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obert Aumann的不一致的达成定理揭示了如果两个主体关于某事件E具有相同的先验概率,并且利用私人信息更新了他们关于事件的概率,那么,若事件的后验概率是他们之间的公共知识,则这个后验值一定是相同的。而Dov Monderer和Dov Samet考虑了包含有关于公共知识概率赋值的一种变体,推广了奥曼这个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基于概率和动态认知逻辑,采用多种方法考察了关于他们结论的动态刻画。本文主要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模型,可以描述随着主体彼此间的交互深入和环境变化,主体知识和信念所发生的变化。同时,笔者表明这种逻辑框架对于研究交互社会群体中主体信念改变的动态进程是富足和灵活的。  相似文献   

2.
如果选民不确定其他选民的偏好以及其他选民对他本人偏好的知晓程度,选票操纵的策略会变得更复杂。为了研究这种认知不确定性对策略性投票的影响,本文提供了一个形式分析框架并定义了选票操纵、优势偏好、均衡票况等概念。我们发现:即使真实偏好相同但关于偏好的高阶知识不同也会影响均衡票况。另外,本文还研究了不确定性的更新对选票操纵的影响,如某位选民对他本人的偏好进行公开宣告。我们证明了有些形式的选票操纵和均衡票况可以在这样的更新下得到保持,而另一些则不能被保持。最后,我们用一个逻辑语言形式化了不确定性选举的相关概念。本文的目的是给出一个分析和设计面向不确定性的投票机制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宽容原则认为,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他们是理性的存在,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否则,如果我们固守信念或只进行概念的论述,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戴维森在他最近有关解释的述中指出,他以前倾向于用“最大化”一致信念这样的字眼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陈常燊 《世界哲学》2012,(5):122-130
在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一书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发生在其身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他提出的"河喻"、"轴喻"、"墙喻"和"石喻"这四个隐喻中可以窥见这次哲学革命的主要特征:在一个信念系统内部,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所认为的由作为"河床"或"地基"的基本信念来支撑整个信念系统,而是相反,由不那么确实无疑的整个信念系统来支撑相对而言确实无疑的基本信念。这个信念系统、世界图景或思想框架的相对确实性由语言游戏规则所规定,进而由行为方式和生活形式所规定。  相似文献   

5.
专题二:宽容原则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宽容原则的解释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 ,宽容原则认为 ,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 ,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 :他们是理性的存在 ,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否则 ,如果我们固守信念或只进行概念的论述 ,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戴维森在他最近有关解释的著述中指出 ,他以前倾向于用“最大化”一致信念这样的字眼来解释“宽容” ,而在他的思想中与这个论点相关的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论点是应当“尽量完善”一致的信念。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大多数”的一致性、而是“正当的”一致性来理解他人。而在认识到不仅应当尽…  相似文献   

6.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蕴涵论题主张,知道蕴涵相信,如果S知道P,那么S必定相信P。然而,迈尔斯-舒尔茨等人关于"不自信的考生"的实验对蕴涵论题提出了挑战。该实验数据证明,在缺乏信念的情况下,受试者也能进行知识归赋。罗斯等人把信念分为正在发生的信念和倾向性信念,认为迈尔斯-舒尔茨等人的数据只能证明知识可能不蕴涵正在发生的信念,而不能证明不蕴涵倾向性信念。穆雷等人通过地球中心主义案例证明,倾向性蕴涵论题也是错误的。巴克沃尔特等人则通过区分厚信念与薄信念,批评了反蕴涵理论,坚持知识蕴涵薄信念。笔者认为,蕴涵理论是知识论中的主流观点,借厚信念与薄信念的区分,可为其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8.
对大多数研究社会科学的人来说,他们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认识,是从阅读P.温奇的论著(《社会科学的观念》一书及其后的一些文章)开始的。研究温奇的人似乎大多都这样指出,既然他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大概就是他们在著作中所表述的那些话,那么,他们不仅是错误的,并且也是荒唐的。如果他们似乎要为崇信巫术辩护,或者否认太阳系的日心说,那么,他们就是要求我们放弃所信守的正确理性信念。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上述荒谬论断并不是维特根斯坦和温奇所主张的,也不是他们力促我们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要使我们涉及他人的行为具有道德上的恰当性,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特定行为之特定对象的独特性。理解是解释学的一个核心课题,而当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教条就是,在理解一个对象时,我们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像我们的理解对象对自身的理解那样来理解他们,因为我们对我们的理解对象的理解可以比他们的自我理解更好。如果这样,我们在从事涉及他人的行为时,就无需考虑他们的自我理解,而只要依据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不管这样的理解与他们的自我理解是否相同。这在我看来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以宗教理解为例子,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家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概念来说明:一方面,为什么我们对他者的理解必须以他者的自我理解为权威;另一方面,我们对他者的理解怎么可能达到他者的自我理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Ⅱ这篇论文是我以前的一篇题名为《可错论和必然性》的姐妹篇。在那篇论文里主要讨论的是皮尔士在他的数学哲学中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可能一方面主张我们的数学信念是可错的,另一方面又主张数学真理具有必然性。我的结论是一旦我们正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可错论,那么可错论和必然性在事实上是完全相容的:只要我们认识到可错论是关于我们容易犯错误的理论,而不是关于我们所相信的东西的模态地位(可能假)的理论,那么这一点就很清楚了。由这一结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思想导致了现在的这篇论文:如果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关于自由的准备性理解自由、幸福和公正是在伦理学中必须讨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但是 ,自由并不是伦理学问题 ,而是伦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与之不同 ,幸福和公正则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这样一个细微的区分并非没有必要 ,因为在现代社会里 ,绝大多数人都把自由看作是一种价值 ,而这是一个细微但是重要的错误。价值意味着关于各种事物的一种评价标准和生活偏好 ,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因此总能够选择或者拒绝某种价值。假如把自由看作是一种价值 ,就好像是说 ,某些人喜欢自由 ,那么他们将选择自由 ;而某些人没有对自由的价值偏好 ,那么他…  相似文献   

