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证是一个用理由支持观点以及回应其所受攻击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论证已经成为哲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哲学方面,十九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图尔敏和佩雷尔曼对形式逻辑的批判,促进了非形式逻辑这一学科的产生,它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非形式模型。在人工智能方面,论证的形式模型也发展成为常识推理和多主体冲突解决的基本模型。本文将讨论后一领域中所研究发展的形式模型如何能够用以澄清一些哲学领域、以及非形式逻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争议。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图尔敏和佩雷尔曼时代的形式逻辑只关注数学化的推理,但那些非数学化的推理形式其实同样也能够被形式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逻辑的形式化进路不依赖任何实质规则,因此针对不同领域中论辩的完全形式化研究遭受了质疑与挑战。洛仑岑、辛迪卡、雷斯切、巴斯、克罗贝、汉布林、伍兹、沃尔顿等学者指出,可以从非形式逻辑意义上的形式出发研究论辩的形式化,并以此建立了各自的形式论辩系统。本文以"形式化"等几个关键术语的解释为起点,将各种形式论辩系统归结为两大类型,即洛仑岑式系统和汉布林式系统。分析、比较这些论辩系统,可使论证过程和理性批判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并为建立法律论证的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哲学动态》2013,(1):3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新文博士著《图式逻辑》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图式逻辑"是哲学逻辑的一个新分支。全书共分5章:围绕着图形的可表达性问题,第1章研究了逻辑图从古典形式走向形式化的发展历程。由于适合于图形的逻辑推演规则的提出,在逻辑图从古典形式走向形式化的发展历程中,具有转折性的  相似文献   

4.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5.
在对价值判断理性基础的探寻过程中,佩雷尔曼意识到传统理性概念的局限,进而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理性":唯理性与合情理性。佩雷尔曼对传统理性概念的批判,不仅限制了在很长时间里占据主导地位的唯理性的适用范围,也为合情理性的可能性与合法性提供了辩护。在法律论证中,唯理性与合情理性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唯理性所依据的逻辑一致性与不合情理的结论之间存在冲突,另一方面,唯理性与合情理性彼此相互支持。在本文看来,以合情理性为基础的佩氏理性观不仅构成新修辞学论证理论的哲学基础,而且对于将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证理论置于更为健全的哲学基础之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具体地说,它研究推理中从前提到结论的必然联系。过去,人们从自然语言出发研究这种必然联系,建立相应的推理形式或规则。今天,人们从构造形式语言出发,通过建立逻辑演算来研究从前提到结论的必然联系。逻辑演算是形式系统,是把逻辑理论形式化的结果。今天人们熟悉并且经常使用的一阶逻辑就包括把命题逻辑形式化而建立的命题演算系统和把谓词逻辑形式化而建立的谓词演算系统。  相似文献   

7.
宁莉娜 《哲学动态》2005,1(10):41-45
以往人们更多的关注古希腊逻辑体系本身的技术结构,而忽视它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联.事实上,古希腊逻辑在思维交流的技巧中寻求平等的逻辑尺度;在求知思维的活动中建构逻辑的言说方式;在道德概念的追问中形成有效的逻辑方法;在和谐秩序的构想中确立逻辑论证体系.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成为求取科学真理的证明工具,并且在与哲学、数学、语言学等交互作用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的方法,触及人类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诸多领域,对生活世界的思维活动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既折射出科学精神,又充满了人文关注.古希腊逻辑为人类的有效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它使幻化的神话思维转向现实的理性重建,将思维的对象由神转向了人,它对思维的规范,显示出人类理性的自觉,它锻造的理性思维工具以可交流的话语样式,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自识、反思、论证,并试图以此来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种在理性思维的导引下寻求人类福祉最高境界的理想,正是古希腊逻辑方法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道德实在论是具有本体论取向的非虚无主义的伦理认知主义形式,其否认了道德命题的真理价值,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强、中、弱模式。与之对应的道德反实在论认为,道德命题的"真"与"假"是无法被认识和确证的。作为一种范式,道德怀疑论主要涉及认识论道德怀疑论、非认知主义和道德误差理论,旨在反道德客观主义,而道德反实在论从内涵上涉及投射主义、语义学的表达主义以及误差理论,特别体现在怪异性论证和相对性论证逻辑上。另外,从本质上来说,道德实在论同道德虚无主义存在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前言奥地利的逻辑-数学家K.哥德尔(1906-1978)在25岁时发表了题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的论文,这篇文章的思想和结果在现代逻辑和数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哥德尔证明了,内容相当丰富的知识领域之完全形式化的原则不可能性,更不用说整个科学知识的完全形式化了。除了上述论文,哥德尔的若干其他著作包括构造性逻辑、模型论等领域的重要结果。新实证主义者曾企图利用哥德尔的某些命题以利于他们的观点并作出了自己的哲学结论。越过新实证主义浪潮的障碍,哥德尔以批判分析的态度超出了对逻辑科学最新成果的主观主义解释。哥德尔的结论具有原则性的方法论意义,对  相似文献   

10.
形式知识论的句法传统指的是在某个逻辑系统中通过句法演绎得出某些具有哲学直观意义的定理,并借助这些定理来讨论某些逻辑与哲学问题。辛梯卡、伦岑与拉尔森在不同时期所给出的反S5论证体现了这一传统。句法传统的缺陷在于它依赖于直观语义,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依靠句法演绎评价整个逻辑,具有不合理性。从形式语义学出发对S5作出评价的语义进路是一条正确之路。基于语义分析所进行的逻辑与哲学讨论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形式知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严格地说,谬误是指不正确的论证,尤指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证。对谬误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有效地识别他人论证中的逻辑错误并在自己建构论证时避免出现谬误。谬误通常可分为形式的和非形式的两类。前者产生于对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违背(如使  相似文献   

