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将来自我认知的乐观偏向。采用指示性冲突范式,让被试在将来自我认知表征与反应相容和不相容两种条件下,对将来自我的可能性和时间距离做出指示性的判断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将来自我的可能性和时间距离两种认知指标上,被试在冲突条件比一致条件的反应时显著较长;ERP结果显示,冲突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了显著增强的N2和N450波幅,而一致条件比冲突条件诱发了显著增强的LPP波幅。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为了维护当前积极自尊,主观上会远离过去失败而亲近过去成功。本研究采用线段评估法,选取311名中国大学生被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尊水平、事件效价与时距对过去事件时距估计的影响,以检验该理论的文化普适性。结果表明:对过去事件的时距估计,自尊水平、事件效价及其交互作用在同一时距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时距的主效应及其与事件效价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在负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时距差异,在正效价水平上无显著时距差异。研究结果不支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3.
罗亚莉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11,34(2):322-327
摘 要:目的 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是否对负性情绪面孔有注意偏向。方法 采用点探测任务,比较高低特质愤怒个体(高特质愤怒组23人,低特质愤怒组23人)对不同性质情绪面孔同异侧探测符号反应时的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面孔性质边缘主效应(F=2.462,p=.073)及组别与面孔性质的交互效应,探测位置主效应(F=5.089,p=.029)及组别与探测位置的交互效应,组别、面孔性质与探测位置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组对愤怒面孔同侧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快于异侧反应时[(386.12±50.09)ms VS.(403.33±59.39)ms,F=17.050,p=.000],快乐面孔同侧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慢于异侧反应时[(396.88±53.87)ms VS.(38.78±41.06)ms,F=18.200,p=.000)],低特质愤怒组被试不同性质面孔同异侧反应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特质愤怒个体对与愤怒相关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情景记忆的关系,111名小学4-6年级儿童在两周内完成了心理理论(包括二级错误信念、失言和白谎等)和情景记忆(回忆过去"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亲历的具体事件;以及想象将来"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等任务。控制了年龄效应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想象将来时"谈及自我"和"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存在显著关联。而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情感成分有显著关联。结果表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可以分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情景记忆与心理理论不同成分的关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中国大学生时间距离的认知相关性,并进而探讨时间距离对风险决策任务加工方式及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与发生时间相对较远的事件相比,相对较近的事件,其认知相关性更大,验证了时间距离的认知相关性假设.在此基础上,以时间距离为自变量,设计小同的风险决策任务,考察框架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实验二、实验三).结果显示,时间距离近时,框架效应不明显;时间距离远时,框架效应明显.其原因是,发生在相对不远的将来事件引起分析加工模式,导致框架效应的减弱;发生在相对远的将来事件引起整体加工模式,导致框架效应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钟毅平  黄柏兰 《心理科学》2013,36(5):1031-1036
采用错误再认范式,考察了心理距离是否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1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空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要求被试判断特质词是否在前面的行为句中出现过,以探讨自发特质推理形成情况。结果表明,与近空间距离相比,被试对远空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2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时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被试反应与实验1相同。结果发现,与近时间心理距离相比,被试对远时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结果提示远心理距离比近心理距离更利于自发特质推理,并在解释水平理论的框架内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郑海燕  刘晓明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4,10(3):23-27,52
以 2 5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性别和班别 )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有影响。 (2 )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相关显著 :积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消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3 )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 ,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仍对自我效能各维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4)自我价值感在教师期望对自我效能各维度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如远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如近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相对于近期过去,被试对远期过去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远期过去的自我行为,个体对近期过去的自我行为倾向于负性表征,提示被试对近期过去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和对未来自我提升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9.
