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人间佛教”提出一百年来,其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菩萨精神改善人心、人生、人间的义理已臻完备。人间佛教对佛法的传播采取了一条适合现代众生、行教重于言教的入世化、人间化、现代化路线。  相似文献   

2.
1996年第一期《佛教文化》第2页有“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一句,我认为此处“给使”应为“结使”。“结使”(佛教术语)即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结成若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放云使。《净心城观发真钞》上本日:“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生死,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结缚众生使不出生死之烦恼有九种,即:一爱、二意、三慢、四无明、五见、六取、七疑、八嫉、九促是也。“十使”又名“十大惑”,也叫“十根本烦恼”。即贪、瞑、痴、馒、疑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成禁取见五利使。结使不是…  相似文献   

3.
当代佛教的主导思想是在继承了近代佛教先进思想的太虚大师等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发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佛教思想理念。关于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就广而言之,其思想之广博以一言半语不可言尽。今本文仅就从当代高僧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言,就可窥见其思想博大而精深,影响深远而重大。我们就从真禅法师对佛教的重建和振兴、国际友好往来、佛教现代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佛教社会慈善等方面,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真祥法师是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5.
宗教界和熟悉赵朴初的人都惯于把他尊称为“朴老”。  九十余岁高龄的朴老,几乎经历了整个二十世纪。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朴老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引导佛教界爱国爱教,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报国家恩,报众生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受到佛教界的拥护和爱戴。朴老常说一句话:“盛世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豁达大度、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时光荏苒,转瞬间,我来到国家宗教局工作已经十年了。而作为分管佛教工作的副局长,我与…  相似文献   

6.
宗教界和熟悉赵朴初的人都惯于把他尊称为“朴老”。九十余岁高龄的朴老,几乎经历了整个二十世纪。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朴老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引导佛教界爱国爱教,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报国家思,报众生思,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受到佛教界的拥护和爱戴。朴老常说一句话“盛世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豁达大度、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使我永远不能忘怀。时光花再,转瞬间,我来到国家宗教局工作已经十年了。而作为分管佛教工作的副局长,我与朴老的…  相似文献   

7.
“劫”本为佛教中的时间概念,也译“劫波”,表示时分,尤其是算数难以计量之长时、大时,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教表示极大时间的一个时间单位,而佛教沿用。佛教中表空间之大常用“大千世界”,一千个日月系列仅为一小千世界,累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聚为一个大千世界,而浩翰宇宙之中,如此大千世界,多如恒河沙数,不可计算,由此可见佛教宇宙观之博大。相形之下,人间众生熙熙攘攘聚集的地球,仅为无垠无限之大千世界的一颗小沙粒而已,真是渺小得可怜,而这颗小沙粒上聚集之多欲众生的纷纷扰扰,较之浩翰宇宙,就更是无谓了。“劫…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乘的佛法逐渐成为中原佛教的主流。中国都市佛教遵循的原则就是大乘的入世佛法。其核心是:不异世间而出世,慈悲才是成佛的根本,将目光放在有情众生的需要和现实苦难上,由利他之行而圆成修持的功德。正是根据大乘的入世佛法,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提出“建立人间佛教,庄严人间净土”的理念。人间佛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指南。  一、都市佛教将成为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从1996年起,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移居城…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首先探讨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直接追溯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继而说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对人间佛教主旨的讨论,引向了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上,从“庄严净土”流衍出“人菩萨行”的理论。太虚和印顺的人间行菩萨道,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真禅法师这样一些佛教大师都对于“人间佛教”作出了思想内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真禅法师解释“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说是“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论人间净土》)其次,“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论人间净土》)第三,真禅法师以禅学思想和华严思想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容,认为禅法“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禅的可贵就在于其实践精神,真实的修持。再者,真禅法师认为,学禅,除了真实修持以外,也要学习佛教经典,即注重佛学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家的佛教僧人的修行不能仅限于自了自利,更要发扬利他精神,对于“利他”,真禅法师不仅用禅法来概括,还用普贤精神来发扬。由于利他,资生福利的事业也就自然成为了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的具体产物。真禅法师反复强调“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佛法与人生》)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对当代佛教具有相当的影响也直接批量导着今天玉佛寺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佛教的主流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与实践,已故真禅大和尚乃是其中倡导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最为积极有力者之一,贡献很大,影响广泛。这与他亲近现代高僧大德,广学多闻,对佛法有深刻领会相关;这也关系到现代佛教发展的大势和真禅长老身处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并作为上海佛教重要领袖相关。真禅长老的许多著作都关注了佛教与人生的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凡夫众生应该藉假修真,因此必须爱惜寿命,积累福德而学佛证道,又要不离世法大作利生事业。真禅法师把佛法、养生和人间事业冶为一炉,主张出家人要以自己的努力,创造人间乐土,出家禅僧要坚持“农禅并重”;在自身精进不已的同时,又要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贯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真禅法师最后的十几年一直在实践着这这一最有意义的事业——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唐思鹏 《法音》2005,(5):30-32
3月2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会长扩大会议,借此机会,笔者就“人间佛教”思想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问: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无疑是走“人间佛教”之路。法师一贯提倡“人间佛教”思想,请问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有什么内在关系?答:“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而来的。太虚法师将佛法判摄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教之佛本,三期三系:“教”指佛的遗教,为整个佛教所依从之根本。“三期”:指佛灭度后…  相似文献   

