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对各门学科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其中一条是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已成为构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才能在体育课中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对此,笔者初步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还肩负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基的任务,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不仅有发展个性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性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深深地认识到了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思想教育,家庭德育对孩子的成长显示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家庭德育乃是学校德育的巩固,社会德育乃是家庭、学校德育的深入与实践.对于班主任来说,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德育教育,就要编织一张育人之网.  相似文献   

3.
〔德育学〕(学校教育的) 德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关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工作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结构和状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政冶、思想和品德教育工作的规  相似文献   

4.
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无不以德育为先,示之天下。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德大于才者谓之君子,才大于德者谓之小人。这说明古人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很高,这实际上是对德的崇尚,给后人的示范。可是纵观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德育的内容泛泛,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符合中国传统要求的职业人才,因此职业学校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艺术鉴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要作用。文章从高职艺术鉴赏课着眼,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艺术鉴赏课的课程资源,有效实现德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注重东西方德育经验的综合利用;强化道德实践,完善学校德育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他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一般由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各级各类教师都肩负着树德育人的神圣职责,而班主任就是这支育人大军中的主将。  相似文献   

8.
万华 《大众心理学》2022,(10):21-22
<正>《人工智能体验》是华东师大版初中信息科技课本第四单元《新技术学习》中的必修内容。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它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热点。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2017年8月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后者明确要求:“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初中学段,“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所谓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美的情操,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在认真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若要此项工作具有可持续性,必须从教师、学生和学校等各方面来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总数已达607.46万,中职生成为党和国家21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对象之一。当前,我国各类中职学校都开设有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面对当前新形势下多元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中职学校教师需要立足《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方法以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培养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中职生。  相似文献   

12.
一、学校情况简介 常平木榆小学是一所具有98年办学历史的老校,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学校现有学生468人,10个教学班。教师25人,本科学历15人,高级教师12人,平均年龄32岁,40岁以下教师20人。教师的年龄构合理,学历水平达标,多数教师有相当好的发展基础。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密切了家校工作,提升了班主任水平,开辟了校内劳动基地,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厚德以善,百善孝为先,拓宽了德育渠道。在德育干部的组织、带领下,木榆小学在德育工作开展上,已成为东莞市乡镇小学进步最快的学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对医学生教育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8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中"医生职业价值"、"医生职业的忠诚度"、"医师精神培育方式"三个方面的认知情况,发现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有待提高、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仍需不断提高、医学生比较认可学校的医师职业精神培育方式。最后,在培育医学职业精神视角下,提出坚定医学生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医学生职业理念、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三个路径,从而提高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小学无神论教育难以实施,致使学生有神论思想倾向明显,这势必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问题非同小可,但如何认识学校无神论宣传教育处境,如何解决学校无神论教育问题依旧存在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破解学校无神论教育问题。应从深入理解无神论思想内涵出发,寻求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协助教师共同完成立德育人的工作。同时建立教师一体化职业终身化教育培训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教育教书育人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定位主要是教师,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职业选择和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上的差异,探索了转型期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并提出了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若干对策: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培养高师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轻度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形式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琴娣  张福娟 《心理科学》2007,30(2):408-410
轻度智障学生具有学习焦虑、孤独感、好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个体因素、父母教养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者使用多种辅导形式和方法进行干预,使轻度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与改善。本文最后提出了在进行教育干预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学校开展该方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简论德育与伦理学钱广荣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德育的基本范畴。研究和探索德育与伦理学的关系,有助于促使这两种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在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德育目标起着主导作用,而关于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又是德育目标的主体部分。所...  相似文献   

18.
本科教育的改革以培养应用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岗位能力、职业胜任力为终极目标,毕业设计是检验这两个目标的关键点。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项目产出"的毕业设计能够将学生学业与职业需要有机结合。以合理的实地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与业主的沟通下完成设计项目。组建成员丰富的评价组,对其结果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评价。毕业设计"项目产出"的教学模式改革要符合时间、质量上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师资、经费情况,对学生要进行安全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往往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状,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案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学人本德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当前学校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人本德育的观点,并为构建人本德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专业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由此可见,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新的教育格局中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变化,中职学校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使中职教育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1.制定相应措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