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读到冯友兰教授题为《哲学与哲学史》的论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号),其中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一节说:“战国时期,公孙龙作《白马论》,主张‘白马非马’。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人认为这是诡辩,因为在常识中,一般都说‘白马是马’。其实‘白马是马’和‘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都是真的,并没有冲突。‘白马是马’是就马这个名  相似文献   

2.
见诸《公孙龙子·白马论》的著名论题"白马非马",看似关涉"白马"与"马"的区别,并进一步涉及"白"与"马"的区别;但回到文本,可知此论题真正谈论的只是"白",是这个性质语词的涵义在命名活动中是否发挥限定的差别。用《白马论》的表述,就是"白定所白"与"不定所白"之别。此"定"与"不定"之别,在《名实论》和《坚白论》中又被表述为"位其所位"与"出其所位"之别、"离"与"不离"之别,它们全都与性质语词的命名难题相关。公孙龙的整个正名理论,就是对此难题的一种解决。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以"白马之论"名世,而《白马论》之主旨即在于对"马""白"与"白马"等具体概念之独立实存性的确认;然公孙龙《白马论》之中心论题"白马非马"仅以一含混之"非"字表述"白马"与"马"之逻辑关系,实则带有"诡辩"倾向,亦常引时人及后世史家误会其本意。有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循着公孙龙在《白马论》中之立论的"基本思路",以尝试对此篇文字作出新的诠释:其一,原文疏解;其二,理论要旨;其三,略评众解。  相似文献   

4.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5.
何杨 《逻辑学研究》2010,(1):114-124
本文根据公孙龙的正名理论解读《白马论》,认为"白马非马"的真正含义是"白马之名全异于马之名",也即"白马之实全异于马之实";并表明无须修改通行《道藏》本的论证顺序,文意原本通畅。  相似文献   

6.
从公孙龙子的名实理论看“白马非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命题,是学界研究中分歧较大的争议点之一。本文拟从他的名实理论的分析出发,阐示这一命题的性质,以期正确评价它的功过。一公孙龙的名实理论具有诡辩性质,其中隐藏着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名正则唯乎其彼此”是公孙龙名实  相似文献   

7.
公孙龙《名实论》中的符号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先秦诸子中,其学术观点遭到当时与后世的学者误解、指责、非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公孙龙。公孙龙生活于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为平原君的门客,大约生卒时间是公元前320至250年。他的著作据史料记载有14篇,但是留传至今的只有6篇,即《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迹府》是其弟子所编纂的他的传略。对公孙龙的评述,历来贬词多于褒词。例如,《庄子·天下》篇中说:“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  相似文献   

8.
刘玉宇  任远 《现代哲学》2012,(3):108-114
公孙龙的《白马论》无论在汉语文献还是在西方汉学研究中都有丰富的诠释传统。本文意在指出白马论的要点不是逻辑学或本体论问题而是语义学问题,并结合先秦时期正名之争的大背景,试图论证《白马论》的名实观表明公孙龙运用了与西方柏拉图式概念不同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9.
自冯友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是否提出了抽象共相的问题便争论不休。陈汉生认为公孙龙无法在先秦哲学的唯名论背景中提出关于抽象共相的观点。虽然不少学者赞同冯友兰的观点,并提出了对之的辩护和修正,但却未能正面回应陈汉生的挑战。本文详细考察了陈汉生提出的质料名词假说及相关论点后认为,《白马论》的确表明了公孙龙对西方哲学所说的抽象属性或共相的认识。只是由于受到先秦语言理论的限制,公孙龙并没有用抽象的术语来刻画。《白马论》真正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公孙龙发现了语言和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语言(名)所对应的并不一定是具体事物,而可能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  相似文献   

10.
解释的不确定性关于白马的反论是在《公孙龙子》一书第二章开端叙述的。这个反论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语句来表述的: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马”。文章随后又以对话形式来论证这个反论是可以被肯定的。因此,阐明和解释这个反论已经成了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现代对这个反论已经有了许多解释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几乎全都是采用西方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的、精神的、抽象的或语义学的概念。但问题在于阐明为什么公孙龙认为这个反论是可以被肯定的。在此,根据我的哲学观点对这个反论以及随后的对话进行唯名论的说明。我坚决主张,我们不需要把马当作“马的性质”;也不  相似文献   

