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坚实的基督论基础能够保证教会的一性,而圣灵论的活力则能保证教会合一中的多样性。因此,谈论教会的合一,离不开谈论圣灵的作为。随着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开展,如韦尔克(Michael Welker)所言,20世纪下半叶,圣灵论在基督教神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是作为独立的神学论题,而且是作为  相似文献   

2.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使徒保罗特别强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弗4:4,5)。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督的教会不幸分为三大派别:公教会(即天主教)、正教会(东正教)和新教会(在中国旧称“耶稣教”,也称“基督教”)。一百年以来基督教中有  相似文献   

3.
<正>合一不是统一。教会的合一,并不是在教会结构、教制、教义或礼仪方面的统一,而是一种多样性中的合一,就如一个身体会有许多不同的肢体。教会合一是以在基督和圣灵里信徒群体与上帝的关系为根基的。因此,教会的合一就是教会分享和参与三一上帝的爱与联合。在爱里的合一不是生活上或外在形式上的统一,也不是对教理教义的划一或单一性的解释。教会合一是在  相似文献   

4.
海外消息     
《天风》2017,(8)
<正>世基联总干事指出普世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关联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总干事奥拉夫·费斯克·维特博士(Rev,Dr Olav Fykse Tveit),2017年6月18日在瑞士教会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活动中致辞。他围绕"上帝的国在乎公义、和平及圣灵中的喜乐"(参罗14 17),指出宗教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发现基督福音是爱与恩典的福音,揭示福音是拯救世人的福音。而今天教会的普世运动正是爱与恩典的运动,将教会从过去的偏见中  相似文献   

5.
亚非拉美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基督教会,为使基督教教义、教规、礼仪和神学等与本国的文化和传统相结合的运动,称为本色教会运动。 教会是天主的基督奥迹在每个地方教会中的历史性体现,普世教会不过是各地方教会的共融体。新约中的教会是多种多  相似文献   

6.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高英 《天风》2010,(9):16-18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下称“世基联”)自1948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宣告成立以来,在推动基督教三大宗派(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东方正教会/“东正教”以及基督新教)的普世合一运动中,已走过“花甲”之年,结出了令人欣慰的合一硕果。“世基联”下属专委会之~“信仰与教制委员会”(下称“信教会”),是早在1927年在瑞士洛桑成立的跨宗/教派组织,注重从信仰传统和各宗/教派教会体制(教制)层面上,探讨和推动教会合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教会是谁的?     
教会是指蒙神呼召,靠着耶稣的宝血成为圣洁,以及在各处求告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一帮人(参林前1:2)。经上还记着说,教会是神的家(提前3:15),圣灵的殿(林前3:16—17),基督的身体(弗1:23),基督的新妇(林后11:2)。由此看来,真正的教会一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三一论的框架下寻求教会合一坚实的基督论基础和圣灵论活力,是中国教会在走向合一进程中需要有的深层教会论探讨。坚实的基督论基础和圣灵论活力既可以保证教会涵括丰富多样的信仰和礼仪传统,同时又能够保证教会是真正的不可分裂的"一",因为一主、一信、一洗是教会的共同信仰。因此,教会的"一"是多样性中的"一",  相似文献   

11.
海外消息     
晓望 《天风》2012,(3):62-63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简称世基联)机构Continuation Committeeon Ecumenism in 2ist century(21世纪普世合一运动承传委员会)于2012年1月14日至19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与本色教会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基督教会是由基督教15个教派的华人教会共同组成的全国性的合一教会组织,广东协会是其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一个教会。它成立于1926年,其前身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成立于1919年。广东协会在数十年的时间中经历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尤以抗战时期所受的损失为重。协会目的在于使教会摆脱外国传教差会的控制,从而建立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本色化的合一教会。它的成立和发展,不仅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趋势的体现,也是基督教会适应日益蓬勃发展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运动的结果。把它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的代表,考察其演变历程,可以为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具体视角。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教会合一,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教会的一性是在三一上帝的爱中以基督为基础,而不是以任何历史或文化的因素为基础。实际上,在新约圣经中,地方教会的差异性并不损害教会的合一。相反,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地方的教会同有神的呼召,并在不同的文化与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会的合一是多样性的合一,而不是统一。根据《天主教教理》所说:"教会在其起源上是唯一的,'这个奥迹的至高典范就是父子圣神一个天主于三位之中'。教会在其创立者方面而言是唯一的,'降生成人的圣  相似文献   

