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生特定群体婚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复旦大学的298名研究生的婚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涉及了研究生的婚恋观、婚恋现状、依恋类型及其与婚恋满意度的关系等方面。结果发现:1)研究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积极健康,以人品和感情为重,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择偶策略在整体上比男生更实际;2)研究生的婚恋现状与婚恋理想基本一致,表现了研究生在婚恋问题上朝着体现个人价值观的方向发展;3)研究生婚恋对象的学历呈现出"男找低,女不找高"的现象,"学历高导致女研究生婚恋难"的观念主要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4)研究生的依恋类型以积极健康的"安全依恋"为主,安全依恋的研究生恋爱和结婚的比例要大于其他类型,对婚恋关系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5,(7)
<正>佛教弘传需与时俱进新京报:龙泉寺有一批清华、北大等名校高材生皈依剃度,被称为"最强科研寺",它为何能吸引高学历人才?学诚法师:龙泉寺位于海淀区,和很多高校离得较近,一些对佛法感兴趣的人经常来寺里访问交流,其中有的人因缘成熟了,选择出家。实际上来龙泉寺出家的人,各种学历、阅历的都有,每个人的善根和因缘并不与学历挂钩。这个时代越来越趋于知识化和专业化,社会也需要高素质的僧人团队。从全国佛教整体比例来  相似文献   

3.
人之五官,既是人体与生存环境的沟通、交往的通衢,又是发布人之婚恋的处所。也可以说五官是婚恋的名片,五官所构成的情在婚恋中有着重要地位,把握五官之情便成了婚恋的“重点工程”。一个懂得婚恋的名片并善于应用婚恋的名  相似文献   

4.
一 美是什么?很难下定义.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下了很多定义,但都难令人满意,这可以说是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形象感觉很美,就称之为"美".他们所说的这"美",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比如,人的身体皮肤感到痒,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要用概念、理论说明它的性质、状况是很难的,只能描述其大概,很难给它下定义.  相似文献   

5.
报章和词典常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宋、明、清三代还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有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  相似文献   

6.
爱邻人     
耶稣要我们爱邻人。说爱人就都包括了,为什么单提到邻人呢?我想是因爱邻人比爱人要难些吧。邻人,不仅是住得近,应是泛指日常生活中接近的人吧。爱人,是指对整个人类的爱。爱邻人,难在哪儿?第一难在这爱心要付诸行动,而且是要经常地付诸行动。第二难在付出这爱心首先要有宽容的胸怀。街坊邻居、同学同事、亲戚朋友,这些人若有难处,我们的爱心要落实到出钱出力上;遇上一个总来借钱的困难户,或长期瘫痪  相似文献   

7.
青年官兵在婚恋上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但处理不好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做好这些人的心理调适工作。青年官兵婚恋受挫后,一般有积极、消极和妥协等三种心理防卫形式。各级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好青年官兵婚恋受挫的心理调适,帮助受挫官兵重新振作起来,积极热情地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6):212-216
灵感思维是人类用于获得灵感认识、创新性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兼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特征,而又高于二者,是理性直观或者是柏格森所说的"创造性直觉"。研究生中不乏聪慧过人、学术悟性很高的人才,但是一些研究生仍然局限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方式,缺乏灵感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以至于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学位论文鲜有闪光点。我们认为,高校培养研究生灵感思维的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转换研究生培养模式,变"知识灌输型"为"学术讨论班"模式,诱发研究生养成灵感思维方式;二是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德性转化为灵性,激发研究生的灵感;三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人—机交互"的智能系统,催生研究生的灵感。  相似文献   

9.
《中庸》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著名命题。这里的"道"指大全之道。这一命题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与人何以远离?二是道与人又如何合一?对于这些问题,儒释道三家通过实例和隐喻即思想实验作了回答。道家的"浑沌之死",主要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浑沌隐喻大全之道,浑沌之死意味着大全之道的破裂,而道体破裂是儵、忽所象征的意欲萌动与情识外泄的结果。佛家的"野鸭飞过"与儒家的"孔子与点"主要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野鸭飞过隐喻习心或闻见之知外驰,所以中断习心外驰,就成为佛家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方案;曾点之志意味着一人一物从当下切入,即可洞见大全之道的本来面目,这是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儒家方案。佛家与儒家的两种方案点明了人与道的两种关系,即人与道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兴就好     
眼下荧屏上范晓萱的一首《高兴就好》唱得正火爆。听了这首节奏欢快的歌,让人不由心生感动。是啊,面对生活无尽的奔忙与奋争,面对人生种种波折与磨难,若能高兴就好,快乐就好。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拥有一种“一笑百虑忘,松风奏笙竽”的宽阔胸襟难,要保持那份“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的豁达心境亦难。难在哪里?难在名利的欲望太炽,总也难以洒脱;难在社会竞争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总也难以超脱;难在各种挫折和不幸造成的心灵创  相似文献   

11.
<正>从古至今,被死亡吞噬的人无不灰飞烟灭,未见一人生还,"人死如灯灭"、"人死不能复生"等观念,成了人的理性所认定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但是,基督信仰却向世界宣告:耶稣从死里复活了。如果不是出于信心,仅从理性的角度,确实存在理解上的重重障碍。连加尔文都承认:"要相信这件事不难,但要从人的理性去理解它,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事。"但是,耶稣复活不是神话,而是神的话: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劝人容易劝己难。阅世几十载,我发现这几近真理。生活中,我们总劝人道: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平淡是福。可一轮到自己,总是免不了与人比这比那:别人有房了,为什么我还得租屋住?别人有车了,为什么我就买不起车?别人孩子上名牌大学甚至出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连考个好一点的大学都这么难……学习上,我们总劝人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  相似文献   

13.
"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一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的"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的关键。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的回答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的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女孩性格活泼,热情大方,常与男士们说说笑笑、聊天、下舞厅、外出游玩极是随便自然,又能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受到大家的称赞。可没多久,突然几位男士向她求爱,而且上班时受到他们的打扰,回家路上又遇“堵截”,邻里、单位又流言四起。面对这些,天真善良的她迷惘了——我根本没有找对象的打算,也没向他们表示爱心呀!事情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相似文献   

15.
智者的思考     
一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二“世界上什么最可贵?”“生命。”毕阿斯毫不犹豫地回答。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女孩性格活泼,热情大方,常与男士们说说笑笑、聊天、外出游玩极是随便自然,又能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受到大家的称赞。可没多久,突然几位男士向她求爱,而且上学时受到他们的打扰,回家路上又遇“堵截”,邻里、学校又流言四起。面对这些,天真纯洁善良的她迷惘了:我根本没有找对象的打算,也没向他们表示爱心呀!事情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拥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大龄都市白领坚持单身的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人为什么不愿去爱、不会去爱、甚至不懂得去爱呢?有关专家们研究以后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爱无能”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仅中国有,发达国家也不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18.
1986年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在所调查的学生中,除去10.64%的人因种种原因尚未考虑这一问题外,89.36%的大学生都曾积极考虑或正在考虑这一问题。许多人表现出明显的紧迫感。谈恋爱、找对象已成为大学生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哲学动态》2008,1(3):19-24
有没有情感理性?何谓情感理性?这可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我对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解.我认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情理"之学.  相似文献   

20.
不就方圆     
正吴冠中曾说,想出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