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育脑” (parental brain)是成人响应婴儿刺激(面孔、声音等)时, 大脑中与养育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神经回路的总称, 主要涉及动机-奖赏、共情、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等网络, 眶额皮层、前扣带皮层、前脑岛、杏仁核和辅助运动区等核心脑区。而成人养育经验、催产素和精神障碍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养育脑”网络, 具体表现为育儿经验的增长以及催产素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成人对婴儿刺激的加工, 而精神障碍则损害了其对婴儿刺激的加工。未来研究可考察追踪“养育脑”在不同时期大脑结构的变化以及多脑间的协调同步。另外, 还需进一步探究父亲异常“养育脑”的神经基础, 重视异常父母的预防和干预以及加强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脑岛位于大脑外侧裂的深处, 与情绪和内感受等多种心理功能有关。脑岛在成瘾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连接异常, 表明了脑岛在成瘾中的作用, 刺激脑岛区域干预成瘾也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对脑岛进行精细分割和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进一步考察脑岛在成瘾中的具体作用, 并挖掘不同成瘾类型的共性和特性, 以便更好开展基于脑的成瘾干预。  相似文献   

3.
脑岛、杏仁核是疼痛恐惧形成的重要神经网络中心。疼痛恐惧增强了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知觉体验, 进而加剧抑郁、焦虑情绪和功能损伤程度。脑岛、杏仁核、前额皮层和前扣带回是疼痛恐惧影响疼痛知觉的重要神经基础。通过认知方法干预疼痛恐惧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减少功能损伤。未来研究应拓展疼痛恐惧的测量工具,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揭示疼痛恐惧影响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知觉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群中的一种高发健康问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以其数据采集便利性和无创性, 成为失眠研究的主要成像手段之一。基于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发现, 失眠患者存在前额叶、颞叶、前扣带回、脑岛等认知-情绪神经环路的异常。大尺度脑网络是涵盖多个脑区、功能相对单一的大脑结构。失眠患者存在默认网络、突显网络、认知控制网络和负性情绪网络内部活动与连接异常, 而且呈现出以默认网络为核心, 包含认知控制网络、突显网络、负性情绪网络的网络间连接异常模式。此外, 结合症状、治疗和大尺度脑网络的视角, 可为失眠的“精准治疗”提供神经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结合大数据和多模态分析技术, 验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已有发现。而失眠的纵向追踪和队列研究会有利于进一步阐释失眠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HFA)个体智力正常, 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与HFA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梳理相关研究发现, HFA个体在自动加工阶段和情绪目标参与阶段, 不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而在任务与情绪无关的控制加工阶段, 存在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针对HFA个体威胁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杏仁核理论、强烈世界理论和执行功能理论等。神经生理机制方面, HFA个体对威胁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可能与其异常的皮下及皮层通路功能有关, 同时可能会受5-羟色胺系统基因及催产素水平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在综合考虑研究方法及个体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其加工特征及神经生物机制, 着力开发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嗅知觉及其与情绪系统的交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的各种感觉通道中, 嗅觉尤其和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在种系发生进程中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在解剖结构上也高度重叠。气味天然带有情绪效价, 不管是在意识上还是意识下层面, 非社会性和社会性嗅觉信息都能对情绪产生影响, 反之情绪也能对嗅知觉产生作用。已有的神经影像研究显示嗅觉和情绪系统加工均涉及杏仁核、海马、脑岛以及眶额皮层等区域。与此同时, 非社会性和社会性嗅觉信息的编码和它们对情绪系统的作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药物成瘾者存在决策缺陷, 并表现出冲动性、风险寻求、奖赏失调、躯体内感信号缺失等特征。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药物滥用导致成瘾者背外侧前额皮层、前扣带回、眶额叶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杏仁核、脑岛等脑区受损, 这些损伤是引发其决策缺陷的主要原因。认知训练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决策能力, 如目标管理训练和正念冥想等可以增强个体工作记忆、促进自我觉察和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 而非侵入性脑刺激则可以直接改变与成瘾者决策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 从而提升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功能。总体而言, 未来认知训练和非侵入性脑刺激在成瘾干预方面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皮层-基底节-丘脑网络与脑岛网络属于感觉运动相关网络, 这两个网络的改变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目前主流研究与临床干预聚焦于患者的高级脑区异常, 对感觉运动系统的关注不足。