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 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 该过程可能涉及“身体网络”与“疼痛网络”间的连接, 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 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 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DRM范式的关联性记忆错觉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介绍了近年来使用Deese -Roediger -McDermott范式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研究。简述了影响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九种因素的实验研究、关联效应产生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以及有关的知觉 -记忆模型。  相似文献   

3.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 这种错觉可以通过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式, 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认知匹配”与“自上而下的认知匹配”两种加工方式.前者涉及视觉与触觉刺激的同步性; 而后者涉及被试心中预存的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包括真假手之间模态特征,位置空间的相似性).综合上述证据, 身体模型假说与个人边缘空间理论进一步为拥有感产生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两种加工方式的解释.橡胶手错觉范式已经被用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被试病理分析,错觉产生和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 以及神经外科和术后恢复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范式本身的拓展,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身体模态的仿真效果, 利用橡胶手拥有感的易感性作为筛选与预测身体意象障碍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能将非自我的肢体感知为自我的肢体的反应。继发现橡胶手错觉现象后,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以及观测不同的因变量,得到了大量新的研究结果。橡胶手错觉的出现与强度受到时间、空间和手姿势的影响。橡胶手错觉的产生机制为单纯的多感觉整合或多感觉整合与身体表征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侧重于被试取样、研究策略以及医学领域中瘫痪患者的认知神经康复和截肢病人的假肢控制方面。  相似文献   

5.
特征捆绑机制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捆绑问题被认为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对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特征捆绑机制研究有认知和神经科学两大范式。特征整合论在认知理论中最具代表性,形式理论修正了其在错觉性结合测量等方面的不足,双阶段理论突出了前注意捆绑。时间同步性理论是影响最大的捆绑理论,神经网络模型为捆绑机制提出了更具体的结构模型。两大范式的整合及由低级认知过程向高级心理过程的深化可能是今后捆绑机制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认知科学的新兴研究范式,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于身体是什么以及身体如何影响认知等问题,有关各方的研究者却都未能给予很好的说明。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藉由禅修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基于身体方案的"准"具身认知的素材;其"心色不二"的蕴积身体观,"根"、"尘"、"识"相互缘起的认知观以及独到的"第一人称研究方法"(禅观)等,对于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息误导( misinformation)是来源记忆错觉研究的一种常用范式.本文简要总结了该范式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已有的信息误导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儿童受信息误导影响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老人较年轻人更易受信息误导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信息误导具有明显调节作用;成像和病人研究为信息误导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可靠证据.今后需在理论高度、实践应用、研究对象、实验范式和神经机制等角度予以深入.  相似文献   

8.
传统认知心理学对视觉错觉的解释存在局限性。认知神经科学在移动错觉、轮廓错觉、颜色错觉研究中的一批新发现,可以综合并概括为一种视错觉发生的神经关联重叠机制。该重叠性表现为错觉与相应的真实知觉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神经活动,即错觉与真实知觉享有共同的神经关联,没有只对错觉反应而不对真实知觉反应的特定神经关联物,而错觉神经活动的特别之处是在真实知觉发生的相同脑区有更强烈的激活  相似文献   

9.
乐观偏差是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Weinstein, 1980)。乐观偏差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社会比较范式、过去未来想象范式以及信息转变任务范式。运用fMRI对乐观偏差研究发现, 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前喙扣带皮质和杏仁核、前额叶、多巴胺等。未来要结合社会比较和信息转变范式对乐观偏差进行测量; 研究乐观偏差认知机制的神经机制, 特别是采用ERP技术研究乐观偏差的认知机制; 同时要进一步揭示不同亚型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 最后还要开展乐观偏差影响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句子加工的脑成像研究大量涌现,并集中于揭示句子语义与语法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之间的联系。文章首先对这些研究所采用的范式加以分析与比较,从而将句子加工脑成像研究的研究思路与常用范式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次,讨论了语义加工与语法加工的神经机制,并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对句子语义与语法两个成分在认知加工与神经机制上的共性与特性做出推论。最后,从语言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句子加工的因素两个角度,对以后的句子加工脑成像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张振新  明文 《心理科学》2012,35(5):1102-1106
元记忆监测在记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元记忆自FOK研究开始,到理论框架的提出,各种理论逐渐发展成熟。文章从元记忆监测总过程的视角对近年来EOL、FOK、JOL、JOC等元记忆监测成分的研究范式、认知机制及神经机制进行了横向比较,概述了元记忆监测研究的进展及动态。  相似文献   