以27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和班别)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有影响。(2)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和目标取向相关显著:积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仍对目标取向各维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4)自我价值感在教师期望对目标取向各维度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静  陈巍 《心理学报》2016,(8):933-945
身体意象是个体在意识层面对与身体有关的知觉、态度及信念,它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使用方位追踪仪、数据手套及投影仪,通过2个实验考查虚拟手错觉中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实验1在虚拟环境中采用经典橡胶手错觉的变式,考察同步性和虚拟手位置对拥有感的影响;实验2引入距离参照系,考察在不同参照条件下被试对同一个位置的虚拟手在不同同步情况下的拥有感错觉。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是同步性还是距离都会对虚拟手错觉中的拥有感产生影响,即同步比不同步条件下、距离近比距离远条件下拥有感显著;(2)不同的距离参照系对同一位置的拥有感体验影响差异显著,先近后远的呈现方式会减弱错觉而先远后近的呈现方式则会加强错觉。这一发现与身体拥有感是受稳定的身体意象调节的假设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344名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为被试,检验了自编《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考察了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特点。结果显示:(1)《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2)对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方差分析发现,生源地与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3)喜欢幼师专业与否的主效应显著,平均数比较发现,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高于不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4)生源地与年级、生源地与对幼师专业的兴趣以及年级与对幼师专业的兴趣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人们进行自我控制的原因可能会影响自我控制能量的损耗程度.感到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比自主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需要更多的能量.研究采用Stroop作为最初的自我控制任务,通过比较自主支持与压力控制情境下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在任务前后工作记忆容量的变化,考察自我控制情境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主支持情境下的被试比压力控制情境下的被试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且这种差异与被试的情绪变化、动机和自信都没有关系.(2)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是以主观活力的变异为中介的,且最初自我控制任务的损耗程度对这一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感知到的自主支持会增加被试的主观活力,从而补偿自我损耗中消耗的能量,导致随后任务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高低不同的2种学习目标要求(作文目标与测验目标)要求与大小不同的2种时间压力(无时间限制提示与有时间限制提示)是如何通过61名被试的临场情境评估状况而影响其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的。结果表明,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无论学习目标高低还是时间压力大小,被试的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被试的临场动机控制状况(自我效能感、兴趣和情绪状态)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临场主观目标(目标方向与准备付出的努力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学习目标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是以被试的临场主观目标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14.
6~8岁儿童三种时间副词理解能力及策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6~8岁儿童理解时间副词的能力进行了初步探查,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不同。6岁和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对现在时间副词和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萌发了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8岁儿童已具有了对现在时间副词和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基本上具有了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2)儿童在理解时间副词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8岁儿童已有90%以上的人次能够使用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严标宾  郑雪  张兴贵 《心理科学》2011,34(2):471-475
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自我控制、抑郁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 自我控制和抑郁都在社会支持预测主观幸福感时具有中介效应;(2) 抑郁与自我控制相互作用调节着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其中起着中介影响作用。采用EQS5.7b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与自编中国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以73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同一性中现在投入、将来投入愿望维度与存在焦虑显著正相关,过去危机与存在焦虑无显著相关。(2)不同类型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大学生存在焦虑差异显著,其中自我同一性扩散型大学生的存在焦虑最高,自我同一性早闭型大学生存在焦虑最低。(3)自我同一性中过去危机、现在投入和将来投入愿望都能对存在焦虑产生显著预测力,但现在投入的负向预测力最为明显。相对于存在焦虑其他维度,自我同一性各因子对无意义与空虚焦虑的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18.
了解研究生的婚姻态度,探讨婚姻态度在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婚姻态度量表(MAS)、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SSA)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Q)对470名研究生进行测查,采用Bootstrap法检验婚姻态度在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MAS、SSA和IWB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7~0.997,均p<0.01)。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为[0.58,95%CI(0.46,0.67)],以婚姻态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0.11,95%CI(0.06,0.17)]。研究发现,研究生的婚姻态度总体较为积极,但在性别、婚恋状况和学科背景上差异显著; 婚姻态度在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了解和调节研究生婚姻态度,提升幸福感体验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1551名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自尊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且均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其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自尊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并且间接效应更加明显;(3)在主观幸福感作用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自尊及自我控制单独作用时的中介效应一般,但是当两者联合作用时中介效应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20.
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学生为被试,设计两个实验,采用不同的解释水平操作,分别探讨"过去一未来"时间距离设定及.正性一负性"生活事件时间距离设定的解释水平效应,检验解释水平理论及其推论.结果表明:在未来和过去两个方向上,活动时问距离设定均存在显著的解释水平效应;而在过去活动时间距离设定上,事件性质和解释水平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高解释水平与负性事件对应较远的时间距离,且不同解释水平的活动时间距离设定在负性事件上相差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