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交互解释是主观解释的发展,它比主观解释具有更为明显的客观性。本文探讨了主体交互概率的测度,主体交互概率形成的条件,主体交互解释与人造客体概率解释一道构造的从主观向完全客观延伸的谱系,以及主体交互解释的恰当性问题。通过探讨这个新近兴起的理论,为人们在确定基本概率时提供了普遍的适用性并使人们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2.
在本文中,我们为期望收益最大化的信念和知识提供一个逻辑——信念与认知逻辑(DEL)。这个逻辑是基于决策理论和测度论的方法建立的,在其中信念和知识不会坍塌。  相似文献   

3.
对现实主体信念的研究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现实主体的信念有两个重要特征:动态的和非逻辑全知的.描述主体的动态特征的逻辑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表达信息更新的逻辑,其中公开宣告逻辑PAL([Plaza,1989],[Gerbrandy,Groeneveld,1997])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二是表达信念修正的逻辑AGM(Gardenfors,Rott,1995).本文的逻辑是用公开宣告逻辑的思想来建立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关于世界的信念和关于他人信念的信念如何指导主体(成人、儿童和动物)行动。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偏好和他的信念,那么我们可以某种程度上预测他的行为。而如果我们知道他们的偏好,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来推测他们信念。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些相关的例子。我们还给出了一个形式框架,这个框架是不依赖纳什均衡,而是接受非确定论,并且采用信息观点下的被占优策略概念。  相似文献   

5.
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沛  李晶 《心理科学》2003,26(6):1020-1024
本研究利用三段论评价任务,分析了已有信念与三段论逻辑状态间的交互影响,探讨了三段论推理判断中信念偏差的存在与作用机制,同时从信念偏差角度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发现:1.范畴三段论推理的逻辑判断过程中存在信念偏差效应;2.信念偏差效应以逻辑状态与结论可信性交互作用的方式存在;3当逻辑结果与信念相一致时,信念会促进逻辑反应,反之则妨碍逻辑反应;4.信念偏差效应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单模型三段论问题影响最大,而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多模型三段论问题相对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把无穷值的卢卡斯维茨逻辑的真值取值范围从[0,1]扩展到[-1,1],提出了基于卢卡斯维茨逻辑和命题动态逻辑的keg-BDI逻辑(即:知识情感等级BDI逻辑),此逻辑是情感等级BDI逻辑的一种扩展逻辑。keg-BDI逻辑可以对知识状态、心智状态(比如:信念、愿望和意图)和情感状态(比如:害怕、焦虑和自信)这些能够能够影响keg-BDI主体行为决策的因素进行形式化。keg-BDI主体的决策行为是通过添加了具体条件的不同背景的不同测度来决定。文章在给出了keg-BDI模型的语言、语义之后,对此种模型的不同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最后对keg-BDI主体的军事决策行为进行了实例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分布式人工智能和军事仿真提供形式支持。  相似文献   

7.
自凯恩斯创立了第一个概率逻辑系统以来,概率归纳逻辑获得了迅速发展.迄今为止,在确定基本概率的归纳原则的过程中出现了逻辑的、主观主义的、频率的、性向的与主体交互的(intersujective)等五种主要解释.吉利斯(D.Gillies)把概率概念划分为概率的认识论解释和客观解释.他认为概率的认识论概念(主观解释)适用于社会科学,而客观概念适用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8.
程式知识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探查56位3-5岁幼儿的程式知识、接受性言语能力以及他们在假装认识、外表-事实区分、错误信念和表征变化等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任务上的表现,着重探究程式知识、言语能力与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之间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排除年龄因素后,程式知识对幼儿关于错误信念的认识、假装-事实的区分和假装者信念的推测有显著影响,但对关于外表-事实区分的影响不显著;(2)排除年龄因素后,言语能力对幼儿在各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波普尔关于归纳概率的0值理论,本文首先论证在为归纳概率所提供的理论中,积空间上独立性测度并无优先地位。同时表明如果强调某种测度作为先验的原则,这与波普尔可错主义的立场是冲突的,而主观贝叶斯主义却是与可错主义立场相容的。然后,论证概率并非等同于置信度,与演绎逻辑的形式类比表明,主观概率(除了概率演算的限制外)并非需要确定的指派规则,这一点是合理的。因此,归纳逻辑应该提供的只是如何从初始的分布达及后验分布的规则。  相似文献   

