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尔·德勒泽的“欲望哲学”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尼采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以“五月风暴”失败为标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失敗的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它对我们的价值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提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3.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4.
转识成智──冯契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沉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要回答时代的问题,都要表现时代精神。科学与人文、知识与价值、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中西方哲学家们各抒己见,展开了长期的论争。在这种论争中,冯契先生以他独树一帜的关于“智慧学说”的哲学体系,通过“转识成智”的哲学沉思,为我们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新思路。           一冯契的哲学沉思是以对时代问题的体认为出发点的。但是,这种体认又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感性的层面来看,冯契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M.福柯  于奇智 《世界哲学》2005,(1):28-32,41
福柯明确把康德启蒙运动观视为自己随身佩带的徽章与护符.在启蒙运动问题上,我们看到了哲学研究方式的一种最初表现,这种表现已经具有两个世纪的漫长历史.我们可以从19世纪至今日来考察这种方式的轨迹.福柯指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什么是法国大革命?"这两个问题是康德提出他自己的现实性问题所依从的两种形式,从而认为我们目前的哲学选择是我们要为批判哲学作出的选择,进一步研究这种选择所建立的反思形式.  相似文献   

6.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7.
杨国荣 《学海》2003,(4):26-32
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追问存在的同时 ,哲学总是难以回避这一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以智慧的追求和探索为指向 ,哲学之思奠基于知和行的过程 ,展开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内在统一 ,并具体化为对“性与天道”的绵绵沉思。作为对世界总体上的把握 ,哲学试图达到的 ,是真实、具体的存在。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追问中 ,哲学从类和个体的层面 ,不断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     
有两个问题曾困扰过几乎所有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什么?”“那是关于什么的知识?”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甚至至今仍在继续。但以后科学的发展已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世纪末以前,科学的成就似乎已证明,作为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被用来整理科学研究与科学理论的逻辑演绎方法,乃是行之有效的。很多人看来,科学成就已解决了认识论问题,即找到了通向客观认识的途径,并由此回  相似文献   

9.
五月的回思     
(一) 似曾, 几番在梦里呻吟,迸发出的荒原《谷声》阵阵。荒原—无边,谷声—低沉。它倾诉过四十年代 五月最后的黄昏。“再见吧,母亲!黄昏里 却飘零着’’山”、“湖”哺乳的一群。② (二)试看,南海潮里浪涌, 扬起胸躯的激情。胸躯—久涸,激情—奔腾。呼唤来五十年代五月早到的黎明.“归来了,母亲!黎明中升起了赤子憧憬的乡情。 (三)一片狂浪、地火、,黑云搅动历史的厄运。历史—沉思,厄运—倒行。难然出荒唐的岁月十个五月的呻吟。(圣母月赠青年修生) “您在哪里?母亲!” 呻吟里 迷惘着①苦苦地把您觅寻。 (四) 雾月 重逢在花园山麓 声声晨…  相似文献   

10.
我是谁?     
叔本华早晨常到公园去溜达,有一天,他正在园中漫步、沉思时,迎面遇上一个小孩,小孩好奇地望着他,然后抛出一句话:“你是谁?”叔本华从沉思中抬起头来,愣了片刻,对小孩说:“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无比感激、受用不尽。” 这则小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哲学大师长久以来被“我是谁”这一问题所困扰。虽然自古希腊时人们就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