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婚姻,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组建的婚姻。它有两种形态,一是双方通过网络结识并结合的婚姻;另一种是真实的婚姻以外的一种虚拟的、只存在于网上的,精神上的所谓“婚姻”。与一般的网恋不同的是,这种精神爱情具有排他性,就是说当事双方认定彼此就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或“青衫之交”,认定这种爱情能弥补真实婚姻所存在的种种不足。那么,网络婚姻到底是前卫呢,还是危险的情感“魔鬼游戏”,听听记者的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从静态来说,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爱情的社会属性有三个基本特征:人性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人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爱情使人类与动物界划清界限。动物的两性关系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类的两性交往和爱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并不单纯由性欲支配。社会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爱情关系交织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任何爱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个性特征:爱情是异性之间一对一的情感联系,它表现为人的私生活。它与相爱双  相似文献   

3.
题记:不管你接受与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不少网友而言,迪斯科舞厅和单身酒吧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网恋,正在成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世界性话题。据新浪网的调查显示,有43.5%的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如果网上调查的结果可信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在我国曾有450—500万网民在网上寻觅过自己的虚拟爱情。然而,网恋真的都是鲜花和欢笑吗?网恋频酿悲剧由网恋引发的人间悲剧举不胜举。据报载,四川省内江市的3个年轻“网虫”曾科、陈小月、李刚,在网上聊天时结识了本市一位网名叫“谁都不爱”的女子朱某,其后曾科与朱某聊得火热,成为网上恋人。有…  相似文献   

4.
"网恋"及其伦理问题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恋”可划分为“网恋I”(通过网络恋爱 )和“网恋II”(纯粹的网恋 )两种类型 ,由“网恋”引发的伦理问题可分为“问题I”、“问题II”和“问题III”。这种区分有助于分辨网恋带来的不同性质的伦理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的网恋及其问题 ,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潘长江表演的小品版《将爱情进行到底》令人印象深刻:因为网络,“杨过”和“小龙女”恋爱了,并相约到桃花岛见面.但最终,“过儿”见到的竟然是自己的前妻。网络如梦境,爱慕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一个小品。但或许也曾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婚外网恋已是“时尚”新婚外恋,但是许多人也因网恋离婚甚至自杀、犯罪。  相似文献   

6.
爱情的类型     
爱情的类型古希腊人将爱情分为四类,即情欲型、友谊型、利他型、眷恋型。情欲型,这是一种非常热烈的钟情,是一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激情,其主体急切地向往占有被爱的人。这种激情以我为中心的成份较多。友谊型,是一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恋情,是一种精神比较稳定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孔红艳 《现代哲学》2001,(2):110-113
超越是人类精神的根本追求。人是具有精神和肉体的二重化存在,一方面,作为肉体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律的决定和支配,因此,肉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精神的本质是追求无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及其历史就表现为为消解这一矛盾而不断进行超越的过程。超越一般有如下特征:1.它是超感觉的,无形的东西,与感觉、有形相对;2.它是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相对;  相似文献   

8.
爱情与婚姻是青年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爱情与婚姻心理是否健康,对于青年恋爱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少人既有热恋的甜蜜,又有失恋的痛苦。失恋是青年心灵上的伤口、有时也是难以愈合的。但如何在失恋后尽快保持心理的平衡,使生活不偏离正常轨道,应当是青年人生活中正视的问题。一、倾吐人在失恋时最容易感到心理  相似文献   

9.
有婚姻就有外遇,外遇是人类婚姻的伴生物,也是婚姻的致命杀手之一。它既伤害夫妻双方,也伤害第三者;它既破坏家庭,也损害子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在我国,男性外遇现象一直较多,而近年来,女性婚外情现象也日趋上升,大有愈演愈烈之感。本文根据女性外遇现象的不同成因,将其大致分为报复型、失望型、交易型、冲动型、欲望型和被迫型,并进行简要心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由程京、吴灿新两人合著《爱情与道德》一书,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参照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多层次地对爱情与道德的关系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其中包括有几千年来古今中外关于爱情道德理论的评价,爱情与道德的历史发展,爱情道德的生理、心理基础,爱情道德哲学的反思,爱情道德美学的探索,爱情道德的意义和价值,爱情道德的品格与特征,爱  相似文献   

11.
某部战士小赵同本单位一位女战士谈恋爱,因违反军队条例,被领导批评劝阻,女战士与其中止了恋爱关系。小赵却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将女战士砍伤,自己因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报复心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极不健康的心理,被称之为“人生的黑洞”。它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所受刺激或伤害程度,超过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使主体的情感与理智失去平衡而产生企图攻击对方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引导,就  相似文献   

12.
在哲人古香古色的智慧里,爱情,这枚永不凋谢的花朵,俯首可拾,但在现实的大地上,它却不肯为每个人都开放。因此,即使有的人已然白发苍苍,儿孙满堂,爱情也可能从未涉足过他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悲剧,在现实中屡屡发生,其原因就在于,不幸的人们用爱情的假相取代了真正的爱情。 片面的爱情,这是爱情的第一种假相。  相似文献   

13.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及个人的气质、性格的影响,往往使人出现心理上的偏差。这种心理偏差,有的表现为激烈型的,有的如属牛皮糖型的,也有的表现为消极型、从众型等等。心理上出现偏差,对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当心理上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5.
宗教因人而生,因人而存,因此,尽管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人的心理原因。一、提供精神慰藉——一种精神医疗术宗教通过为信仰者提供一种驾驭自身、适应客体的特殊方式,实现自我冲突的平衡,获得心理慰藉。在宗教里一切矛盾被臆想所消除:现实压迫被精神自由克服。这种心理慰藉,缓解了信仰者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变动所感受到的恐惧情绪,成为解除精神紧张状态的手段。有学者认为,这种虚幻的补偿是宗教所特有的功能;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则把成熟的宗教情操作为健康人格定向的基础。宗教之所以有这种特殊的补偿功能,是因为宗教适合…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国风》的研究中,许多人将情诗和婚恋诗等同,这种认识偏于模糊,不利于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爱情和婚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按照爱情作为一种行为发生、发展的经过,《国风》情诗可以划分为爱情的萌生、爱的过程体验与爱情的结果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智慧语丝     
正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家庭心理培训课上,一位对婚姻深有研究的心理专家对在座的人进行一次心理测试。专家说:"请大家计算一下自己的爱情分数。你分别列出你的爱情的优点与缺点,每一项占一分,优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实践哲学是自然哲学转到生存哲学、天上哲学转向人间哲学的重要环节,它确立了人的生存活动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双重向度,并着重揭示实践哲学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设想了城邦公民日常交往所应该具有的幸福、自由、友爱、互惠、整体性、多样性和公正性原则,它对于后世的民主共和政体以及市场经济的伦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丰富的伦理和政治意涵,这是古希腊哲学价值所在。但是时代的局限造就了这种哲学的原始丰富性,其局限性体现在它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理论、实践和制作三种活动相分裂的实践哲学。城邦政治体现的是少数人的自由和民主,对于大众而言,只是虚幻的共同体。古希腊人的发展只是体现了原始的整体丰富性,需要历史发展的积极扬弃、克服和超越。人的发展必须经历原始整体性及其丧失,原子式个人的凸显和碎片化以及个性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是一种与人的力量相异化的力量.首先,他们指出以往国家理论的虚幻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并揭示了鲍威尔和施蒂纳国家自由主义的本质.其次,他们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它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是压抑个性发展的.第三,他们阐述了只有建立真实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国家问题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其国家观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有助于我们超越经济发展主义,增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