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峥 《天风》2016,(4):40-41
正《中庸》里有这么一句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对这一句话,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作出如此解释:"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孔子指出,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其实  相似文献   

2.
正通过本期体道班,我感受到了中华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又对一个词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大道至简"。反观内心,之前我心浮气躁,由于习气使然,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改正这一点。以前,我一直是为了追求境界而追求境界,为了求道而求道,殊不知"求道,道已远"。追道越急,道离我们越远!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可以用心去感受和体悟。道不远人,人自远。我在乾元观的这些天,感觉身心清净,发现只要我们心中有慈悲,以平和之心去看待世间万事万物,就会处处自在。  相似文献   

3.
《中庸》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著名命题。这里的"道"指大全之道。这一命题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与人何以远离?二是道与人又如何合一?对于这些问题,儒释道三家通过实例和隐喻即思想实验作了回答。道家的"浑沌之死",主要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浑沌隐喻大全之道,浑沌之死意味着大全之道的破裂,而道体破裂是儵、忽所象征的意欲萌动与情识外泄的结果。佛家的"野鸭飞过"与儒家的"孔子与点"主要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野鸭飞过隐喻习心或闻见之知外驰,所以中断习心外驰,就成为佛家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方案;曾点之志意味着一人一物从当下切入,即可洞见大全之道的本来面目,这是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儒家方案。佛家与儒家的两种方案点明了人与道的两种关系,即人与道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帝的圣道是有大能的,但圣道需要在成为肉身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大能。圣道若不成肉身,就难有功效。"道成肉身"的事件告诉我们,永活的上帝之"道"不在字里行间,却在基督的成身为人。不但如此,唯有人能行"上帝之道",上帝之道才能继续成为肉身。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必须投入血肉之躯,在人间充实地活着,才会真正彰显神人同在的真理。上帝之道不仅是指被启示的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被写下的上帝之道——圣经,也是指教会所宣讲的上帝之道——教会的宣讲。这"道"不但是上帝的话,而且也是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使上帝的"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成为肉身、在我们身临其中的社会中成为肉身。这不仅需要我们言语的宣讲,更需要我们生命的见证。在一个有需要的世界,教会不仅要宣讲上帝的旨意,更要实践上帝的旨意。这旨意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被圣经所见证和彰显的、也是教会所要宣讲的福音。  相似文献   

6.
今人对"道"的理解,多受《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以及《道德经》"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等的影响,强调其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若从字源考察则发现,在先秦等早期文献中,"道"的本字之一作"导"(導),本义为"导人行"。由"导人行"引申出"直"、"正"两义。"直"为物理上导人行,"正"为人事上导人行。此外,"道"还有"理"、"通"等义。"理"指文理、梳理,"通"指通达、通顺。总体上看,在早期文献中,"道"的所谓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并不明显;即使后世作为一个重要思想范畴的"道",其主要含义也是引导人们更好或正确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因此,"道"本质上是一个此岸取向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道,理之者也     
入道以来,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难回答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个原因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告诉了我们"道可道非常道"以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告诉了我们"不可致诘";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道是一个"独立而不改"的整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  相似文献   

