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孔子的音乐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相一致。首先,孔子继承西周礼乐相辅的传统,通过对乐的规范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其次,孔子将“仁”的内涵也扩展到乐之内。在孔子的逻辑中,乐中包含着人的本然情感,而这一本然中又蕴含着成“仁”的感性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仁”,作为哲学范畴,是古代哲学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孔子的贡献,主要是完成了“仁”的抽象。“仁”的抽象是“德”、“礼”、“爱”的演化和人的自我认识多维综合的结果,它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中华民族的心理。“德”在西周时包含“仁”,春秋时“参合(德、正、直)为仁”,孔子则规定了“仁”的内容,并超越于“德”。“仁”最初同古老的礼仪“相人偶”相联系,孔子赋予了理论的形式。把强调“克己复礼”、把“礼”内化为稳定的心态,以指导言行。孔子把仁爱推广到非亲族的人际关系,闪耀着进步思想的光辉。孔子把“仁”看作道德实践的积淀和内化,而“成仁”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我完善。“仁”,成为人的修养和人的文明的一个理想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礼乐观,是孔子为重塑周王权威和再造礼乐文化,在对远古及三代礼乐文化敬畏和继承的基础上,对礼、乐和礼乐的结合及其精义加以追问和创造性阐发形成的。另外,以礼释仁与孝、以乐释乐、礼和互释等,也促进了孔子礼乐观的形成,使之成为孔子礼乐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5.
赵祥禄 《孔子研究》2012,(3):117-124
孔子依据"仁"而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以发展完善其道德人格,并"践仁知天",达至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人生境界;康德依据绝对命令而禁绝种种感性欲望之诱惑,从而纯化道德之动机而彰显理智世界之人格。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虽在德与福如何一致等问题上存在不同,"仁"与"绝对命令"自身也有一定不足,但它们都强调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彰显了人的道德生命和内在的人格世界,体现了一种超越的、终极的人生价值追求,这对于越来越"物化"的现代人而言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6.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再度崛起的精神文化基础,而这一过程不能不以最合乎民族文化心理的方式完成。孔子的“仁”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它是对宇宙人生的总体式领悟,是不断开放并不断完善的生命追求状态;它代表了孔子对完美、至善的表达,演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信仰。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境遇下,“仁”的开放性、生成性特质,使得“仁”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境遇下,通过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反思,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层的心理根源与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7.
孔子哲学的逻辑进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哲学以“仁”为核心 ,上连“命”而把“仁”提升为世界的最高本体 ;下接“德”而阐发出“内圣之道”,即道德哲学或伦理哲学 ;再进而把“德”同“治”相联系 ,阐发出“外王之道” ,即政治哲学或管理哲学。“命—仁—德—治” ,构成了孔子哲学总体的逻辑进路 ;而从“命”到“仁”、从“仁”到“德”、从“德”到“治” ,则分别成为孔子哲学的本体论、伦理哲学和管理哲学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8.
从根本上讲,孔子思想学说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的生命哲学.“天命”观、仁论、政治一文明史观、正名知言说是支撑起孔子生命哲学大厦的四大支柱.孔子“天命”观把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作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最高的和理想的形式.孔子仁论探讨了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本质上的分裂性和辩证地复归于整全的可能性,仁本身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既分裂又统一的矛盾性特征.以“文质彬彬”为理想社会目标的政治一文明史观,是孔子“天命”观和仁论的中介,也是使二者成为可能的历史一现实基础.孔子从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现实中经验到和体悟到的、并且理性抽象而来的正名知言说,是孔子生命哲学的归宿,并且使孔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高度重视语言对于存在的意义的哲学家.对《论语》中孔子言语的理解,关键在于解读者个人的本己性体悟,引经据典式的解读不能激活孔子生命哲学、从而使其具有此在当下性质.  相似文献   

9.
王新春 《孔子研究》2012,(5):107-109
<正>中国具有悠久的以人为核心关切的哲学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奠定于夏商周三代。孔子继往开来,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仁学思想,并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众所周知,主要当系滥觞于祭拜神灵的巫术宗教活动的礼乐,历夏经商之后,在西周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下,转化为时代思想文化的基本形态,最终出现了此一形态下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儒家学说的实践理性溯源于孔子积极人世的精神特质,表现在对西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动荡,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开创儒学,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变化的时代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本原。 中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至周代而极盛。其本质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调整人际关系的文化。它是贵族宗法分封的等级秩序制度。它以外在的“乐”为形式,体现着其内核——严格区别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贵族等级、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它把礼和权力、财力的再分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展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全面联系,一切社会和个人的活动,莫不以礼的形态进行,在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2.