11.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意在说明“白马非马”命题的歧义主要地是由语词“非”的歧义引起的,“白马非马”命题首先是关于概念(或思想)的断定,它正确反映了另一种形式的相异关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应更多地承认这一命题的合理性。“白马非马”作为公孙龙的一个著名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被视为诡辩,而这种观点是同对语词“非”的解释密切相关的(这里的“非”被解释为“不属于”)。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于“非”这一语词的歧义分析,联系公孙龙的整体思想, 逐步发现了这一命题诸方面的合理性,而这种新发  相似文献   

13.
(一)“白马非马”之辩与稷下学派“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一个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论题。从它的提出到发展为内涵丰富的逻辑系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齐国的稷下学派积极参加了研究和讨论,扩大了“白马论”的影响。他们参与“白马论”的争论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稷下学派同儿说的争论:“儿说,宋人,善辫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  相似文献   

14.
《公孙龙子》是先秦诸子重要篇籍之一,也是中国逻辑史主要文献。世代变更,诸多讹误,自宋谢希深以来,经十几家校雠釐订,旨意才大致可见。近几十年里,学者们注意的是《公孙龙子》中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指物论》,通常被看成公孙龙哲学思想的基础。本文认为:《指物论》不是讨论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指物论》是层次分明的说理性论文而非对辩体文字,“指”在《指物论》中的基本含义是作为“指谓”产物的“指称”。“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是《指物论》的理论归宿,这一理论归宿的主体论证环节是两次假设前提的推证,即分别假设“天下无指”和“天下无物”以推证“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具体又包含八个推论,最终得出了“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这一在“离”物的层面上谈论“指”的抽象普遍性结论。“指非指”的命题是对《白马论》“白马非马”的引申和提炼,其中两个“指”的含义并不相同,“指非指”强调的是语言表达中物类指称和性状指称结合的“指”(“指与物”)不同于单纯的物类指称。公孙龙严格区分指称之间的差异性,乃出于“正名实”的需要,与《庄子·齐物论》对“指”的批判和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指物论》的诸家见解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公孙龙子》特别难读难解。宋濂《诸子辩》这样地讲到《公孙龙子》:“予尝取而读之,白马非马之喻,坚白同异之言,终不可解。复屡阅之,见其如捕龙蛇,奋迅腾骞,益不可措手,甚哉其辩也!……苟欲名实之正,亟火之。”由于读不懂,甚至想赶快烧掉这书哩!  相似文献   

17.
公孙龙是战国中期以“离坚白”著称的名家代表人物。庄子称公孙龙“困百家之智,穷众口之辩”(《庄子·天下》)。《汉书·艺文志》注中引刘向别录说:当时有毛公者,“与公孙龙并游平原君家,亦论坚白同异,以为可以治天下。”然而,后有人认为公孙龙是“割裂各种感官之间以及感觉和理论思维之间的联系”,说他“否认各种感官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8.
先秦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孔门弟子,一是六国时辩士。但明代以前,这两个公孙龙却没有得到有效区分,因而公孙龙字子秉之说,一直在然疑之间。据古人名字相应之理,孔门弟子公孙龙,名公孙砻,字子石;辩者公孙龙,名公孙龓,字子秉。《说文》云:"龓,兼有也。"又云:"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龙"与"龓"通假,有"兼包"、"占尽"、"专有"之义,其用字之例就在孟子所引季孙"龙断"一语。但孟子以"求龙断而登之"释其词,却曲解了季孙本意,以致后世注家皆从孟子而以"冈垄之断而高者"释其义。  相似文献   

19.
一、《白马论》的翻译和评注在下面的翻译和评注中,我基本上遵循格拉哈姆提出的顺序,句子都用数字和字母作编号,这些字母代表了格拉哈姆的顺序,而数字代表传统的顺序。 O.曰:白马非马可乎? S.曰:可。 O曰:何哉? S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  相似文献   

20.
名实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们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公孙龙哲学思想的核心。《名实论》、《指物论》阐述了其名实现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白马论》、《坚白论》则提供了事实上的例证。《通变论》主要阐述了运动观、变化观,同样是围绕着名实观而展开的。其基本倾向是正确的,维护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孔子和后期墨家、荀况之问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