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媒体暴露对急性应激的影响,以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媒体暴露问卷、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对1402名中国公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与疫情相关的媒体暴露正向预测急性应激;(2)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媒体暴露与急性应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调节了媒体暴露对急性应激影响的直接路径以及中介模型的后半段路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病毒暴露风险问卷、感恩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希望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216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大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PTG)的预测作用及社会支持和希望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有41.61%的大学生出现明显的PTG;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居住地和病毒暴露风险后,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分别通过社会支持和希望的中介正向预测PTG,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希望的链式中介正向预测PTG。本研究提示心理干预工作者,要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感恩、社会支持和希望从而促进PTG。  相似文献   

3.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新冠疫情期间家庭环境、自控力和居家学业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居家学业情绪中积极学业情绪占主导,消极学业情绪中羞愧和焦虑程度较高;(2)大学生居家学业情绪在性别、专业和居住地方面差异显著;(3)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居家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影响部分通过个体自控力这一因素实现。该研究结果扩展了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为促进大学生居家学习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3月,由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疫情在上海肆虐。自4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理。直到6月1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开启复工复产。随后,逐步恢复常态化管理。疫情威胁着生命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小的心理困扰。全民居家管理期间,常规生活被打乱,民众产生了各种负面情绪与不适应行为。在疫情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疫情有不同的认知,从而表现出不同心理状态。疫情暴发早期,人们往往比较大意和恐慌;暴发中期,焦虑与愤怒偏多;而疫情进入后期,又会涌现出无聊和悲观等情绪。随后,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张林  车文博  黎兵 《心理科学》2005,28(1):36-4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闯卷,考察了全国各地2007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1)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预测能力,内部一致性和测量稳定性理想;(2)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总体上以心理调节机制为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3)在压力的应对方式上,大一学生以外部求助、压抑、幻想和调整情绪方式为主,大二、大三学生以自我防御方式和总结经验为主,大四学生则较多采用心理调节机制的方式;(4)女生的应对方式比男生更积极,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倾向于压抑自己和总结经验,城市来源的学生更喜欢宣泄压力,独生子女的应对方式以消极防御机制居多。  相似文献   

6.
<正>“网络视频情绪”为何重要情绪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应对是解决突发事件心理应急管理的重要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互联网也显示出强大的传播力量,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起到关键作用。视频信息的高速交换传播导致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社交媒体信任为切入点,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考察公众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自治行为的心理机制。采用问卷方法对963名成年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公众对官方社交媒体的信任既能直接促进公众的辟谣行为,也能通过增强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产生间接影响;(2)公众对官方社交媒体的信任影响公众对自媒体的信任,但自媒体信任不能独立于官媒信任影响辟谣行为。因此,我国社交媒体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且官方舆论占主导地位,及时、有效的官方报道不仅能提高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也能促进公众网络谣言自治,进而实现网络谣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消防员工作群体的应激过程中的4个方面,包括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同时编制了心理应激问卷,考察了该问卷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应对方式、社会支持4个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及各个分量表的因素结构。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暂时关闭了学校。在全球范围内,不仅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正常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比疫情暴发前更加严重。一、疫情下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比以前更高了。在美国有85.7%的家长报告在学校停课期间,孩子的情绪状态发生了变化,常见的症状是注意不集中、  相似文献   

10.
<正>新冠疫情来势汹汹,2022年初在永康暴发,让原本祥和的元旦佳节蒙上了阴影。中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特殊群体,是危机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中小学普遍居家线上教学,线下各种教学和课后培训暂停。线下交往,社会休闲活动基本停止,中小学生几乎每天宅在家里。为了更好地应对此次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影响,大司巷小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安排“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尝试开展了三到六年级学生疫情下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06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考察了教养能力感在父母心理弹性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了父母自尊对该路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母心理弹性可直接预测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2)教养能力感在父母心理弹性和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与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受自尊的调节,即心理弹性对教养能力感的预测作用在自尊水平较高的父母中更大。  相似文献   