10.
张向阳  刘鸣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6,29(4):795-797,777
用贝叶斯推理问题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主体关联性对贝叶斯推理概率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估计的事件与主体有关时,被试对消极事件概率估计较低,对积极事件概率估计值;当估计的事件与主体无关时,被试对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的概率估计无显著差异。反应时分析表明,被试对消极事件的概率估计比对积极事件的概率估计时间显著地长,当消极事件与主体有关时概率估计时间就更长;而对积极事件的概率估计,与主体有关和与主体无关时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表明,被试对消极事件的概率估计(特别是消极事件与己有关时)更为慎重。  相似文献   

11.
钟毅平  邓棉琳  肖丽辉 《心理科学》2012,35(6):1323-1327
公正世界信念指人们需要相信他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公正有序的世界。本研究考察的是公正世界信念是否影响人们的记忆,让人产生记忆偏差。实验一中,被试首先阅读一则彩票中奖的新闻,然后阅读关于中奖者人品的描述,最后被试需要回忆中奖金额。结果发现,中奖者的个性品质影响对奖金数额的记忆。实验二中,两组被试分别阅读一则维护公正世界信念或威胁公正世界信念的无关故事,接下来程序与实验一相同。结果发现,预先激活的公正世界信念状态与中奖者个性品质在记忆结果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公正世界信念能够导致记忆偏差。  相似文献   

12.
真值在最初的时侯只有一个。为了更好地把握“真”这个真值,才引入了真值“假”。在数学推理中,有这两个真值就足够了:因为处理数学句子只需使用一阶逻辑中的二值语义和证明论。然而当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完全准确、有部分错误甚至被扭曲时,这两个经典的真值就不足以灵活地表达和处理我们的知识。我们将首先分析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在处理Rényi—Ulam问题时所起的作用。“二十问”游戏中的信息流遵守布尔逻辑的规则,相比起来,该游戏的Rényi—Ulam变异所产生的回答却可能是错误的,对同一个问题重复提问得到的两个相同的回答所产生的信息,要多于仅仅只回答一次时得到的信息:幂等律A&A=A不再成立。这个游戏中的回答遵守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这一逻辑在处理连续事件的融贯概率估计方面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能够推广处理yes—no事件(即在任一可能世界中,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的那些事件)的菲尼蒂概率理论。假定事件集E={X1…,Xn}等于某布尔代数F上的一组元素,菲尼蒂证明了,定义在E上的映射p是“融贯的”当且仅当它可以延拓到F的概率测度上。p的融贯性意味着,如果一个赌徒A把概率度p(Xi)分配给每个事件Xi,他的对手B不可能迫使他下注,使得B确保在每个可能世界中都赌赢。菲尼蒂利用他提出的融贯性标准,得出了概率论的柯尔莫哥洛夫公理。使用卢卡西维茨逻辑,我们把菲尼蒂理论推广到测度值为实数区间[0,1]的那些事件上。只要经过恰当的规范化,这类事件的例子就是大量地、或显或隐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打赌之中。  相似文献   

