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谣言是指一种据称真实但未经证实的普遍流传的说法。谣言会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既受到个体水平上的认知和情绪变量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变量及情境变量的影响。个体传播谣言的心理动机包括寻求事实、关系提升和自我提升。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中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扩散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冲突进一步升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查影响谣言传播的群体因素,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探究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并考虑谣言在突发社会事件中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彭晓哲  崔芳  焦璨  李红 《心理科学》2018,(4):916-921
什么样的谣言更容易获取信任、得到传播?面对谣言,为何有人理性批判,有人则毫不犹豫地点“赞”、转发?这是大众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情境、内容特征、传播者与受众特征这三个维度论述了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从情境特征来看,谣言在模糊且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中更易传播,封闭的舆论场也助长了谣言传播;从内容特征来看,包含适当情绪内容、针对特定对象的谣言更易得到传播;从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来看,一方面,可靠消息源会增强人们的传播意愿;另一方面,受众的认知局限、人格特质、动机、价值观等,均可能造成认知偏差或歪曲,助长谣言传播。以往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今后需要更多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从行为和神经层面深入探讨谣言传播的机制。最后,社交媒体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为谣言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谣言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但其传播过程的"心理黑箱"还是缺乏探索的问题。在情绪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对照实验,通过转基因食品情景模拟来考察不公平谣言及辟谣行为对风险认知评价及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转基因风险评价产生的情绪可分为后果型和伦理型;(2)不公平感会导致更强烈的伦理型及后果型情绪,并使得被试倾向于高估转基因风险;(3)辟谣对转基因风险评价能起到一定干预作用,但不能完全抵消谣言对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红玉 《学海》2015,(4):118-125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IR模型拓展构建了水环境突发事件下谣言传播群体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太湖蓝藻事件为例,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了模拟仿真,同时通过改变系统各参数的取值研究了各参数的影响作用。理论研究部分认为:突发事件下个体的负面情绪及行为反应由于受从众效应的影响表现出群体性特征,水环境突发事件下群体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抢购、谣言传播和逃离事发区,就谣言传播群体行为而言,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模拟仿真部分得出的启示是:可以从系统各参数入手来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突发事件下的谣言传播群体行为。  相似文献   

5.
张书琴 《学海》2014,(2):162-170
网络谣言本质在于其信息内容是未经证实的似是而非而绝不是虚假。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别是恶意的网络诽谤等相关行为,客观上给公民个人、社会秩序甚至是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具有刑罚的当罚性。我国的现有刑事立法客观上存在治理网络谣言的漏洞,而司法机关在应对网络谣言过程中,对刑法进行了补漏性的创设性司法解释,破坏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这种状况暴露了当前对网络谣言零容忍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网络谣言正作用的视而不见,并进一步导致盲目动用刑法手段治理网络谣言的错位并进而产生刑法的结构性危机。实际上,在所谓的"不当"行使言论的自由与犯罪之间应当留下合理的缓冲空间,使得某些即使是"不当"行使自由的行为也不用面对承受刑事责任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社交媒体信任为切入点,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考察公众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自治行为的心理机制。采用问卷方法对963名成年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公众对官方社交媒体的信任既能直接促进公众的辟谣行为,也能通过增强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产生间接影响;(2)公众对官方社交媒体的信任影响公众对自媒体的信任,但自媒体信任不能独立于官媒信任影响辟谣行为。因此,我国社交媒体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且官方舆论占主导地位,及时、有效的官方报道不仅能提高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也能促进公众网络谣言自治,进而实现网络谣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处于非常时期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非常时期的众多典型网络谣言案例进行剖析,透过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视角探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两个月内出现的网络谣言,使用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发现此类谣言除包含地震相关内容外,还出现了捐款谣言等与地震间接相关的内容。谣言中多数暗含对社会优势群体的谴责,通过表达震惊和愤怒情绪,使传播者获得控制感,并获得自我定位的相对安全感。谣言通过模糊发言人角色,提高文本本身的详尽性和科学性,利用情绪、道德批判等社会心理因素使其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9.
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战队,在中美合作抗日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仅成都附近就修建了四个供其起降的飞机场,战时B-29多往返于四川境内。由于日军频繁空袭,坠机事件频发。根据谣言传播理论,从谣言生成、谣言破解、成因探蹟三个维度解析由坠机引发的超堡队员彝区遇险谣言事件。辨析探究得到谣言的立与破与大众心理、时代语境、他者立场及政治现象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 当面临控制感的缺乏时, 个体会表现出一种需求秩序的倾向, 即努力寻求客观世界的秩序, 对于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 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常会引发人们控制感暂时的下降, 补偿性控制理论的视角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系列典型心理反应。如阴谋论信念、谣言传播、道德争论和非理性囤积, 都可以从补偿性控制与秩序需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更多考虑从补偿性控制的角度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反应, 并基于此视角加强理论深化、研究细化和实践干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谣言变得俯拾皆是。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种伴生物,网络谣言在某些时候虽然有利于帮助了解舆情和表达民意,但更多时候却扰乱了社会公序良俗,不仅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破坏了社会公德,还加剧了现代人的价值迷失与精神困顿。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网络谣言之所以如此泛滥,与社会矛盾和风险引发的心态失衡、官方信息处理机制的政治伦理缺失、网络媒体商业利益与道德责任的失衡以及网民道德主体的缺失与价值理念的偏差有着直接关联。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思路,将网络谣言纳入到伦理语境中,对其进行深刻的观照,并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建立相应的伦理机制,积极进行伦理救赎,消解网络谣言引发的伦理焦虑,从而维护我们共同的网络道德净土。  相似文献   