12.
<正>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本轮奥密克戎病毒对上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民众居家隔离,全体中小学生转为线上学习,大学进入准封闭管理……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发生了变化。除了日常饮食、睡眠规律改变,学生因活动空间的限制,也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每天接触的不再是老师、同学和熟悉的校园学习环境,正常的同伴交往和互动相应受限。这些改变可能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在居家学习中,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促进积极的亲子互动,这是疫情期间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校园常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经历了长期的居家生活和网课学习,极易引发亲子矛盾、适应困难、自控不足、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在后疫情期返校复学阶段,学生不仅需要身体上的“严防控”,更需要心理上的“有效导”。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考察新冠疫情期间,工作-家庭冲突是否通过职业倦怠增加中小学教师抑郁水平,以及心理弹性是否调节该中介作用。1127名中小学教师参与线上调查,完成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卷、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及中学教师心理弹性量表。结果发现:(1)大多教师疫情前后工作生活情况、工作-家庭冲突与抑郁的状况变化不大,少数教师疫情期间工作生活情况、工作-家庭冲突与抑郁状况变差或好转;(2)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抑郁、职业倦怠呈正相关,三者均与心理弹性负相关;(3)控制额外变量后,职业倦怠是工作-家庭冲突与抑郁间的中介变量,在疫情期间工作生活状态更好、更差以及与疫情前后没有差别的教师中均成立;(4)对于感知疫情后情况更好的教师,心理弹性调节了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对于感知疫情后情况更差的教师,心理弹性调节了职业倦怠与抑郁的关系。因此,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提高心理弹性可减少中小学教师抑郁,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当个体知觉到环境中存在威胁时, 就会自动地引发个体的应激反应。而长期的应激会使个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大量的研究发现肯定自我价值可以缓冲由应激引发的负面情绪和身体反应。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肯定自我价值是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引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220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自我价值肯定任务组或控制任务组, 被试在干预前(2月2日)和一个星期后(2月9日)完成焦虑和抑郁测量。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在一周后比前测时表现出更严重的焦虑情绪, 自我价值肯定组在前测和一周后在焦虑情绪上没有显著的变化, 这一效应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后仍然存在。这些结果表明简短的(约10分钟)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可以帮助个体缓冲疫情引发的焦虑情绪反应。这一发现对于从社会心理的视角进行疫情防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冠状病毒威胁下,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些终极的存在问题,比如生命与死亡。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心理机制。抽取18名成年被试进行深入访谈,对资料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发展死亡心理分为疫情前的平静期,疫情爆发后的死亡威胁期以及应对期。从物理现实、社会现实和精神现实层面,死亡威胁带给人们的影响有控制感丧失、关系断裂以及意义危机三个方面,应对策略为控制感应对、关系应对及意义应对。  相似文献   

17.
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新冠肺炎期间我国心理研究者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疫情期间心理研究的基本概况,揭示现有研究的内容和结构特点,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结果显示,疫情期间中国心理研究者共发表438篇疫情相关论文,产生34个高频关键词;研究可分为四个领域,其中"疫情一线"的心理研究是热点。未来应做好疫情的心理跟踪研究,并着眼全球范围,努力构建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研究体系和心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分析了1074名普通民众的经济人信念特点,及其对三类心理行为(自利取向的变量:物质主义;社会取向的变量:财富价值观、财经伦理观、关系投资、捐赠行为、一般信任;中性变量:自由市场理念、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1)经济人信念的自利与理性两个维度相对独立;(2)男性在自利与理性维度上的得分均高...  相似文献   

19.
以情绪管理理论和人际或系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2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旨在考察负性情绪对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和负性情绪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2)负性情绪在冲动性和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的直接作用受到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个体与环境因素对自伤行为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9年底,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多地"封城、封路"或"封村",全国进入响应疫情的紧急状态。在疫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人群产生了焦虑、抑郁、哀伤、恐惧等不同的负面情绪。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的指示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