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我国日趋活跃的美学论坛上出现一些专门探讨美感问题的文章,有些美学论著在阐述美学的对象、美的本质、形象思维等问题时,也涉及审美心理学或使用一些心理学概念。它们各自表达了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仍然是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继续,但也使我们看到,在新的时代美学工作者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现分別从几个方面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本刊自1984年第3期开辟“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讨论”专栏至今,已相继刊载了九篇讨论文章,并发了短评和动态。从讨论情况看,对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基础性的理论问题,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期发表了两篇研究和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文章。高清海同志的文章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看法,并提出了探讨该问题的一些原则。读后可以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欢迎更多的同志撰文参加讨论,并希望能联系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材料对自己的观点做出新的论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世德先生的三卷本《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是他治学60余年,主事美学,笔耕不辍的结晶,共收录了王世德先生的美学文章100余篇,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发现了诸多新材料,运用了诸多新方法。其中,既有对文艺与生活的感性领悟,又有美学理论的深度挖掘与话语重构。在这些文章中,《我现在的新美学观》《论诗意与新的美学》《论休闲与诗意的审美境界》《审美感“五度”论》等,集中反映了他在美学研究上的独到思考,新见迭出,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5.
《美与时代》下半月刊发行一年多来,在学术界和艺术教育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各界朋友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我们特向关注她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刊物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使她无愧于中国当前唯一的综合性审美文化期刊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杂志社和各位作者朋友共同努力:提高论文的学术品位。选题要新颖,内容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角度、新材料。对于着重研究美学、美育理论性的论文将优先发表;提倡从审美角度探讨美术、音乐和艺术设计领域的理论问题;创作体会、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以历史阶段为序,考察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揭示了情感论美学的总体风貌,纠正了部分人对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偏见,挖掘出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性的解放。该书还对音乐文化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各家观点给予介绍和比较,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加深了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美学的一些情况 我1956年7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7月毕业.在这4年中,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对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美产生的根源问题、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学术月刊》发表了不少美学论文,我开始阅读这些论文,从而对美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对美学感兴趣的人不少,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针对中国古代语言和论证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探讨,特别地,我们重点考察了儒家和墨家的观点。我们主张使用轻型的逻辑模型方法(不引进全部的现代逻辑演算)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提供解释。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情景辨别和做出反应、根据合适的反应来正名、以及通过"法"和"因"两个方面讨论类的外延。我们尝试使用博弈模型来表示古代论证的实际情形,重点讨论关于对象和类之间关系的争辩。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讨论了使用博弈建模方法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推理实践潜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马克思对美的问题的看法,对发展我们的美学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近,蔡仪同志的《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载《美学论丛》第1期)一文,是一篇认真研究马克思怎样论美的文章,在我国美学界这样的文章还是不多的。但是,我在学习研究了这篇文章之后,感到蔡仪同志对马克思的观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全正确的。为了探求真理,我想坦率地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就教于蔡仪同志以及关心这一问题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0.
本刊1987年第6期发表了赵国华同志的《八卦符号原始数字意义的新探索》一文后,陆续收到了一些来稿。其中,有的文章对赵国华同志的观点提出了商榷的意见。由于我刊篇幅有限,不可能就这一问题充分地展开讨论,现选择部分来稿的观点摘登于下,旨在展示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拟暂不再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希读者见谅。  相似文献   

11.
杨春时 《学海》2001,25(2):161-163
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已经进行几年了 ,这场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刘纲纪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当代美学问题》① 以及其他几位美学同行的文章的发表 ,使这场讨论又有所深入。刘先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章具有权威性。这篇文章对“后实践美学”进行了反批评 ,其中主要篇幅是针对我的观点 (超越论美学 )。我认为有必要继续与刘先生商榷 ,以求得刘先生及同行们的指教。首先是审美的超实践性问题。我对实践美学的批评首先是它把实践与审美同一起来 ,从实践活动中寻找审美的本质 ,…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深入讨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内容的文章不少,有许多新的观点。本文也想就此提出几个问题并试加分析,敬请同仁指教。一、怎样正确认识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公式中的  相似文献   

13.
在这次讲演中我讨论这样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即使语言和思想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也有可能在无须通过语言来探讨思想的情况下研究思想的性质以及思想与实在的关系。这些哲学家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他们相信:当我们直接研究思想时便会看到,不理解思想与独立于思想的实在之间的关系便无法正确地理解思想。根据他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最近二十年来,西方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里暂且不谈现象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欧洲大陆学派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仅仅就英美分析哲学家对语言哲学的研究而言,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指称理论、真理理论、意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根本问题上,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而存在分歧的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在孔子思想研究的一些主要问题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研究的现状需要我们认真地考虑:推进孔子思想研究的关键在哪里?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应该如何进行科学的研究? 象孔子这样的历史人物的思想研究,有分歧是正常的,有些问题只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讨论才有可能解决。我们希望在研究和讨论中,把问题的疑难点揭示出来;把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揭示出来。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只是对历史人物作出某种价值评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的科学分析和说明。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以下郭碧波、罗祖基两同志的文章,阐述了他们自己的见解。我们欢迎学术界的同志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语境中,宗教美学要获得自身发展,就必须注重在多维视野中拓宽思路.总的来看,2006年度宗教美学研究在重视传统的文学、诗画、音乐、建筑等艺术样式中寻获新的思路外,也注重了在历史和当下视野中谋求新的维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从本刊这一期所发表的对凯德洛夫文章的评论概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向我们寄交这些评论文章的作者们的观点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往往是互相抵触的。我们不能同意其中的许多观点。但我们认为,把所收到的全部评论意见在杂志上加以介绍,使读者对所讨论问题的各种见解获得一个完整的概念,是有益的。绝大多数作者认为,凯德洛夫文章提出的马列主义哲学的统一性、完整性问题,具有迫切意义;他们同时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将凯德洛夫文章所持的观点具体化,并作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花卉在民众的心中一直是美的代名词,在如今社会生态环境如此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去探讨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问题,使我们对于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生态状况多一些思考。文章将从水彩花卉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花卉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美学思想,深入剖析水彩花卉文化中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等,分析水彩花卉的绘画形态,以此来研究阐述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价值并发掘水彩花卉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准确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新"在何处。为此需要探讨三个问题:"何谓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二元论还是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对话会的学者就此展开了充分讨论,并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和观点。从原初语境来看,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灵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并没有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严格地对立起来,而是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客观诠释两者的优劣,以此来彰显"新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革命意义。当恩格斯将这一文献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时,唯物主义则是在与唯心主义的严格对立的意义上理解的。厘清这种语境上的变化,为我们准确诠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重新理解实践与历史性的关系、物质生产与历史性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二元论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艺术史"学派为艺术史这一传统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阿尔珀斯被认为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观点和著作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议。她认为荷兰视觉文化是"描述的"艺术,这一观点在学者中得到诸多讨论,文章以此观点为基础,结合其论文和著作,探究阿尔珀斯对研究"新艺术史"领域的推动作用及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