"何谓仁"以及"如何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孝悌是行仁的始点。克己旨在对以身为中心的致思趋向进行持续否定,净化和纯化人的意志以唤起本有的价值自觉。尽己与推己是克己中形成的自我定向上的成人与成物。在孔子关于"仁"与"为仁"工夫的言说中存在着生存样态与理论上的双重紧张,这种双重紧张同时也塑造了孔子独特的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3.
孔门"问仁"关注的不是"仁"的普遍定义,而是"仁"的表现及实践方法问题。这一点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追求事物普遍定义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轴心时期,中西方哲学突破的不同方式造成了这一根本差别: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突破更多采取了破旧立新的方式,而中国哲学的突破则采取了温和、渐进、连续的方式。受此影响,古希腊哲学家倾向于用理性怀疑传统,进而追求世界的本原和事物的普遍定义,以期重建伦理规范和价值原则,而中国哲学家则认为传统的伦理规范与价值原则总体而言仍具有自明性与有效性,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将它们在现实中实践出来。这一点不同决定了西方哲学更加注重思辨,而中国哲学更加重视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仁是孔子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历来讨论仁的内涵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仁的内涵似乎越来越难于把握。本文认为,仁是孔子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所能意识到的人的美好的本质力量的概括,也是孔子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前者也是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后者又是个体自觉地对社会群体肩负责任的实践行为。作者以《论语》中孔子论仁的材料为依据,把有关论述进行排列组合,从中发现凡是孔子那个时代意识到的人的美德与能力都属于仁的范畴。作者认为仁构建了孔子理想的社会关系,构造了君子的人格,仁的基本内涵不止属于孔子以及孔子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属于人类遥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辩证看信仰     
一、信仰的存在人们富裕起来后,就有了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存在的价值了。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追求人的"终极关切"。从古希腊神殿中走下来的"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格言,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再到今天各式各样的哲学与宗教,无不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论“仁”之真义范长平本文认为,“仁者,人也”乃是孔子对仁所作的最全面最精确的诠释。其字面意思是说,仁就是要人象人那样去生活;进一步具体说,仁就是自觉不懈地追求理想人格,从而超越动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实践;简言之,仁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即人的理想人...  相似文献   

17.
考察儒家思想的起源,须联系三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西周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章太炎与胡适等人分别从语言学与历史学,探讨"儒"字的起源,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儒家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起源。如果从思想研究的立场上看,从天命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天命无常的前提下,《周书》就特别强调"德"的观念。"敬德"和"保民"在西周的政治文化里已经特别突出,这是一种天民合一论,表现了一种新的天命观。从教化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前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一种儒,其身份是表示对六艺六仪有专门的知识,用来教育教化当时的国子和民众,《周礼》包含有儒家教化思想的来源和基础。从德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西周文化将正德放在第一位,预示着以德治国理念的萌芽,周文之德这一基本治国的理念已经树立起来。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文化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抓住以往文化的核心精神,使其明确而自觉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仁"的精神,开辟了内在的生命世界,挺立起个人独立的人格。与此对应,也就形成了外在的人文世界。从历史评价来说,孔子超越了以往时代以礼为标准的历史评价而转化为以仁为标准的历史评价。从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来说,仁作为个人的自觉精神,在成己成物两方面展现自己,使生命自觉地融入到宗族的延续中,融入到人文世界的传承中,使历史化为自觉的生命绵延,成就起自觉的生命史观。从历史规律与模式来说,孔子总结以往人文世界运行的规律,体悟到人文世界的因革损益,并对当下及未来人文世界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和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自觉地去解决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不仅发愤创作一个新理学的综合哲学体系,而且在人生哲学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客观全面地评述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对树立新的人生况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儒家向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力图把立德、立功和立言统一到“仁”上来,认为“仁”不仅…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的学说是关于修己和安民的人道学说。而修己为安民之本。在一定意义上说,修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本文着重论述孔子修己之道中几个重要问题。一、修己的核心是求仁孔子以仁为人立极,“仁者,人也。”(《中庸》引)仁是人的本质规定,是人所以为人者。孔子对人的界定反映了他对人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看来,初生的人只是一个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