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20,(2)
正"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经文:诗90:9-17《诗篇》90篇是神人摩西写下的一篇人生祷词,对人的一生做了回顾与说明,一些圣经学者甚至称其为"人生之诗"。诗中写道:"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开始越来越敏感于光阴飞逝,也会有意无意地去数算自己的日子。人生有限,如何过好一生,值得思考。圣经中的一些故事,会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佛教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拔苦予乐的济世精神、圆融中道的和谐思想、依正不二的环保理念、文化纽带的独特优势,必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发挥佛教正能量,助推伟大中国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充分挖掘佛教宗旨与"中国梦"的共通之处。悲济天下、普度众生的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2,(7):40-47
问:弘一大师往生至今已70周年,在这70年之中,您认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弘一大师在近代中国佛教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如何去认识?答:中国佛教在20世纪虽历经挫折磨难,但凭藉佛教的深厚底蕴与顽强生命力,在广大佛教徒的努力护持下,终于从荆棘丛生中辟出生路,重振生机,弘教方式正逐步现代化,并有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和一批成功典范。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三大语系佛教徒从此有了一个全国性联合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南,多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四众弟子的努  相似文献   

4.
方立天 《法音》2013,(6):4-8
大家好!很高兴来此作这场佛教学术交流活动。今天和诸位交流佛法研究心得的题目是《谈"空"说"有"话佛理》。因为在座诸位都有一定的佛学基础,所以就讲讲佛教义理的核心的问题,即"空""有"及其关系,以及如何指导修行实践的问题。一、"空""有"问题是佛教义理的核心1."空""有"理念的涵义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在现象在,因缘散现象灭,因缘不是永恒不变的,  相似文献   

5.
净慧 《法音》2012,(6):14-16
本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同愿同行;我们这个分论坛的主题是:佛教修学与现代生活的提升。这个主题包含的意义大致上有三个重点:一是佛教修学,二是现代生活,三是怎样通过佛教修学来提升现代生活。我想就沿着这个题目的思路,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金陵协和神学院编辑部工作的这些年,不时会有同学和同工问我,怎样的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好文章呢?我也曾给出一些零零散散的建议和意见。前几年我在豆瓣人气作者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中《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一文中读到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觉得颇为赞同。她认为"四有文章"才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8,(3)
正如何在现代都市弘传佛教?都市寺院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助力社会安定繁荣?2017年12月10日至11日,上海玉佛禅寺举行了"都市佛教的弘化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天时间里,教界、学界代表围绕"都市佛教"这一核心议题,从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着手,深入探讨了当下都市佛教研究领域诸多问题,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有见微知著的史料梳理,全球化视野下的宗教对话,还有以上海佛教历史或现状为主题的个案研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从近代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佛教改革,至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佛教有了迅速发展,"人间佛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佛教界不断地被各种问题困扰,特别是寺庙管理一直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未来的佛教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各个寺院都在做出摸索与尝试。本刊发表的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撰写的文章,介绍了弘法寺在寺庙管理与制度改革方面理念和具体做法,作者特别注意将古代的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以此来作为寺院管理改革的主要依据,并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之具有典型意义。本刊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把目光转向寺院管理,为未来的佛教发展,作出一些可贵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研究方法的探讨。佛教生态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整合了哲学和禅宗佛教的概念以期界定一位美国禅宗大师关于2009年经济危机的说教的意义,对说教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禅师对现代性的批判、关于坐禅("只管打坐")体验的反思以及对佛教本体论(如来藏)的看法。本文表明禅师的说教创新性地质疑了什么是成为一个现代主体或者更一般地,什么才是历史地存在。三个方面均指出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个不同的,可能甚至相对立的回应。然而,它们都表明了时间性、历史性和存在的崭新构型。文章指出,正是这种对于主流现代主义观点的灵活把握使得禅师的说教同时具有伦理和知性有效性。文章将禅师列入尼采世系,对人文科学工作如何发展禅师的洞见做出了设想性的陈述。  相似文献   