12.
奥尔波特(1897—1967)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特质理论是人格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目前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都具有这种倾向,因此,本文试对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作一简要述评。一、奥尔波特的研究方法奥尔波特在整个一生中都表现出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不满,在研究方法上另僻蹊径。1、以正常的健康的成人为研究对象。弗洛伊德和其他早期的理论家是以观察紊乱的人格为基础来发展他们的理论的,结果他们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神经病上。奥尔波特则断言紊乱人格与健康人格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所以奥尔波特以正常的个体为研究对象来建立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你们中有恩惠和财富者不可发誓[说]:永不周济亲戚、贫民及为主道而迁居者。他们应当恕饶,应当原谅。难道你们不愿真主赦宥你们吗?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24∶22)这节《古兰经》因大贤艾布·伯克尔而降示。当年,他的女儿圣妻阿伊莎被人诬陷,传出谣言。受艾布·伯克尔周济度日的迁士米斯托哈,却听信谣言,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4.
杨骏 《学海》2004,(5):192-194
<谣言与近代教案>的研究对象是新中国建立后史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教案"研究.作者在研究中没有拘泥于原有的学术视野,而是独辟蹊径,从反教方法入手对教案进行了另一个维度的考察.具体而言,就是把反教谣言放在反教"策略手段"的意义上去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力平 《心理科学》1999,22(2):171-173
1引言情绪和认知的相互关系问题,从70年代末开始受到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心理学工作者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情绪的发生、发展,并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型[1]。另一方面,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研究,实证研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人...  相似文献   

16.
在将进化论运用于利他主义的讨论中,首先需要区分利他主义的三个层次,即生物利他主义、心理利他主义和伦理利他主义。进化论对与伦理学相关的利他主义问题而言,主要作用集中于对心理利他主义的解释上。一方面,进化论并没有给我们充分的理由相信自然选择会彻底关闭心理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要从理论上论证利他主义的心理机制在某些情形下就一定比利己主义的心理机制具有演化上的优势同样是很困难的。这也提示出对利他主义问题的研究无法只是在某一种学科框架中来完成,而是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借助于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对心理表征问题进行自然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关概念和命题表征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弄清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的哲学解释;联结主义也对心理表征问题作了解释,根据被表征的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来表征的原则,联结主义网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对概念和命题进行表征。总的来说,联结主义对概念和命题的表征与它们的哲学解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方法论基础是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即"怎么都行"。  相似文献   

18.
解释水平是指人们对于事物表征的不同抽象水平, 这一抽象水平有高有低。早期的研究侧重于探讨解释水平变化的底层心理机制, 即心理距离对于解释水平的影响。而近年来, 研究者侧重于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研究, 即探讨它在说服、谈判、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应用。这一应用体现在营销及消费者行为研究、社会认知研究、决策及协商研究、社会化研究中。另外, 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研究, 还推动了其底层心理机制研究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推理心理学中的任何重要的理论模型在提出后都有一个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发展过程。Oaksford等为了解释他们在"Wason四卡片选择任务"的实验研究结果,于1994年提出了"最佳数据选择模型";2000年将这一模型扩展为"条件推理的条件概率模型"用于解释人类进行条件推理的心理加工机制;2007年又将这一模型做了新的修订。本文拟对这一模型新进展的内涵介绍给我国对推理心理学研究领域有兴趣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6,(3):119-123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的海外传播,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江苏艺术为例,解析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相关问题。近年来,江苏艺术"走出省"、"走出国门"的脚步也越加频繁,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由于多年来,社会建设的重点仍是放在经济上,加之建国后政治活动的影响,中国艺术海外传播还处在一个比较初始的阶段。本文以江苏艺术"走出去"为例,阐释了现阶段江苏艺术海外传播所要面对的四个主要问题,并分别从传播主体、受众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指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