1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正像阴与阳、上与下、正与反等等对立面一样,是相比较而区别、相同一而依存.没有“非形式化”,也无所谓“形式化”、没有“形式化”,也无所谓“非形式化”,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为人类的有效思维效力、为社会进步服务.将“形式化”孤立起来,绝对起来,脱离人类思维实际,是形而上学,正如将“非形式化”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是形而上学一样.人类的思维发展史证明:理论思维逻辑的“形式化”是在“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的.先有“非形式化”而后有“形式化”,“形式化”的逻辑形式与“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并非绝然割裂,而是相得益彰,各显威风.  相似文献   

13.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志鑫 《哲学动态》2005,4(4):45-48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科学以撼世惊人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其核心分支的人工智能研究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并且以其不断逼近与挑战人类智能的姿态而引人注目.在人工智能成就的背后,逻辑学是促其前行的最主要动力引擎之一.逻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根本性的观点与方法,并促成了人工智能研究中最主要派别--逻辑主义AI.而有着漫长学科发展史的逻辑学本身也在与人工智能的结姻过程中获得了自数学公理化、形式化运动以来的又一次全新发展契机.有论者认为"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1]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研究》2010,(1):51-72
一般认为,标准量子力学需要使用一套它自己的逻辑系统,即量子逻辑。量子逻辑采用与一般逻辑系统不同的语义规则,因此和古典逻辑无法兼容。此篇文章将呈现一套量子力学的严格形式基础,它是对古典二值逻辑之保守扩充;保守扩充意指比原先之逻辑系统强,但较强的原因为它有较多之词汇。此套逻辑为三值逻辑。古典逻辑中为真的句子仍然为真。古典逻辑中为假的句子将被区分为强性假与中性。第三个真值一中性一考虑了非本征态情况中之观察句。本文详列了物理的公理并显示它们具有一个模型。此提案的可行性说明了量子逻辑是不必要的,并且存在一个共同的逻辑架构可提供给数学、非量子物理及量子力学使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形式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导言形式化问题是逻辑学、数学以及有的技术科学中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些科学中广泛地应用了形式化方法(或者说“形式方法”)。而关于究竟什么是形式化,有些概念有待于澄清。例如形式化与严格化、形式化与公理化、形式结构与解释等等。其次近代数理逻  相似文献   

17.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京 《哲学动态》2003,(10):37-40
非形式逻辑致力于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非形式化推理和论证的方法、规则和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分支 ,非形式逻辑只有短短不到 3 0年的历史 ,但业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并对修辞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回顾非形式逻辑兴起的历史背景 ,介绍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 ,剖析其在整个哲学学科中的作用与地位 ,并展望非形式逻辑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一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符号逻辑的诞生对 2 0世纪整个西方哲学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 ,对当代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文献(van Ditmarsch et.al.,2007)对认知行动"读"形式化时,语法与语义混淆,给出的语法和语义不够直观、自然。本文在形式化认知行动"读"时,严格区分语法和语义,在形式上更直观自然、更易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读逻辑RL的公理系统,并证明其可靠性和完全性。另外,本文还对认知行动"读"的量化进行研究,给出了这个量化逻辑AL的形式化。在表达力方面,本文还得到如下结果:(1)读逻辑RL、公开宣告逻辑、认知逻辑以及单认知主体的任意读逻辑AL表达力相等;(2)多认知主体的任意读逻辑AL的表达力要严格大于认知逻辑、读逻辑和公开宣告逻辑。  相似文献   

19.
国内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速 《心理科学》2003,26(5):877-881
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是对数学的十分重要的概括。进一步分析 ,数学具有这么一些学科特点 :1、数学研究对象是形式化的思想材料 ,反映了数学的抽象性 ;2、数学思维在宏观上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 ,在微观上是严谨的逻辑演绎 ;3、数学知识的物质载体是精确简约的数学语言。这些数学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对数学学习进行心理学研究时的一些基本事实 :1、数学既然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而无处不在又无时不有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内容。因此 ,儿童数概念及运算能力的发展是…  相似文献   

20.
当代有关于外在世界的激进怀疑论者常利用知识封闭性原则去论证他们的立场。为了反驳这样的怀疑论,有些学者主张我们应该重新检视知识的标准,以便发现这些怀疑论论证中的问题,特别是知识封闭性原则是否成立的问题。在这些学者中,有两类极为受到重视:一类是主张知识的成立与否只涉及"相关的"可能性是否已被排除的相关选择理论学者,如D.Lewis、F.Dretske、和M.Heller,另一类则是主张知识的成立与否与某些虚拟条件是否为真有关的虚拟论者,如R.Nozick、E.Sosa、和K.De Rose。不幸的是,对于这两类理论的讨论往往流于直觉并因而缺乏逻辑的严谨性。为了弥补这个缺点,W.Holliday最近利用了两种新的形式化语意论去重新模塑上述两类理论,并严格证明了每种理论在知识封闭性问题上的逻辑结果。他的形式化工作和证明带来了极为严格而又丰硕的成果,本论文的主旨便在对Holliday这一个认知逻辑的新发展方向作出若干哲学与逻辑上的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