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扩展博弈上,给出了多值逻辑的语义赋值博弈的一般框架,避免了博弈者在多值逻辑的语义博弈中声明无穷对象的问题;然后通过Eloise赢的策略定义博弈的语义概念——赋值,证明了多值逻辑的博弈语义与Tarski语义是等价的;最后,根据语义赋值博弈框架对经典逻辑进行了博弈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我们对于"视域一致"型的逆向归纳法解进行了初步的认知分析。这种逆向归纳法解是文《扩展博弈中的短视》在研究一类具有视域受限型参与者的扩展博弈中所提出的。本文研究了在这类具有视域受限型参与者的博弈中,产生"视域一致"型的逆向归纳法解的认知前提条件。从技术层面上讲,本文是基于《保持理性的"希望":逆向归纳法悖论的一种解决方案》一文中所提出的方法,对于扩展博弈中逆向归纳法作出认知分析。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了在短视博弈中"视域一致"型逆向归纳解的认知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经典一阶逻辑句法的逻辑优先性分析,把Hintikka的独立联结词和独立量词扩展到多值逻辑中。我们给出IF多值逻辑的句法,并使用不完全信息的语义赋值博弈解释了IF多值逻辑。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服从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的义务。但是,对于我们何以需要承担这种服从义务,目前的道德理论还没有给出逻辑融贯的合理解释。对于该问题的合理解释应该同时包括制度规则与个人行为这两个层面。迄今为止,无论是后果主义还是义务论,无论是密尔的分层理论还是罗尔斯的限制理论,它们要么不能够对制度规则给出合理的解释,要么不能够对个人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要么对两者均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主张,我们可以把对这两个层面的解释分开,用后果主义来解释制度规则,用公平原则来解释个人行为。通过理论的这样一种分层使用,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遵守规则的道德义务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演化博弈视角看,文化的形成与稳定可以视为多个纯纳什均衡的演化稳定过程。演化稳定策略(ESS)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过程。从演化博弈的角度研究群体文化的形成,用演化博弈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社会行为解读,有助于解释群体成员的行为模式。文化的演化可以用演化博弈思想加以解释: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演化稳定的过程。一个群体文化的形成过程,在博弈框架下可以看成群体成员在某个策略上实现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璟  皇甫桦彦  李红 《心理科学》2012,35(3):647-653
在议价博弈中,决策者可能存在因对自己及其他参与者拥有权利的认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其策略选择及决策行为的现象。为验证该“权利认知效应”的存在,用实验法考察了240名不同年龄被试在两种议价博弈任务——最后通牒和纳什议价中的决策表现,结果发现:(1)6到12岁儿童和大学生中均存在权利认知效应;(2)随着年龄增长,受权利认知影响的人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在议价博弈中,儿童对分配权的认识程度高于对否决权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孙红月  苏寅  周坤  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17-142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amuelson于1963年发现人们在单次和多次博弈条件下决策行为不一致。文章综述了两种博弈条件下人们决策行为的差异并质疑了这种差异的传统理论解释机制。描述或预测决策行为的风险决策理论其实只采用了一种评价法则—— 期望法则, 始终没有跳出“最大化”的窠臼。基于实验证据, 我们推测, 多次博弈时人们遵守了期望法则, 而单次博弈时人们所遵循的是非补偿性法则。从多次博弈到单次博弈, 不单单是一种博弈次数上的变化(量变), 而是代表了从期望法则(补偿性法则)到非补偿性法则两种策略之间的转变(质变)。最后, 文章介绍了单次、多次博弈问题在医疗、应急管理以及投资领域的体现, 并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单次、多次博弈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集体行动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基础上,针对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事实,指出了经济利益重构和经济利益博弈是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地形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并提出: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围绕特定稀缺资源的争夺,构成了解释过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一个根本机制.在提出一个扩展了的时间框架之后,作者探讨了这三次集体行动浪潮更迭所揭示的三大趋势--世俗化、基层化和暴力化,并结合"历史-文化的"视角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现实,对中国集体行动场域的未来图景,在宏观层面上做了一个初步的推测.  相似文献   

9.
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一种缺乏伦理引导的状态中缘起,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的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的机制所不同的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的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的获得和服从问题的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相似文献   

10.
崔建英 《世界哲学》2016,(6):150-156
解概念的知识论分析,即研究博弈参与者在拥有怎样的信息和信念的条件下,通过策略推理可以获得博弈解,从而为这类博弈解提供合理的认知条件说明,不仅是认知博弈论领域中的焦点问题,也是认知逻辑领域中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相对于在认知博弈论领域中偏重于数学模型的建构,对解的认知条件所进行的定量化分析,在当前认知逻辑领域中如何通过定性化来描述主体所拥有的信息和信念以及探析各类博弈解的认知条件,将是本文的主要议题之一。同时,立论于解的知识论研究中是否采用统一的理性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研究模式的优劣,明晰了认知逻辑视域下博弈解研究的可能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决策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主观概率这一概念在博弈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基于主观概率思想的博弈论的决策理论解释。我们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在分析策略互动的传统方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它们恰恰与主观概率在博弈中所起到的作用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论证到,利用主观概率的概念,并以决策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博弈理论框架,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博弈理论框架所面临的这些问题。特别地,我们将运用理性合理化的概念来为这一观点做出辩护。  相似文献   

