起作用的假设。本研究或能加深人们对跨期决策心理机制的理解,并为建立、健全与跨期决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跨期决策中主要存在三个价值不对等现象:时间折扣、符号效应和过去、未来的价值不对等,上述不对等现象涉及到时间距离、时间方向和损益情境三个主要评价维度。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考察时间距离、时间方向和损益情境在跨期决策中的相互作用。通过设置获益(中奖)和损失(罚款)的假想场景,要求被试对不同时间距离、不同时间方向上的决策任务作出判断,根据双曲模型,计算时间折扣率。结果,时间距离影响未来方向决策,而不影响过去方向决策;相同时间距离条件下,未来方向折扣率显著大于过去方向折扣率;损失折扣率大于获益折扣率,得到"反符号效应"。  相似文献   

6.
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多个时点结果的权衡, 正日益成为跨期选择的研究重点。现有研究主要从两时点结果和序列结果两方面深入探讨了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中的诸多决策效应, 包括:隐藏的零效应、象征效应、额外金额效应、前端金额效应以及序列效应, 并运用序列模型和权衡模型对上述决策效应进行阐释。未来还应深入探索同时涉及损益结果混合的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 运用决策过程追踪技术揭示决策效应的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7.
时间折现是跨期选择研究的核心问题。指数折现效用模型(DU模型)是描述时间折现现象的基本模型。跨期选择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大量违背DU模型的反常现象表明,DU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在跨期选择中的真实行为。文章从时间知觉、建构水平、参照点和价值函数、情绪激活、情绪麻木、期待效用等角度探讨了造成各种反常现象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延迟折扣是指与当前或近期的获益(或损失)相比,人们总是倾向于赋予将来获益(或损失)更小的权重。为什么人们在跨期选择中会表现出冲动性行为?怎样才能让人"目光远大",而避免"鼠目寸光"呢?这些都是延迟折扣研究力求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本课题组利用行为、ERP、多模态MRI等技术,从特质性和状态性研究角度出发,系统考察延迟折扣的影响因素、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首先,从特质性角度,考察了跨期选择中价值评估和自我控制加工的神经分离、立即选项与延迟选项的神经表征与预测、调控方式对延迟折扣作用的神经机制;其次,从状态性角度,考察了框架效应、贫富线索等对延迟折扣的影响以及预期情绪对延迟折扣的调控机理。最后,根据特质性因素(控制能力、时间感知、识解水平等)和状态性因素(框架效应、贫富线索、预期情绪等)对延迟折扣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提出了延迟折扣可塑性的研究思路。本课题组的研究对于延迟折扣认知与神经机制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延迟折扣的可塑性及临床应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跨期选择是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随着对单时点结果跨期选择心理过程的认识日趋一致,研究者开始加强对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多时点跨期选择研究,尤其是近来出现的一些理论,包括:序列模型(sequences model)、基于理由(reason-based)的理论、突显性解释(salience account)和权衡模型(trade off model),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开展的一些方向:包括比较和融合不同的理论、拓展研究的领域和应用眼动追踪技术进行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何贵兵  杨鑫蔚  蒋多 《心理学报》2017,(10):1334-1343
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则他人的获益或损失带给自我的效用就越小,此现象被称为社会折扣。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金钱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但作为公共品的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未得到应有的研究。本研究以优劣空气天数为例,采用选择滴定程序,在损益两种情境下探索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并考察利他人格对社会折扣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双曲模型,指数模型在损益两种情境下皆能更佳地拟合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函数;(2)损益情境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影响环境结果的社会折扣程度,损失情境下的社会折扣程度随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变大的幅度大于收益情境;(3)利他人格在社会距离对社会折扣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利他人格者,低利他人格者的社会折扣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对理解环境结果社会折扣和环保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在眼前与未来的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主流跨期选择理论认为, 跨期选择是把未来价值折扣到现在, 根据折扣后的价值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单维占优模型则认为决策者把“结果”维度上的差异和“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维度间差异比较), 然后根据差异更大的维度(即占优势的维度)进行决策。跨期选择众理论之争无果的原因之一或是研究者未能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此, 本研究采用过程检验而非结果拟合的方法, 首创了“直观模拟天平”任务, 对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大小进行测量, 从而为验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支持性的证据。实验1A证明了维度间差异大小中介了选择结果, 被试认为“结果”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长、结果大的选项; 反之, 被试认为“延迟”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结果”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短、结果小的选项。实验1B证明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是在选择时实时(而不是在选择后)进行的。实验1C通过调整实验程序消减了共同方法偏差对结果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证明维度间差异比较可以解释众多的跨期选择异象。通过4个实验, 本研究揭示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构成了跨期选择的重要(尽管可能不是唯一)决策过程, 为支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过程验证证据。  相似文献   