8.
壮族道公的戒道仪式包含"唱经表演"和"秘法想象"两部分,前者的逻辑是人神交流,后者的逻辑是阴阳交合。通过把仪式中出现的神、人、物与道公的身体对应起来,把表演性的仪式行为想象为男女交合的行为,戒道仪式的外在表演的部分与存思内观的部分被勾连了起来。在对戒道的条件、戒道仪式前的准备、戒道仪式的过程及其秘法想象部分的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戒道仪式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通过仪式,而且是对弟子,尤其是其身体的一个考验和转化的过程。戒道仪式既是一个从民到官的转变,又是一个从人到仙的转变,既是弟子通过诵经和接受考验而"考中状元、入朝为官"的过程,又是通过运作身体、交合阴阳、孕育生产而转化成为"道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庸>一书引"子曰"处甚多,"道不远人"章[1]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己非"忠恕"所能范围.深入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终极信仰对象。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接纳于其中。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将有限的东西当成信仰对象往往带来灾难和冲突。另外,信仰"道"也不是信仰任何高高在上者,而是"道法自然","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道"把权力下放给人类,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对"道"的这种信仰,有助于人群凝聚、成长为一个有序、自由且有神圣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活着的意义     
曾经有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找到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愁眉苦脸地向他求教:"大师,请问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我要活下去!"活下去,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几人能真正地"闻道"呢?也许,正因为人们没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在<庄子注>中对庄子之"道"作了新的阐释.他重点阐发了道体虚无、生化万物的特点,并将气、理等概念引入道论之中,上承隋唐重玄余绪,下启宋代二程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他从心、神、精、气的角度对道教修炼之道的发挥,也对宋元道教内丹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出于西晋的<西升经>提出"伪道养形,真道养神"这一具有独创性的命题,虽然有空喊口号的嫌疑,但却在口号声中把"形"与"神"割裂开来,这就等于对道教主流论证人经修炼能不死成仙的主要依据之一"形神俱妙"进行釜底抽薪,否决了传统道教所主张的"炼形",从而走向"炼神".<西升经>的形神观尚未全盘抛弃道教的传统言说,其中还有一些论述上的自相矛盾,譬如既割裂形神,又肯定形神相辅相成,既否定形体,又在某些地方保留了身体在修炼中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它打开了道教生命哲学发展趋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道言关系在庄子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庄子对语言的质疑,出于对文明异化的考虑,而语言又是文明的核心载体,与意识形态、权力、伦理道德、人类成心等相关。然而,以往研究都认为庄子发现了语言的局限性,而这造成了言和道的背离。这一观点把"道言关系"问题转变为"道如何被言说"的问题,却忽略了庄子思想的深层问题,即人与天的分离以及人向天的回归。而实际上,天人关系是庄子思考道言关系的重要思想背景及问题意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教风建设关乎宗教的存亡,每一个教职人员都应慎重对待.在阴阳的运动、天地的气数的影响下,现阶段人们失去了本性,七情逞狂,物欲膨胀,社会的道德滑坡,人们自私自利的思想严重.一切修真悟道者,在这复杂万端千姿百态的世道中,如意志不坚,信念不真,经不起诱惑,就会被世俗淘汰,以至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随波逐流,趋向世俗,俗不俗、道不道.在此情况下,加强道风建设、丕振玄风为当务之急,而道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一个戒字,下面我们先讲这个"戒"字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道成肉身     
沈承恩 《天风》2001,(12):4-5
道成肉身是一个奥秘,正像三位一体是一个奥秘一样。说它是奥秘,因为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童女马利亚怎么能从圣灵怀孕生下耶稣,没有一个科学理论能解释,没有一个实验能重现。 这奥秘还不仅在于这件事的过程如何,而在于这件事中两个方面的关系如何。两个方面,即:道或上帝一个方面,肉身或人一个方面。道与肉身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们很容易认为肉身与道,或说人与上帝是对立的。我们人是如此地败坏、污秽,满了亏欠;而上帝是那样地完美,他是全爱、全能、全善、全然圣洁。我们这样想,是很自然的。作为一个人,一个肉身的人,能  相似文献   

17.
韦绪智 《中国道教》2004,(4):17-18,42
中 国 道 教 协 会 会 长 闵 智 亭 道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可 谓 博 大 精 深 。 无 月 ,清 天 如 水 ,长 诵 一 句 ,凝 目长 因 病 于 2004年 1月 3日 16时 在 古 代 天 文 学 的 发 展 上 中 国 道 教 一 星 , 不 三 数 夜 一 天 星 斗 尽 在 胸50分 在 北 京 羽 化 仙 逝 。在 他 去 世 也 曾 为 之 作 出 过 巨 大 贡 献 。 道 教 中 矣 ”玉 溪 道 人 也 曾 有 诗 句 记 叙两 个 月 前 , 曾 嘱…  相似文献   

18.
陈永涛 《天风》2022,(5):28-28
道成肉身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基督教教义,也是在一个全新的处境中传扬福音的重要原则,还是基督徒在世生活的规范.传福音使万民做主的门徒,是耶稣给我们的大使命.做门徒的使命,要求每一个基督徒都能像耶稣基督那样活在这个世界上.传福音的目的,就是要一个新的处境中的人们能够真正认识基督事件的相关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道     
引言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但人的根性有利钝,习染有厚薄;同具净信,而悟境有高低,修学有优劣。且人的生活环境各殊,志趣乐欲互异。故在道的授受与修学上必须照顾特点,力求相应,而不可胶柱鼓瑟固执不变。六祖慧能对志诚说:“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真是见道之语。因之,为师传道,必须丢掉死法,而因材施教,随缚立方,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为妙。诸学道者,亦必须抛开固执,而随宜取法,如善航者见风使舵为佳。大抵初学道人烦恼较重,俗染较深,必须随顺世俗谛,有取有舍,有造有作,用心分别,谁是善,谁是恶,谁为正,谁为  相似文献   

20.
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怎样立志起信,孔子尤重"志于道""道前定"。"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有"守死善道"之心,才有"行笃敬"的踏实努力。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追求"学行天下",一生为"求道"努力。这在孔子弟子后学传述孔子学说,编辑《论语》时体现。《论语》体现的孔子之学、孔子的追求、孔子对待"人不知"的态度,都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