12.
心理理论指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一种毕生发展的能力。但之前的研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存在一些缺陷。本文介绍了一种新范式——矩阵博弈(matrix game),对利用其研究心理理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指出了两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未来研究可利用矩阵博弈来研究更广年龄范围人群心理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借助fMRI等技术来测查矩阵博弈中心理理论推理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意外考试悖论,指出了以往解决方案的不足,给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根据这个新方案,考试悖论的推理中使用了倒推法和弱下策反复剔除法。本文接着讨论了这些博弈推理方法的不足。然后把这个新的博弈方案用到卡片悖论和方格悖论这些考试悖论的变种里。最后指出,在考试悖论里,比起倒推法,弱下策剔除法是引起悖论的更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看似两个毫无关联的现象和研究领域,却有着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行为博弈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或以社会交换为机制,社会交换则表现为一种行为博弈或有着内在的博弈性质。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互为表里、互为机制、水乳交融,行为博弈是社会交换的行为博弈,社会交换是行为博弈的社会交换。以行为博弈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交换或以社会交换的意识来研究行为博弈,跨领域的研究洞视,各自互为对方启动了一方别开生面的研究天地,为枯燥乏味的传统博弈研究和死水微澜的社会交换领域凭添了一丝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15.
陈艳娇 《学海》2012,(3):63-68
本文运用传统的博弈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内部审计增值活动中的参与者——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理性利益分析,其中引入如外部监管机构等一些变量对模型进行不断地拓展。同时,在分析一些非理性因素对模型结论进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的内部审计激励和惩戒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外部监管力量和处罚力度、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升内部审计文化五点促进内部审计增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明示–推理"的话语交际模式,可以使用由会话主体集D,会话语言结构Φ,会话语义信息结构M,级差衍推关系?和会话语言解释函数F组成的五元组?D,Φ,M,?,F?来构建一个基于(新)格赖斯主义的语用推理的语形–语义基本框架。该框架由会话参与者、话语形式与话语意义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从"话语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理解句子(陈述句)的语义值,将句子解释为该句相对于某主体而言表达的一组信息的集合。说话者基于自身掌握的信息和自身的目的说出明示的话语,听话者由话语形式推知说话者掌握的信息。合作原则及其各种补充,实质上是通过给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则,来完成由某人的话语行为来反推其知道的信息的工作。这些原则可以在上述五元组构成的框架中描述并展示出来,从而展现出格赖斯及其后继者提出的语用推理原则的一般功能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问题的等价描述却导致不同的决策偏好的现象,其作为一种明确的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一直是行为决策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近年来,行为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我们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梳理了框架效应研究的几个新思路: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框架效应研究的焦点从最初的风险决策逐渐扩展至跨期决策;其次,从框架效应类型来看,出现了排除语言影响后更纯净的图形框架效应;再次,从框架效应的解释机制来看,研究者对经典的预期理论这一补偿性(计算)模型提出了质疑,更多地采用非补偿性模型解释,其中以齐当别模型和模糊痕迹理论为代表。最后,我们展望了框架效应的未来发展方向,期望本文能给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推动国内框架效应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刘祖云 《学海》2007,(1):79-87
在政府间关系的问题上,国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背景引导与启发了国内的学术研究,国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在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间关系的“十字型博弈”框架,从纵横两个截面解剖政府间复杂的博弈关系,并结合西方“府际管理”的理念,提出我国“府际治理”的思路。本文还提出“府际信任”这一话题,并探讨它在府际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博弈决策是指“在包含利益相互依存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的博弈情境中所进行的行为决策”。博弈决策自进入心理学研究后已成为决策心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述评了博弈决策的影响因素及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加强内在机制研究与综合理论模型建构、改进和完善研究范式与加强对多种范式的考察、加强相关认知及情绪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加强对语言等影响因素的跨文化与文化间比较、加强应用与训练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行为博弈视野下信任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指个体愿意相信对方会与之在某种风险活动中互惠(对方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信任的实证研究主要包含相关研究和博弈实验研究,代表性的博弈实验有囚徒困境、信任博弈、议价博弈和蜈蚣博弈.人们对信任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四个:(1)信任是一种理性的计算;(2)信任是一种人际态度;(3)信任是一种个人特质;(4)信任是一种社会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