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2.
成龙 《现代哲学》2001,42(3):101-106
近年来,在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劳动观还是不成熟的、理想化的劳动观,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最近笔者重读《手稿》,发现《手稿》尽管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其基本的出发点已经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劳动观,劳动观是贯通《手稿》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1962年《文史哲》第5期发表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解》;1963年11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霍伟光、方克立的《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异化”的思想》;1964年《江淮学刊》第1期发表了郭月争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想和资产阶级对它的曲解》;同年《江海学刊》第5期发表了肖焜焘的《科学的利剑,革命的号角一读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当时总的趋向是  相似文献   

4.
(1981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东德〕G.迈斯涅尔《文摘》 1981年第5期马克思恩格斯与民族运动—多样性问题 〔澳〕伊恩·卡明斯《文摘》1981 年第5期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结 构〔苏〕阿·弗.契尔丹采夫《文 摘》1981年第5期卡尔·马克思与异化〔美〕伊格纳斯· 费尔利希特《文摘》]981年第5期 “异化劳动”理论初探—读《经济学 —哲学手稿》胡福明《群众论 丛》1981年第3期马克思的异化及人道主义思想探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何新 《人文杂志…  相似文献   

5.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6.
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也是立足于两个基本概念:一,人的族类本质概念(它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二,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性质,并且同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相对立。《手稿》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之间的关系(异化是通过私有制度中人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在作这种分析的时候,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所使用过的方式。需求和匮乏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是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的匮乏,是从宗教异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马哲史研究会,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于四月下旬举行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学术讨论会。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第一种看法认为,《手稿》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是新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是:(1)《手稿》是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祥地,它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2)《手稿》是从经济学上剖析市民社会的第一部著作,特别是在异化劳动的理论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系列基本的规定性,如关于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性"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逐渐引入的。其关键之处是,在马克思那里,发生了从笔记本Ⅰ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到笔记本Ⅲ借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演变,即从基于应然逻辑的异化概念到基于劳动一历史辩证法的异化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70年前。由于该文本的独特性及其特殊的历史境遇,所以它成为争议最大同时也是误读最严重的文本,从而构成哲学史特别是哲学文献诠释史中的一道风景线,乃至这一现象本身也成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在多年前曾经从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赫斯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角度对《手稿》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解读,澄清和阐释费尔巴哈、赫斯对《手稿》的实际影响。~([1])本文拟从另外的视角,结合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阿伦特、海德格尔等人的相关评论,对《手稿》的性质、地位特别是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某种再释和讨论。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手稿》的一种辩护和正名,这是基于对《手稿》中表述的劳动观的基本肯定以及相关争议问题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雷勇 《世界哲学》2012,(5):79-87
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无视人的现实本质,即社会关系,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却对费尔巴哈人的社会性问题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马克思前后的评价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本文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费尔巴哈,主要是基于费尔巴哈对人的社会性的明确肯定。但是,随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马克思发现人的社会性在费尔巴哈那里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作为感性对象的人"转向了"作为感性活动的人",把"实践"作为其世界观的核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在美国学术界的复兴张致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1983年第1期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严北溟复 旦学报1983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远志明薛 德震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有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几个问题力新 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4期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观的改造 齐云尚德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二词的若干考辨荣长海天津 师大学报1982年第6期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及其在哲学变 革中的地位与作用舒英复旦学报 1983年第i期马克思对…  相似文献   

12.
异化、哲学人本学和“马克思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对于马克思所做的批判,是围绕着异化概念做文章。自从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发表以来,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中,还没有任何其他概念,被马列主义的敌人——资产阶级分子和修正主义者,进行过如此详尽的“研究”。这个事实清楚地告诉人们,首先必须联系到当代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所展开的深刻斗争来看待关于异化概念的任何解释。因此,异化概念所涉及的,不是狭义上的语言-历史问题,即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多大程度上还受费尔巴哈或黑格尔的影响,或者摆脱了他们的影响的问题,而首先是阶级的意识形态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标志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的那些思想,在此之前,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出现。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曾经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误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它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斗争的扬弃。只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4.
十月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举办了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班,有四十多名会员参加。读书班请复旦大学哲学系薛维新同志领读,逐段逐句地讲解原著,以求掌握《手稿》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内部结构,弄清马克思的观点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原则区别和联  相似文献   

15.
李乾坤 《学海》2012,(3):144-147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社会"思想研究主要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为何会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意义上的"类"转向"社会"这一问题的探讨上。然而,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被忽视了:马克思的"社会"①概  相似文献   

16.
五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概念的作用的解释,是和对于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期间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学文献时所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手稿》时,第一个应该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手稿》的性质(特点)的问题。《手稿》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呢?还是不成系统的残篇断简呢?这样的——至少部分或者大体上是这样——《手稿》所展示的是一个统一的学说或者仅仅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思想呢?任何一位粗读过《手稿》的人,都会说,《手稿》本身绝不是一部完整的东西。因此,也就不能说《手稿》中包含了一种发展了的、统一的学说,这也适用于《手稿》中广泛陈述到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所见到的对青年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研究成果中 ,一致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 (参见杨适《马克思〈经济学 -哲学手稿〉述评》,1 982年版 ,第 34— 37页 ) ,对此笔者不予苟同。从文本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规定的指认只有三个 ,而对异化劳动的结果的分析则有四个。“四规定说”实际上混淆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三个规定”“四个结果”的内容。1   “三个规定”是马克思从这一“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得出的考察结果。这一事实就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界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界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张一兵1845年4月间,马克思在自己的记事笔记本(1844—1847年)第51—55页中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来,《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哲学文本,其理论逻辑定位是清楚的,因为它经过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直接指证。可是在本世纪30年代以后,具体地说,也就是马克思的一些早期论著(包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问世后,以西方“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家的某种特定理论解读意向为开端,《提纲》的地位发生了一…  相似文献   

19.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其中特别是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形成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马克思的第一篇独立完成的学术论著——他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土多德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中的异化问题,则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异化”这一术语在博士论文中仅被马克思用过三次,但在这篇著作中,“异化”概念对于解决当时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哲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问题,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参见笔者《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人》一书第79—106页)。《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逻辑上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以人的“类本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