对健康个体的研究发现舞蹈训练对感觉运动相关脑网络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并自下而上地促进高级功能。以上研究提示舞蹈训练可能是干预精神分裂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新途径。本研究拟借助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 以精神分裂症感觉运动相关网络为着力点, 通过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舞蹈训练前后的脑影像、临床症状及认知行为的改变, 揭示舞蹈训练临床干预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首次采用多模态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考察了78名学龄儿童(女性39名,平均年龄10.18岁)应激的神经关联。结果表明,儿童应激水平与内侧眶额叶、脑岛、颞上回和辅助运动区的灰质体积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脑岛和顶下小叶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涉及情绪加工的前额叶-边缘-颞叶脑区可能在儿童应激的个体差异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负责整合内外部信息(如,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外部消极刺激)的脑岛与顶下小叶之间功能同步性的增加与儿童应激的降低有密切关联。基于结构网络的预测分析显示,感觉运动、额顶、突显、视觉和小脑网络对儿童应激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研究不仅丰富了儿童应激神经基础的实证证据,而且对儿童应激的早期预防策略和干预手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它在人类合作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控制"与"情绪满足"被用来阐述利他惩罚的产生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利他惩罚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包括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脑区在内的情绪驱动系统。此外,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是利他惩罚行为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未来研究除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整合利他惩罚的发生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以外,还应注重利他惩罚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社交焦虑障碍的标准疗法,对其疗效的神经预测因子研究有利于个性化诊疗方案选择。初步证据表明,干预前高级视皮层、背侧前扣带回、背内/外侧前额叶及眶额皮层的功能激活,杏仁核与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结构与功能连接,情绪性刺激诱发的晚期正成分与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有关,因而是潜在的预测因子。基于机器学习的个体化预测存在样本量小的突出问题。未来研究应考虑跨研究机构合作共享大数据,在多模态、多任务条件下收集数据,并在独立样本中验证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扣带皮层的生理心理机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卫东 《心理科学》2000,23(6):720-724
扣带皮层是边缘系统(1imbic system)的主要部分,在经典Papez环路中,它作为关键神经部位而参与情绪活动,然而关于其机能的这种传统观点如今被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是过于简单化了。神经生理学与神经心理学诸多研究表明,扣带皮层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心理机能,不仅与情绪有关,而且涉及感知觉、运动、注意、记忆以及其它高级认知过程。扣带皮层的机能到底有多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研究尤其是脑机能成像研究正不断予以揭示,一些重要结果在 《Science》、《Nature》以及其它一些主要神经科学研究学刊上发表,已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焦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自发脑网络特征及认知神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采集36名在校大学生的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数据, 经过源定位和图论分析发现节点效率与两种情绪调节显著相关的脑区, 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研究结果表明, 在使用认知重评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顶叶、海马旁回和枕叶等多个脑区, 在使用表达抑制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顶叶、海马旁回、枕叶、颞叶和脑岛等多个脑区。因此, 这些脑区的节点效率或功能连接强度可能成为评估个体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调节情绪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行为抑制是一种重要的执行功能。考察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脑机制, 将有助于理解个体如何适应环境, 特别是如何在情绪情境中控制自己的行为。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使用脑成像技术考察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脑机制。研究发现, 在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前额叶抑制控制系统和边缘结构情绪加工系统, 而且涉及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即情绪加工与行为抑制加工的整合。腹外侧前额皮层、背外侧前额皮层、前扣带回、杏仁核、脑岛等脑区在情绪加工与行为抑制加工的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情绪整合到行为抑制加工中的时间进程还不清楚。今后的研究应着眼于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时间进程、神经网络、个体差异的影响以及改进研究范式等方向。  相似文献   

15.