12.
知识总是必然地比单纯真信念更好吗?我们可以通过思考知识与行动的规范关系,特别是与断定的关系,来解释这种知识-价值直觉。首先,从表现规范性的角度来看,知识是行动的一个特例;其次,知识是断定的规范,即为了一个真诚的断定p是适切的,那么这个行动者必须知道p;最后,知识的断定规范与知识的价值直觉具有等价关系:断言p在认知上似乎是恰当和有价值的,当且仅当这个断言倾向在认知上是恰当和有价值的。总之,知识的价值最终源于认知主体的偏好及其对个人生活和共同体生活的繁荣的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个哲学家是否有可能既是怀疑论者,又从事建构性的哲学(文中建构性的哲学是指那种目的在于为知识的进步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贡献的那种哲学性的理论化,或者那种不是纯粹批判的哲学方法)?本文将论证,休谟和维特根斯坦正是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的怀疑论与他们关于哲学探索的本性和目的的观点是相容的,并且具有从他们的形式相似的怀疑论而来的相似的元哲学。休谟认为,我们最基本的信念并没有奠基于我们的理性之上,而且理性自身也是不可信赖的。例如,他在《人性论》中论述了我们天赋能力的可错性,想象在形成我们的重要信念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信念的自…  相似文献   

14.
成就目标启动对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近研究发现,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其内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考察风险偏好是否受无意识目标调节。实验采用问卷作为启动刺激,分别启动被试追求成功的目标与避免失败的目标,并在收益框架下和损失框架下测量被试的风险偏好。结果发现:在收益框架下,受到追求成功目标启动的被试比受到避免失败目标启动的被试更加偏好风险;而在损失框架下,两组被试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成就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使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即对风险偏好的调节是无意识目标自动影响行为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文化身分能够免除我们对某些行为所负的责任吗?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涉及文化身分与道德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我们假设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其次,我们必须将道德责任同法律责任区别开来.出于何种缘由我们认为文化身分可以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文化身分能够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那么可以确信他们对其行为的错误性是无知的.因此,文化身分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可以参照其对相关行为无知的责任.我们通过以下与之相左观点的分析,验证该观点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6.
神修讲话默想祈祷关于默想祈祷,要注意三点。第一,默想祈祷的好处和重要性;第二,妨碍默想效果的弊病;第三,疏忽默祷的借口。第一端先谈默祷的好处和重要性。义人的生命是信德的生命,义人是靠信德生活的。我们要修德成圣,必须接受耶稣基督在福音经上给我们的训诲和基督教会的教导。这是大家都知道,都承认的原则。大家也都一致认为,如果他们的信德更大一些,如果他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信德对他们的教导,他们的行为一定会更好一些,他们自然会放弃某些不正当的生活。我们仔细  相似文献   

17.
所周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高度膨胀的时代。没有知识的人,终究要被现代社会淘汰。这是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学习宗教知识就是要努力摘掉我们头上“教盲”的帽子。通过学习伊斯兰,我们可以用教法来规范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另外,我们也应该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不要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中国阿訇,即使他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汉文化知识,又怎能向别人解释清楚经文的含义呢?先知穆罕默德曾说:“智慧即使来自于多神教徒,亦当采纳。”伊斯兰教兴起时,正当大唐帝国众…  相似文献   

18.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在小时候有过一次体验,可以说明信念对行为与能力具有强大的影响。他刚开始时算术学得很糟糕,老师深信他“数学脑子迟钝”,就把这一“事实”告诉家长,让他们不要对儿子期望过高。他的父母也信以为真。阿德勒被动地接受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他的算术成绩似乎也证明他们是对的。但是有一天,他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忽然解出了老师  相似文献   

19.
我们何以知道?又何以相信?我们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这些一直是知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我们对知识和信念的关注有无一种系统性和规则性的特征?这是认知逻辑探求的中心。与知识论的确证知识和回应怀疑论两大基本任务相并行,当代认知逻辑发展出可能世界框架下关于知识和信念的形式语义学,以求澄清认知概念和语境并拒斥怀疑论。以知识与信念为研究旨趣,认知逻辑与知识论越来越表现出相互的融通,特别是二者对葛梯尔问题和怀疑论他心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得认知逻辑更加具备一种形式知识论的特征。一、知识三元定义及其影响“知道或相信”在传统…  相似文献   

20.
一、准则与习俗:道德怎样变成了形式? 康德认为道德主要是由原则组成的。这种观点与那种认为道德主要是一个社会参与的问题,其中有些是可以用准则术语加以解释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一个战士十分清楚地知道某种行为是错误的,尽管他说不出它为什么是错的,也提不出任何禁止这一错误行为的准则或原则来。那么,他是怎么知道那种行为是错误的呢?因为他是在一种社会习俗中成长起来的,经过长期的熏陶使他明白了某类行为是不应当做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这需要一个原则吗?不一定,以前,他常常见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