14.
胡应强 《天风》2006,(7):30-34
如果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那么和好神学就是中国宗派后教会的神学思考之一。和好神学源于中国基督教会已经并仍将身体力行的宗派后合一的实践。因此,和好神学也是中国教会从宗派后合一的层面对基督教信仰所寻求的理解。和好神学立足圣经,突出神人和好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中心思想,因此,也是高举圣经权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永恒主题。和好神学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三位一体的神是人神和好、人人和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源头、动力和终极目标;道成肉身的宇宙的基督是一位有志于、也有能力实现神人和好的基督;神更盼望人人成为实现神人和好的有责任且负责任的自我;神人和好也符合教会的本质——团契 (KOINONIA),即指神与人、人与人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和好的生命关系。因此,和好神学主张建立有中国宗派后合一特色的教会论;在终极论上,和好神学更从和好的主题出发,满怀信心地展望,世界的终极不是毁灭,而是到日期满足的时候,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总之,和好神学能帮助中国基督徒树立正确的基督观, 教会观,促进中国基督教会的宗派后合一,为中国基督教正在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读经:诗篇122篇 在旧约,圣殿是以色列人崇拜的中心,因为圣殿建立在锡安山上的耶路撒冷城内。所以耶路撒冷称为圣城,锡安山称为圣山。当时神的选民都热爱耶路撒冷,向往锡安大道,渴望到圣殿里朝见神(参诗27:4—6;诗84:)。在新约,五旬节圣灵降临后,教会建立了。教会就是神的殿,是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19—22)。在启示录二十一章里,约翰所看见的圣城新耶路撒冷,也是基督的新妇——教会的象征。因此,每  相似文献   

16.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上帝论是基督教神学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帝论的主要命题之一是三位一体论,或称三一论。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是一神,即上帝只有一个本体,同时上帝又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在早期教会时期,基督教的这种上帝观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争论,至今在基督教的不同教会之间,仍然存在有关三一论的一些分歧。例如东派教会认为圣灵只从圣父流出,而西派教会则主张圣灵从圣父和圣子流出。  相似文献   

18.
冯谦 《天风》2023,(4):58-59
<正>博赛普世学院(Bossey Ecumenical Institute,下称“博赛”)设立于1946年,1948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下称“世基联”)成立之后,它成为世基联的一部分,之后又与日内瓦大学合作,围绕基督教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开设课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平信徒和神学生提供培训。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我有幸到博赛学习普世神学,收获良多。  相似文献   

19.
大祭司的祷文(约17:20-26)表明了主耶稣基督特别关注教会的合一性。但不幸的是,教会的历史竟然是一部分裂史。1054年,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由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在新教自身内部,也有形形色色的分裂。迄今为止,教会仍旧没有达到合一的地步。1999年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签署了一部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一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文献——《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有关成义教义的联合声明》。这是双方在迈向合一道路上共同努力的成果。本文尝试对该文献进行解读,从而挖掘教会合一之可能性的模式,以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基督的教会是一:基督在中国的教会是一。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充分的理由,任何造成教会分裂的行为都不过是人出自私心的借口以及人的罪性和软弱的记号,不符合上帝的心意,是对基督身体的撕裂。主耶稣基督在离开世界前,曾特地为教会的合一祈求,这个祈求显明了父上帝和基督对教会的心意。主耶稣这样祷告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