13.
关联性记忆错觉神经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雅琼  耿海燕 《心理科学》2005,28(5):1179-1181
该文介绍了近年来使用DRM范式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神经机制的研究。脑损伤病人以及正常人的神经成像研究表明: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可能和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有着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脑机制;颞叶中部和额叶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十分重要,并且它们各自的作用似乎都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梳理酒精、尼古丁、大麻、可卡因、冰毒、摇头丸、阿片类和多药物等不同类型药物滥用者面部表情加工的研究,本文提出"歧视错觉"概念,用于解释药物滥用者对面部表情的负性化加工偏向,该观点为理解药物滥用行为激活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未来可围绕面部表情特异性加工、面部表情加工阶段、面部表情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以及面部表情加工训练展开相关研究,以进一步揭示药物滥用者面部表情加工的内在机制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主控制眼跳是眼跳类型之一。自主控制眼跳实验范式为研究各种脑损伤,神经疾病和精神失调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为研究眼跳的神经机制以及反应抑制、空间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文章介绍了自主控制眼跳的两种实验范式:反向眼跳和记忆导向眼跳,阐述了自主控制眼跳的神经机制及其实验范式的应用,指出自主控制眼跳实验范式为评定精神分裂症等脑功能失调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研究各种脑功能失调和精神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今后的研究趋势是眼跳研究与神经成像技术和临床观察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具身认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是以身体为解释核心的新的研究视角。来自具身认知实证研究的证据表明,身体的生理属性、运动经验和现实环境影响认知的形成与发展。目前的具身认知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传统认知的实验范式,集中于研究身体的结构属性和静态动作对认知的影响。未来,具身认知与传统认知将会相互吸收和融合,更多关注身体的机能属性和动态属性。  相似文献   

17.
宋璐  张琪涵  章鹏  杨宇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9,(4):1004-1009
具身视角下,姿势可以对心理产生影响。梳理了广受关注的“直立”和“蜷曲”、“扩张”和“收缩”、“水平”和“垂直”等姿势的效应研究成果,并对神经肌肉反馈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姿势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在实验范式、姿势控制、效应稳定性以及深层机制探析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未来方向,认为姿势效应的神经机制、时程变化、个体差异及姿势的心理调节功能等将会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身体表征是一种内部结构,它具有追踪身体状态并对其进行编码的功能。这种结构可以对身体进行错误的表征,并可以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来自海豹肢症与躯体失认症等方面的病例,证实部分身体畸形与脑损伤患者的身体表征存在分离;来自橡胶手错觉与全身错觉的实验证据,验证了健康个体身体表征分离的事实。基于上述证据,以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为二分维度的模型解释了身体表征的分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神经心理学实验和虚拟现实技术着手,对身体表征的分离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错觉现象, 是指当视觉闪光刺激与间隔100 ms内的听觉声音刺激不等数量呈现时, 被试知觉视觉闪光的数量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被试内差异因素, 也包括视听刺激依赖程度、视听整合的发展和视听刺激知觉敏感性等被试间差异因素。该效应的产生在时程上主要体现在早期加工阶段, 在脑区上主要涉及多处皮层及皮层下相关脑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注意、奖赏和视听整合方式等认知加工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关注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以及结合计算模型和神经科学的手段进一步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0.
姚海娟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4,37(2):316-321
抑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机制。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去抑制假说、认知抑制假说和适应性认知抑制假说。本文系统评述了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新进展和神经机制。未来研究应加强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构建,分析创造性思维的不同阶段的认知抑制机制,采用无意抑制与有意抑制研究范式,对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的关系、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