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婷 《法音》2023,(12):62-65
<正>紫柏(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句曲(今江苏句容)人,晚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或紫柏老人。与憨山德清、云栖祩宏、蕅益智旭同为明代四大高僧,在明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紫柏著作现存《紫柏尊者全集》[1]和《紫柏尊者别集》,皆入藏。其中诗作共计585首,诗偈数量可观,部分诗偈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诗作由其门人所辑,  相似文献   

2.
戴继诚 《法音》2008,(3):35-38
明万历佛教三大师(憨山德清、云栖祩宏、紫柏真可)中,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弘法护教八年之久,多次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为五台山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但他在万历十年(1582)离开五台山后,再也无缘重回故居,清凉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回忆。云栖祩宏大师在万历四年(1576)曾短暂造访五台山,并与憨山有一面之交。但他行色匆匆,未见与五台山其他僧众交往的记载,亦未发现相关诗偈存世。与二大师不同,紫柏真可大师虽然未能像憨山大师那样长期"定居"五台山,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1,(9)
北京市房山区的上方山是历史上的佛教名胜之地,明末高僧紫柏真可(达观)和憨山德清两位大师曾经于此会见、居留,切蹉教理,并于此获知石经山雷音洞内发现隋朝大业十二年瘗藏的佛舍利,二师当即“冒雪冲泥”,赶赴雷音洞顶礼,写诗作记庆此胜缘。上方山的佛教活动始丁何时?碑碣、史籍记载不一。有说始于陈(实应为北齐,陈的辖地远未及于现今北京地区),有说始于  相似文献   

4.
耿晶 《法音》2023,(2):69-75
<正>紫柏真可(1543-1603)一生很少专事著述,除《长松茹退》与书信之外,余者皆为门人记录,在其身后汇集为“全集”与“别集”入藏。[1]这种成书形式难免会有散佚。憨山德清曾说,紫柏大师接众多作随机之谈,“称性冲口,曾无刻意为文也,一唾便休,弟子辈笔而藏之者什一”[2]。限于当时条件,幸获“笔而藏之”的这一部分文字,也有相当比例未能收录。  相似文献   

5.
宁武作为明代中国边塞佛教圣地,与明末高僧妙峰福登、紫柏真可、憨山德清三位大师结有殊胜善缘。以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时值全面修复晋北名刹宁武延庆寺之百年难遇的机缘,宁武佛教中兴之日,当切切可期。  相似文献   

6.
德清(1546——1623),字澄印,号憨山,与云栖祩宏、紫柏真可、灵峰智旭共称明代佛教四大家。德清一生弘法,曾二上五台山,其人“不但于此山有大关系,实于佛法世道有大关系”。(《清凉山志·重修流通序》)。他融汇诸宗,博通内外,著述甚丰,遐迩闻名,在思想上主张内而诸宗融合,外而三教同渊。在佛教日益衰微的明  相似文献   

7.
密藏道开,是明代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对于佛教的教义教理之发展,并没有多少重大的贡献,对宗教修行以及教义宣传等其他方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所以他不象明代的四大高僧那样著名,记录其生平活动的历史资料、留下的也很少。但是,他曾协助其师紫柏真可等人发起刊刻方册大藏,并在这一工作中担任实际的筹备、监造等负责工作,因此对于佛教史籍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密藏道开是江西南昌人,其生卒年不详。他是明代高僧真可的入室弟子,真可字达观,号紫柏,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另三位是藕益智旭、莲池袜宏、憨山德清)。真可生於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卒於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是明世宗、神宗时代人。道开既为其弟子。  相似文献   

8.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宏和德清禅教关系之综合。“四大高僧”虽然都主张禅教合一,但由于立论角度不同,论述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明末四大高僧云栖莲池、憨山德清、紫柏真可、灵峰蕅益著述中反映永明延寿思想影响的文字资料为主要依据,辅以他人的有关评论为佐证,说明永明延寿的思想与行持对晚明佛教复兴基本走向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由此管窥永明延寿思想对中国佛教入宋以后诸宗融合、导归净土的新格局形成与演进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僧几乎同时活跃于晚明佛教舞台,并且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颇多相似之处,对近代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后人合称为“四大高僧”。本文拟在剖析“四大高僧”佛教思想的基本倾向和历史影响的基础上,对他们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憨山德清认为,自我与他人之间本无差别,但世俗之人执著于自我的"形骸",由此而产生了自我与他人的对立;修持佛家的天乘止观,人们就能够破除对"形骸"的执著,而达到初禅天天人的境界,这也就是庄子"齐物"的境界了。憨山德清如此判定"齐物",难免有故意扬佛抑庄之嫌。憨山德清的扬佛抑庄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他将《庄子》中的"真宰"等概念诠释为阿赖耶识,从而认定庄子执著阿赖耶识,然而这种诠释缺乏文本依据。憨山德清之所以故意扬佛抑庄,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时过度推崇《庄子》的时代风气的抵制。  相似文献   

