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贝马斯理论的社会学本质是通过韦伯把马克思与帕森斯持续不断地融合起来,试图通过“劳动”和“相互作用”,以及后来的“制度”与“生活世界”两个维度来发展出目的理性的制度含义,以及主体间性的含义,并逐渐接受了制度和生活世界这两种范式各自根据两种功能必要条件来发挥作用,以及一般理论架构是社会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能够建立在社会秩序的一般化问题之上,从而在理论范畴上实现了与帕森斯的融合,尽管这种融合以马克思的话语开始,却以帕森斯的话语结束。在此过程中,帕森斯的概念继续存在于哈贝马斯的著作中,但哈贝马斯并没有克服其缺陷,而是复制了它们。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试图揭示的是实际生活原本的"没落-反没落"的动荡不安和艰难,哈贝马斯试图达到的则是普遍共识意义上的真理,这使得后者不得不面对一些难题;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和主体哲学的立场和思路,难逃"反思"范围的方法,使得他不能彻底地把握前理论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作为意蕴、境域的世界是哈贝马斯所谓的生活世界、三个世界、社会、系统、语言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在这三种倾向的进展中 ,二十多年中德国哲学界经历了三次富有意义的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对话与论争。一、哈贝马斯与卢曼 (N.L uhmann)如果说 ,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围绕“传统”问题展开的争论是 6 0年代德国哲学界的一大事件的话 ,那么 ,70年代哈贝马斯与卢曼的论争则是 2 0多年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2004)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神学等,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哈贝马斯虽然涉猎广泛,但他主要提出的是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神学思想,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哲学界和宗教学界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哈贝马斯整个哲学的主流旨趣上看,哈贝马斯不仅不把宗教神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他本人也没有写过一部真正的宗教神学方面的著作。即使哈贝…  相似文献   

5.
韦尔默是批判理论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沿续了哈贝马斯理论的交往转向。但是,相对于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否定立场,韦尔默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结果,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内在批判和彻底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不是简单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织的辩证关系。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韦尔默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辩证法的重建逻辑,探讨韦尔默思想与哈贝马斯思想之间的内在批判,这种内在批判关系可以通过意义和真理、民主与政治关系的重新理解来展开。  相似文献   

6.
历史意识与"历史的公用"--哈贝马斯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行福 《学海》2004,(6):12-18
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犯罪行的真诚忏悔,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人类道德意识发展和历史反思的重要成就。哈贝马斯作为批判理论的当代代表,在历史意识的转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以历史意识和“历史的公用”两个问题为主线来研究他的历史哲学。哈贝马斯强调历史意识不仅应该具有反思的批判维度,而且应该有公共的政治启蒙维度。因此,只有从后传统的交往理性的规范前提出发,反思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培育后传统的历史意识与“宪法爱国主义”,才能实现史学的“公用”。  相似文献   

7.
潘润涵 《学海》2007,1(3):82-84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与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金尧 《学海》2007,1(3):92-94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生产方式变化角度理解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文杰  还星 《学海》2007,(3):94-97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维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维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比较了以普通话与以方言为口语的儿童在根据拼音来学习生词或再认熟词时的成绩。研究结果发现 ,与普通话组相比 ,拼音对方言组儿童学习字词的积极作用在帮助他们再认已学过的词时最大。由于方言的影响 ,除了再认已学过的词汇外 ,拼音对方言儿童的积极作用明显不如学普通话的儿童。而对于普通话组来说 ,拼音更能够帮助儿童学习口语中熟悉的生词 ,而且对由一个生字组成的概念熟悉的词的积极影响大于由两个生字组成的概念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2.
汉语加工脑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丽虹  张积家  谭力海 《心理科学》2004,27(5):1165-1167
随着脑科学研究手段的改进.人们对汉语加工的脑神经机制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大量研究表明,汉语加工有不同于拼音语言加工的脑机制,在加工汉语时.激活的脑区和在加工拼音语言时激活的脑区不同.母语为汉语的人和母语为拼音语言的人在脑的形态结构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汉语加工脑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对音素和音节加工的皮层表征的分离,有助于揭示语言加工脑机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国内外有关语言习得的研究,使用自编的语音加工策略调查问卷,调查和分析了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了性别、开始学习英语年龄、系别专业以及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四个不同过程对于语音加工策略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听、说、读、写这四个不同的过程中,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在语音加工策略的使用上没有表现出性别以及年龄上的差异,但是在起始年龄阶段上以及院系之间存在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对于语音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14.
George Berkeley (1685–1753) believed that the visible world was a series of signs that constituted a divine language through which God was speaking to us. Give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the nature of the visual world, this paper examines to what extent the visual world could be a divine language and to what extent God could speak to us through it.  相似文献   