13.
模糊规避是指在相同奖赏的情况下,决策者会偏好有精确概率的事件而不是从主观上判断具有相同模糊概率的事件。自从Ellsberg提出模糊规避的概念以来,模糊规避已在行为决策研究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验证。本文梳理了近五十年来关于模糊规避的研究文献,系统分析了模糊规避的研究范式、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对怀疑的哲学讨论出发,在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怀疑的定义、怀疑的形式化研究后,主张继续以形式化的方法来研究基于证据的怀疑。本文借助邻域语义证据模型,分别从两个方面对怀疑的逻辑性质进行考察:第一,将怀疑作为一种静态的认知态度,考察了信念、证据和怀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怀疑的相关逻辑性质;第二,将怀疑作为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考察了初始认知状态为相信某个命题,在引入该命题否定的证据集后,认知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且给出了动态算子的归约公理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郭美云 《哲学动态》2007,38(11):43-48
分布式知识是经典认知逻辑群体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群体知识主要有普遍知识(general knowledge,universal knowledge)、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和分布式知识(distrib-uted knowledge,group implicit knowledge)三种知识。群体知识在认知逻辑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都是建立在群体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普遍知识因为可以用群体中的个体知识定义,所以对于群体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知识和分布式知识上。20世纪90年代,哈尔彭(J.Y.Halpern)、摩西(Y.Moses)、瓦迪(M.Vardi)等人对公共知识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16.
归纳概率逻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晓明 《哲学动态》2004,1(5):21-25
归纳概率逻辑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对概率的各种解释.按照古典解释,概率与可能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一来,概率就成了一种模态.对于像频率解释和性向(propensity)解释那样的客观主义解释来说,概率理论可以看作"机遇"的逻辑.按照主观主义(贝耶斯主义)的解释,概率是部分信念的逻辑.按照逻辑的解释,概率理论作为部分衍推(entailment)的逻辑,实质上是演绎逻辑的推广.近年来归纳概率逻辑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哲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概率的主观主义解释,以下我们着重介绍这种进展;第二,在逻辑方面,提出了许多非科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公理系统,它们是"异常"(deviant)逻辑在归纳概率逻辑中的对等物.我们将扼要介绍这些新系统,着重介绍亚当斯式的"概率逻辑",亦即在不确定推理中研究概率增殖(propagation)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反拉图尔论     
尽管拉图尔已经与爱丁堡学派分道扬镳,但在外人眼中,他们都属于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主义:他们都对传统的科学社会学提出了批评,他们使用相同的术语,他们的观点是相似的,只不过,拉图尔更为激进.布鲁尔撰写此文对此进行了澄清,他指出,拉图尔并非走得更远,而是在后退,退到了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他阐述了他的概念和思想与拉图尔的区别,指出拉图尔主要误解了主客体图式,混淆了自然与人们关于自然的信念或说明之间的区别,拉图尔的批评完全是对知识社会学的曲解.  相似文献   

18.
蕴涵论题主张,知道蕴涵相信,如果S知道P,那么S必定相信P。然而,迈尔斯-舒尔茨等人关于"不自信的考生"的实验对蕴涵论题提出了挑战。该实验数据证明,在缺乏信念的情况下,受试者也能进行知识归赋。罗斯等人把信念分为正在发生的信念和倾向性信念,认为迈尔斯-舒尔茨等人的数据只能证明知识可能不蕴涵正在发生的信念,而不能证明不蕴涵倾向性信念。穆雷等人通过地球中心主义案例证明,倾向性蕴涵论题也是错误的。巴克沃尔特等人则通过区分厚信念与薄信念,批评了反蕴涵理论,坚持知识蕴涵薄信念。笔者认为,蕴涵理论是知识论中的主流观点,借厚信念与薄信念的区分,可为其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2)
本文将公共危机事件划分为三种类型:丑闻、公共服务缺陷和意外事故,并运用实验的方法,考察了不同类型危机事件对政府信任不同维度的影响关系和泛化机制。结果发现:(1)丑闻、公共服务缺陷事件发生后,政府信任的能力维度和诚信维度都会受损;但丑闻对诚信的负面影响更大,公共服务缺陷对能力信任的负面影响更大;(2)丑闻和公共服务缺陷事件发生后,会造成官员角色信任受损;(3)对官员的初始信任越高或官员相似性越高,丑闻事件发生后的官员角色信任受损越大;(4)丑闻事件后,政府组织相似性越高,政府信任的诚信维度受损越大;(5)官员角色信任会向政府诚信泛化,官员角色信任受损会伤害到政府诚信;(6)官员信任受损在丑闻与官员相似性交互项、丑闻与官员初始信任交互项对政府诚信的影响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相关研究结论能够促进公共危机、公共信任领域研究的发展,并对政府实践予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们何以知道?又何以相信?我们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这些一直是知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我们对知识和信念的关注有无一种系统性和规则性的特征?这是认知逻辑探求的中心。与知识论的确证知识和回应怀疑论两大基本任务相并行,当代认知逻辑发展出可能世界框架下关于知识和信念的形式语义学,以求澄清认知概念和语境并拒斥怀疑论。以知识与信念为研究旨趣,认知逻辑与知识论越来越表现出相互的融通,特别是二者对葛梯尔问题和怀疑论他心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得认知逻辑更加具备一种形式知识论的特征。一、知识三元定义及其影响“知道或相信”在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