12.
屈丽蕊 《法音》2020,(3):12-18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1543-1601),在明末佛教复兴运动中举足轻重。紫柏法师名满天下,身边众多宰官居士。其佛学思想自成体系,影响了当时居士文人的修学理念,也影响了后世"人间佛教"的佛学理论。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复兴寺庙,发起民间刊刻"方册藏",营救太守吴宝秀,后因受晚明党争牵连而圆寂。鉴于在佛学界和思想界的特殊的身份和不平常的社会经历,紫柏是明代佛教史、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也是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关注的对象。笔者纵观紫柏研究的文献资料,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的梳理、比较和述评。  相似文献   

13.
屈丽蕊 《法音》2021,(4):45-52
山居诗属于山水田园诗创作范畴,可以分为文人山居诗和僧人山居诗两类。文人山居诗多用于抒发山水之乐、隐逸情怀;僧人山居诗则多用来表现山居修道的禅悦体验,传达苦空无常的佛教义理。僧人山居诗是随着僧俗交往的密切,在文人山居诗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自中唐以来,历代禅宗典籍中保存了大量以"山居"为题的作品,山居题材为僧诗所常见。到晚明,随着佛教的"短暂复兴"、居士文化的繁荣,僧人山居诗创作出现高潮。晚明"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憨山德清都有大量诗作留世。  相似文献   

14.
真可大师传     
真可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真可(1543—1603),字达观,晚号紫柏。祖籍句曲(今江苏句容县),父亲沈连,世居苏州吴江。真可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据说他长至五岁,尚不能言,父母十分着急。一天,一行脚僧过其家门,抚真可头顶而对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真可自此遂能讲话(《清凉山志》卷三《紫柏大师传》)。少年真可“性雄猛,慷慨激烈,  相似文献   

15.
戴继诚 《法音》2004,(12):15-18
紫柏大师与憨山大师都是晚明佛教复兴运动中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佛教高僧。在晚明佛教四大师中,紫柏与憨山具有相近的性情与宗教关怀,是典型的以出世身做入世事业的禅门尊宿。通观两大师一生行履,可以发现他们一方面对佛教,尤其是禅宗内部的弊端有着深深的忧虑,并进行了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6.
紫柏尊者     
真可(1543—1603)大师,俗姓沈,字达观,晚年自号紫柏,门人称为尊者。自己也谓皮毬道人。万历中,慈圣皇太后钦佩师之道风,神宗皇帝也雅知师之学行,曾曰:“若此真可名一僧。”(《紫柏尊者别集附录》)遂取之为名。真可,世居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相似文献   

17.
“均提相送出精蓝,无著投机事已惭。莫谓当年人不荐,至今谁解话三三。”(《清凉山志》卷八)这首诗为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所作。德清(1546—1623),俗姓蔡,父彦高,母洪氏,字澄印,号憨山,南京全椒(今安徽境内)人。德清十二岁上出家于报恩寺,依西林和尚。十九岁上剃发于无极大师。二十八岁春正月抵五台。“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五十三)。二十九岁上往游京师西山,三十岁上重返五台,居八年之久。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牢山,后住庐山法云寺。天启三年(1623年),终于曹溪禅堂。春秋七十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有明代憨山老人德清手书《山居诗》(见本期封三)条幅一件,编号为“法字0242号”,系周叔弢先生生前捐赠之物。诗云: 形如枯木念如灰,雪满头颅霜满腮。不是老来偏厌世,眼中无处着尘埃。憨山法号德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文章道德,冠于一时,万历四十四年(1614),德清七十岁,结束了他在岭南二十年的放逐生涯,从曹溪至湖东隐居闭关。写《山居诗》  相似文献   

19.
目前很多学者在研究明末佛教之时,都以为憨山德清与雪浪洪恩的授业恩师"无极和尚",即为憨山所作《住京都吉祥院无极信禅师道行法原碑记》中的无极明信禅师,却忽略了憨山亦尊称其师为"守愚大和尚"、"守愚先师"这一细节。清代弘方法师所作《贤首宗乘》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华严宗雪浪洪恩一系的法脉传承,其中明确记载憨山与雪浪之师为"第二十五世无极悟勤法师",守愚为其字。凭借这一新材料,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憨山与雪浪之师"无极和尚"作以考辨。  相似文献   

20.
紫柏坐化后,朱国祯《达观始末》与《利玛窦中国札记》对其一生作略与狱中活动有所记载,但所述(评)均有歪曲或偏见成分。本文对此作了评判与辨正。通过对有关细节的分析,既能较全面了解紫柏的人格风范,也可藉此洞察晚明佛耶冲突的复杂与微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