11.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的现代化是佛教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佛教如何实现现代转换,佛教理论的创新无疑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吕(?)先生通过对佛教人生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明确批判了历史上三种不正确的佛教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佛教“即世”而又“超世”的积极人生理论,明确指出佛教人生实践的立足点是去苦求乐,从而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间佛教建设也做出了自己突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报章杂志,应被视为人民大众的教科书。好的文章直接指导着人们如何妥善地安排生活。近来,佳作频传。然而,以大众教科书的要求来衡量作品,一些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尚有一定距离。希望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多作贡献。 1981年10月4日,在文汇报《电影与戏剧》专栏,刊登了一篇萧庆璋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做《关牧村成名以后》,值得一读再读。就题目而言,是够醒目的了。标题的魅力,立即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人们会想:《关牧村成名以后》——以后到底如何?文章题目直接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愿望,颇为适合“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中国佛教的未来,是百年大计。赵朴初会长1992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在佛教界引起了广泛共鸣。在跨入新世纪之际,如何办好佛教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佛教人才,已成为当前佛教界一致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期刊发济群法师、净因法师的文章,反映了佛教界中青年法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佛教思想研究的深化,学界的兴趣似开始从隋唐宗派转向六朝学派,府建明博士的学术专著《"性空"至"妙有"》(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成为六朝学派领域研究的又一成果。该著以"魏晋般若学流变与转向"为核心论题,就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佛教"中国化"问题,通过若干关键人物及其思想的系统梳理,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论证,做出别具风格的独立解释,获得颇有个性的研究结论,展示了作者理想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7月30日)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政府部门负责人、宗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规范佛教、道教放生活动问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佛教、道教都具有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和传统,历来重视保护环境。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决定,秉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传统理念,三国佛教界每年4月在本国植树,支持环境保护事业,净化社会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21,(5)
正2021年2月2月,是当代著名高僧净严长老圆寂三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回望近百年佛教史,风起云涌,激荡人心。以太虚大师为领袖的一批佛门志士在西学东渐、列强环伺的形势下,反思清末以来佛教发展的现状,提出佛教的"三大革命"主张,在"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佛教运动。太虚大师以佛学院培育僧青年,门下英才荟萃,弘化十方,如星火燎原,照亮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太虚大师传人净严长老秉承"人间佛教"理念,推进僧教育,建立河南弘法基地,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大藏经作为文本传统(textual tradition)的宗教载体之一,其在近现代之演变对东亚佛教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对于东亚佛教的文本研究方兴未艾,但相关佛教文本传统如何应对文本现代性(textual modernity)转型之讨论仍付阙如。2015年5月,以"现代东亚的佛教藏经"为主旨的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美国杨百翰大学与亚利桑那大学联合举办。会后选录部分论文,结集成书出版,由亚利桑那东亚系吴疆与杨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寺庙走向社会,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一种共同体原理与社会资源。"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佛教型社会理念,自20世纪初太虚和尚倡导以来,历经几代高僧大德的努力,终成当代中国佛教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及其实践过程中,中国佛教界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建设及社会服务事业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本文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三位佛教思想家的相关理论为中心,梳理并讨论"人间佛教"理论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观念,探讨20世纪"人间佛教"思想中有益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资源,最终体现"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或"社会资本"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20.
温金玉 《法音》2019,(10):41-44
正七十的岁月里,"法运都随国运转",佛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佛教一直致力于自身建设,为培养戒行清净的僧人与道风纯正的丛林而不懈努力着。一、1949至1966年传戒的问题195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上,赵朴初居士作《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经过和筹备工作的报告》,专门谈到如何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他说:这要联系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僧伽制度的健全问题,一是教理的研学问题。僧伽制度的健全,是弘法利生事业的基础,怎样针对过去的弊病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