12.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 今天是中国佛学院复课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我代表佛协、佛学院向应届毕业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全体老师、全体同仁这几年来所付出的劳力和心血表示敬意和感谢,向各位在校同学致以亲切的问好。学问无止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到佛弟子应该“常随佛学”。经上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学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随学无有穷尽。”所谓毕业,不过是标志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新的更高学习阶段的开始。菩萨学处广大。你们今后在工作中还要继续学习。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万事万物皆缘集而生、缘散而灭,启示人们应正视相互之间的依存性,自觉意识并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佛教伦理以慈悲为怀,拔众生之苦痛、予众生以快乐,启示人们应积极投身到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等社会公益事业中来,为缓解弱势群体之困厄、促进社会之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佛教伦理倡导忍辱精进精神,有助人们倡导和营建一个宽容而进取的社会。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地安顿。印顺法师的“人之正性”思想,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人间世,吁求人们扬弃“众生性”而完满“人之正性”,进一步开显佛性,冀此来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佛光山数十年来“人间佛教”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实践,使得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呈现出最具代表性的“星云模式”。论文基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在佛光山的深入实践,梳理和总结了当代人间佛教的“星云模式”,并认为以佛法建设为中心的弘法利生模式、以佛教社团为中介的资源动员模式和以人间佛教为纽带的社会信仰模式,是当代人间佛教“星云模式”的三大要件,是佛光山“人间佛教”思想得以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更体现了星云大师博大精深的佛教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16.
略论“人间佛教”陈星桥“人间佛教”本是佛陀时代既有的根本思想,但它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并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还是本世纪的事情。其宗旨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佛教发展的历史脉胳,追寻纯正的佛教精神,以人为本,因应众生的机宜与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弘法利生。随...  相似文献   

17.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18.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台湾]游祥洲八、恒顺众生的成佛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动人之处很多,但其中最令人赞叹的乃是最后一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它将菩萨行的纲领与宗旨,推升到一个极高极高的境界。而十大愿之中,则又以第九愿“恒顺众生”最为关键。从十大愿的架...  相似文献   

19.
当代高僧妙湛大师(1910-1995),戒律精严,佛学造诣高深,兴教育才,爱国爱教,慈悲喜舍,救度济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人间佛教”思想。大师以菩萨的慈悲之心,关爱众生,利益大众,以出世的无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业,赢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妙湛大师为振兴佛教,重视学修并重、悲智双运,为佛教界培养出了一批道德修养深、文化水平高的法门龙象,为弘扬“人间佛教”提供了优秀人才。大师还创办了佛教慈善机构,开展了大量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人间净土做出了相当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上海虽然是全国经济比较领先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引人关注。尽管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毕竟人口众多,国家的经济条件一时还无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社会的资助来实现“扶贫济困”的目标。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是佛教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