15.
采用错误陈述范式探究中-英双语者用母语和外语说真话和说谎时的认知神经差异, 涉及外语焦虑、认知负荷和说谎诱发的紧张情绪。对P200和CNV观察发现:(1)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真话的P200波幅比用母语大, 说明被试用英语说话时受外语焦虑情绪影响; (2)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谎与说真话的P200波幅无显著差异, 但用母语说谎和讲真话的P200波幅差异显著, 说明被试用外语说谎没有用母语说谎诱发的紧张情绪大; (3)中-英双语者说谎时的CNV波幅比说真话时大, 说明被试说谎比说真话的认知负荷更大; (4)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谎时的CNV波幅比用汉语说谎时大, 说明被试用外语说谎比用母语说谎产生了更大的认知负荷。相关分析表明, 英语熟练程度是影响中-英双语者用母语和外语说谎时的认知神经差异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6.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newborns prefer some sounds over others.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se preferences reflect past experience, either prenatally or in the immediate postnatal environment. However,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tructural factors are involved.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sounds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may provide evidence of such structural factors. If structural factors are important, and if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sounds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reflects structural factors, then we might expect newborn preference for sounds to reflect their frequency across languages. In this study, newborns were presented with two cv pairs consisting of a trilled /r/ and a bunched /r/ followed by the vowel //. The newborns were either of English‐speaking or Spanish‐speaking origin. The bunched /r/ occurs in American English and is not frequent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It does not occur in Spanish. The trilled /r/ occurs in Spanish and is a frequent consonant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It does not occur in American English. Results showed that newborns of both linguistic backgrounds preferred to listen to the trilled /r/.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a sound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may reflect structurally based ease of production and ease of perception, the latter leading to the newborn preference.  相似文献   

17.
聋生汉字加工的自由回忆与词序位置记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和平  昝飞  刘春玲 《心理科学》2003,26(6):1065-1068
本研究采用韵母相同、声母相同、音异形似和音同形似四类汉字字组,对使用手语聋生、使用口语聋生和听力正常大学生进行了自由回忆和词序位置记忆两个实验。结果表明,聋生不论在汉字字组的自由回忆中还是在汉字次序信息的记忆中,对汉字的记忆效果不仅都与字组类型有关,而且都受到了语音干扰,存在语音混淆现象。这就证明,聋生在汉字加工过程中使用了语音编码,语音编码在聋生汉字加工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浩  龙立荣 《心理学报》2012,44(3):388-399
以373对上级-下属配对数据为样本, 分析了上级的变革型领导对下属进谏行为的影响以及组织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和传统性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变革型领导对下属进谏上司和进谏同事均有积极影响; 变革型领导通过组织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影响下属进谏上司、进谏同事; 传统性对组织心理所有权与进谏上司、进谏同事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员工的传统性越高, 组织心理所有权对进谏上司、进谏同事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9.
The unique approach to dreams of Swiss psychoanalyst Fritz Morgenthaler (1919–1984)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Although rarely discusse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psychoanalytic world, this approach is very alive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Focusing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emembered hallucinatory experience of dreamers and the event of telling dreams within psychoanalytic sessions, Morgenthaler made two major innovations: first, he proposed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of associations to dreams, and second, he offered what he called dream diagnostics as an instrument with which to integrate both resistance and transference into clinical work with dreams.  相似文献   

20.
Two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depressed person. In Study 1, depression levels and perceptions of depressed and nondepressed people and their best friend were asses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depressed Ss have best friends who are themselves more depressed than the best friends of nondepressed Ss. The hypothesis was confirmed, suggesting that depressed persons may prefer others who also tend toward depression. To examine this possibility, in Study 2 depressed and nondepressed college students spoke with one another in either depressed-depressed, nondepressed-depressed, or nondepressed-nondepressed pairs. It was found that depressed Ss felt worse than nondepressed Ss after speaking with nondepressed targets, but not after speaking with depressed targe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liking or in perceived similarity between the groups. Im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depressed pers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