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丘一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  相似文献   

2.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  相似文献   

3.
森孝忍 《法音》2012,(5):39
伏惟大圣释迦牟尼世尊及诸佛、诸菩萨、诸天善神加持,中国佛教协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诸位大德全心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和合,甚感欢喜无量。  相似文献   

4.
忆周老     
李家振 《法音》2005,(11):35-36
周绍良先生是著名的学者,我一向很敬重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不理解他。这固然有年龄、工作关系带来的差距,也有我对佛教在信仰与文化上的浅薄有关。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长,是我的直接领导。他知道我学过音乐,曾让我研究明永乐年间钦定、由南北曲组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集》。我听后不以为然,觉得这种课题太陈旧,与现实距离太远,甚至认为他保守,有点迂。那时我发现他对工作和生活中许多杂事常常视而不见,对人们有兴趣的流言蜚语充耳不闻,也听到一些人私下议论他,说…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2000,(4)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请佛…  相似文献   

6.
正一、问题的提出《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二十三》(以下简称《药王品》)讲述的是佛向宿王华菩萨宣讲药王菩萨的前身一切众生生喜见菩萨精勤修行、燃臂供养而获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的事迹。该经云,在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一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其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该菩萨一心求佛,精进修习苦行,经一万二千岁证得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协会印有由第十世班禅大师鉴定的诸佛菩萨画像一套,共十一张.每帧像的下方有班禅大师撰书的《诸佛菩萨圣像赞》.此赞于诸佛菩萨功德一一赞颂,学佛之人无不欢喜信受.常有汉地佛徒,对于藏像佛菩萨名号,不甚了解,来信询问.今特译出,并注明诸佛菩萨名号,以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圆寂一周年.译文如有错误,还希方家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9.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10.
真言     
佛教用语.梵语mantra意译,又称"曼荼罗"等,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咒陀罗尼,是真言教(密宗)中三密之语密,乃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大乘义章》曰:"菩萨依禅定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定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量之功德,如《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  相似文献   

11.
北宋"僧传"的体制、功能、风格皆不同于往昔。释赞宁的《宋高僧传》取法史传,革新僧传体制;释智圆《中庸子传》以儒家"中庸"思想阐释天台"中观"之义,开创释家自传的新体式;释契嵩《陆蟾传》《韩旷传》淡化宣教功能,追求儒、释兼容的文化取向。"援儒入释"是北宋僧传文体自新的契机。面对儒学的日渐强势,北宋僧人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儒家文化,改变僧传叙而不论的格局,丰富僧传的文体内涵。北宋僧传的文体自新,是佛教著述领域的变革,也是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释妙缘 《法音》2015,(2):10-14
<正>前言《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本经可说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指导修行者如何从凡夫位直至成就涅槃之果。全经从明心见性开题,世尊循循善诱,破解修行路上的各种疑惑和歧见,彻底拔除众生生死之根源。因为这样的原因,《楞严经》为历代高僧大德之所重视和推崇,并被奉为无上圭臬。北宋长水子璇大师(965-1038,贤首宗第八祖)云:《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乾之洪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語     
《法音》1991,(4)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神威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古代学看对此论的怀疑《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所撰,人们根据《马鸣菩萨传》及《付法藏因缘传》的记载,认为作此论的是龙树以前的那位马鸣,是胁尊者(一说富那奢)的弟子,约与迦腻色迦王同时。本论的译者则有梁真谛和唐实叉难陀,通称为梁译本和唐译本。在《续高僧传》的《玄奘传》里,还说到玄  相似文献   

15.
菩提一叶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康僧铠 《法音》2006,(9):1-1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归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归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喻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  相似文献   

17.
1、演教寺在中台顶。取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演教说法之意。文殊,全称文殊师利,亦称曼殊室利,为古印度梵文Manjusri的音译,意为妙德、妙吉祥。中国佛教称: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演教说法的道场。东晋时候翻译的《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向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请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叙述世尊岩金刚密迹主菩萨  相似文献   

18.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对佛教有着天然的宗教情感,他深知推崇佛教的利弊,所以他既有著名的“洪武清教”手段,又有大举法会、讲经刻经的动作。1934年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发现的《洪武南藏》,就是始刻于洪武五年(1372)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完成的。朱元璋之后,除嘉靖帝信道排佛之外,其它各帝大多信佛奉法。如明成祖朱棣曾编撰了九卷《神僧传》,汇集了中国佛教史中所载记的“神僧”的资料,并下令保护游方僧人。而武宗朱厚照曾在一天之内度僧道4万。由于明代皇室对佛教的扶植与整顿,使明代佛教呈现出一时的繁盛。成化年间(1465—1488)全国僧尼有50多…  相似文献   

19.
单道开曾对人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高僧传》初集卷十罗浮山单道开)佛教是把疾病的对治视为自己的修学内容的。通常说这就是医方明。因此佛教寺院在古代一般会有为民间看病施药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好些名僧也都是能够问病施药或以针石祛病的名医。同样是《高僧传》卷十一上的释杯度就被认为是神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2018,(3):120-120
据《五灯会元》记载:“世尊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