12.
跨期决策是指人们对时间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 进而做出评价与选择, 其研究主要围绕时间折扣, 是指与当前或近期的损益相比, 人们赋予未来损益更小的权重。虽然有争议, 但Mischel等人很早就通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证明了延迟满足能力越强的儿童有着更高的学业成就。延迟满足与跨期决策都是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的决策。研究者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了成人大脑内支持跨期决策的三个神经网络系统, 但关于儿童的研究鲜有报道。这三大脑网络系统都位于额叶皮层, 该皮层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快速发育。通过采用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实验设计, 对处于跨期决策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人群进行测查和追踪; 借助神经影像技术, 考察跨期决策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 整合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 构建可以预测跨期决策能力的脑影像指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跨期选择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间知觉是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从时间知觉的角度来探讨老年人跨期选择的研究比较有限。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分析时间知觉的随龄变化如何影响老年人的跨期选择。具体而言,本文从时间长度知觉、时间成本知觉以及时间知觉相关心理动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指出了时间知觉视角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组织与个人面临的许多决策, 既无纯粹获益, 也无纯粹损失, 往往需要同时对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加以权衡, 这类损益兼具的决策称为混合跨期决策。过往研究通常沿用纯粹获益或损失跨期决策的理论框架, 缺乏与混合跨期决策相匹配的理论建构和决策过程探索。基于此, 本研究从趋近-回避动机理论出发, 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研究1拟探讨混合跨期决策中动机冲突特点, 及其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2则计划分别操纵影响动机冲突程度的内源性因素(得失金额的相对差异程度)和外源性因素(资源有限程度), 试图揭示动机冲突程度与混合跨期决策之间的因果链条。研究3拟采用鼠标追踪技术, 基于决策过程指标进一步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我们预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动机冲突视角揭示并建构混合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 同时也将为涉及混合跨期情境的企业管理和个体消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根据情绪发生于跨期决策过程中的时间, 可以将其分为决策前情绪、决策中情绪和决策后情绪。目前关于情绪与跨期决策的研究, 尤其是决策前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研究, 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揭示现象的阶段, 较少有研究直接验证其中的影响机制。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的手段从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行为机制和神经机制, 将有助于加深对跨期决策心理机制的理解, 并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情绪以做出更满意的决策。未来研究还需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生态效度, 如考察动态情绪、日常情绪和复杂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并在情绪干预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大量研究表明,延迟折扣受到个体特质性和状态性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究正参照点(实验1)和负参照点(实验2)下,特质性因素性别和状态性因素损益情景对大学生个体延迟折扣的影响。实验1研究发现,在正性参照点下,无论男女,收益情景的主观远期价值远高于损失情景。实验2研究发现,在负性参照点下,男女在损益情景的主观远期价值不同;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主观远期价值在损失情景中更高,而在收益情景中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参照点下,男女在损益情景中表现了不同的延迟折扣倾向;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负性参照点面对损失情景跨期选择时,更愿意选择延迟赔偿。  相似文献   

17.
跨期选择以往的研究集中于金钱数量结果。基于维度加工的模型,本文探究了在跨期选择中,人们面对质量差异的结果(如,今天的低配版手机还是六个月后的高配版手机)vs.相对应的金钱结果(如,今天的5000元还是六个月后的6000元)的选择偏好差异。3个实验结果表明:人们面对质量结果(相比于金钱结果)的跨期选择表现得更耐心,而这种现象是由于人们面对选择时在结果维度差异感知不同所致。与金钱结果跨期选择相同,质量结果跨期选择的心理加工过程同样遵循维度间差异比较。本研究为基于维度的跨期选择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研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范式, 检验了在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中延迟时间知觉起到的中介作用。两个实验分别操纵了情景预见中未来事件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和未来事件的情绪特征, 结果均发现情景预见通过改变个体对延迟等待时间的时距知觉影响了跨期决策。想象与自己、与母亲有关的未来事件, 想象积极、中性情绪效价的未来事件都使得被试将延迟等待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段, 更倾向于选择延迟奖励。想象消极情绪效价的未来事件使得被试将延迟等待时间知觉为较长的时间段, 更加偏好即时奖励。本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物质成瘾者的跨期决策缺陷在成瘾行为发生、发展及戒断预后中的重要作用,其已成为成瘾研究中的一个靶向干预目标。研究旨在检验提示潜在机会成本能否有效改善男性海洛因戒断者的跨期决策。两个实验分别选取男性海洛因戒断者30名与27名,让其在提示潜在机会成本和未提示潜在机会成本两种决策条件下,分别完成金钱跨期决策任务与海洛因-金钱跨类别延迟折扣任务。结果发现,提示潜在机会成本可以显著减少男性海洛因戒断者在金钱跨期决策任务中选择即时金钱奖赏的数量,但未能显著降低其在海洛因-金钱跨类别延迟折扣任务中的延迟折扣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提示潜在机会成本可以改善男性海洛因戒断者在金钱跨期决策中的短视倾向,但无法改善其在海洛因-金钱跨类别跨期决策中的短视倾向。  相似文献   

20.
蒋多  何贵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92-2001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