自我面孔识别反映了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本文采用ALE元分析的方法, 对自我面孔识别的fMRI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探究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基础。结果显示, 自我面孔识别的关键脑区包括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脑岛、梭状回、楔前叶和枕叶皮层。另外, 自我面孔识别可能包括两个层面的加工过程:知觉层面的加工整合过程以及由知觉引发的评价和情绪反应过程。知觉加工整合涵盖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阶段, 主要涉及枕叶、梭状回和楔前叶的功能; 而评价加工及情绪反应过程则发生在自我面孔识别的中晚期, 主要涉及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及脑岛的功能。未来研究可结合时间和空间数据并关注脑区间的协同功能, 考察与内感受的神经关联, 开展临床研究并探索威胁信息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强迫症的脑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对强迫症(OCD)的现象学解释强调了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错误识别和情绪与动机功能的异常加工。来自神经解剖、神经生理以及近期神经心理和功能成像等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OCD病人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皮层(ACC)的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功能和对行为结果预期的情绪与动机评价增高;背外侧前额皮层(DLPC)的活动减弱损害了对信息加工的认知整合能力。以上这些皮层信号在控制行为活动程序的尾状核进行整合。OCD病人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可能由这些结构相关的神经网络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功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8.
情绪性注意是一种对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注意.由于刺激的情绪效价能调制人脑的感知和注意系统,因而,与对中性刺激的注意相比,情绪性注意的神经机制更加复杂.较早的研究显示,杏仁核对感知皮层的调制对情绪性注意起关键作用.近期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对注意功能网络的调制可能是其重要的神经机制.本文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证据,主要强调情绪性刺激对注意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的调制,发现情绪性注意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可能涉及一个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多重功能网络.  相似文献   

19.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简称自伤行为,意为个体在没有明确的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是一种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较低的、以自身为伤害目标的破坏性行为。本文主要基于近十年的研究文献,从神经生理层面对自伤行为相关脑区、神经递质以及与共病障碍的异同展开述评,并尝试建立一个整合性的自伤行为认知神经机制模型。 关于自伤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综合以往研究发现,自伤患者边缘系统中情绪脑区的异常(如杏仁核的过度激活等)使患者可能产生情绪调节障碍进而导致自伤;控制脑区如前额叶皮层的异常导致其抑制控制能力受损;奖赏脑区如眶额皮层等的过度激活或许会成为自伤复发的维持因素;自伤患者疼痛感知区域如HPA轴的反应水平的减弱使其疼痛敏感性较低并主动追寻疼痛感。除此之外,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基因的异常也是自伤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比如5-羟色胺转运体其基因连锁多态区的短等位基因会减弱该递质的调节功能,诱使个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又比如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疼痛和情绪调节的过程,且其水平会因个体早期挫折经历和遗传因素而降低,而自伤行为可以促进该递质的释放;同样的,在阿片受体被刺激之后,自伤者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将会升高,个体对自伤行为产生愉悦感。 此外,还将其与自杀、成瘾、进食障碍和抑郁障碍进行了比较。自伤和自杀尝试者在脑电指标上有某些不同的表现,但二者从行为研究和功能成像的角度也呈现出相似性。个体的自伤行为与物质成瘾显著相关,且二者都伴随着抑制控制能力的损伤、阿片类和多巴胺系统异常引发的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渴望等。进食障碍患者和自伤行为存在较高的共病率,前者可能就是一种间接的自伤,且二者的脑电和功能成像的指标部分相似。最后,抑郁障碍也是和自伤行为有着较高共病率的一种障碍,部分抑郁障碍患者会通过自伤来调节情绪,且二者有共同的风险因素以及部分重叠的神经机制。研究以上障碍与自伤行为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自伤,并多方位实施预警和干预。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自伤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假设模型,将自伤的认知过程与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生理机制相联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于自伤行为的性别差异、发展特点、干预以及与注意脑区异常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患者在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特点为倾向于加工与负性心境一致的材料, 被认为是抑郁症认知易感性的核心特征。目前研究者们围绕抑郁症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三个子功能的情绪刺激加工特点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发现在更新功能上, 患者难以移除负性情绪信息, 且在正性信息的加工上存在缺损; 在抑制功能上, 患者难以抑制无关负性情绪信息进入工作记忆; 在转换功能上, 患者情绪材料转换困难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神经生理与脑成像的研究初步表明, 工作记忆中的情绪刺激加工与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的功能激活水平异常有关。未来研究需评估工作记忆三个子功能对抑郁症状的差异性贡献及在情绪刺激加工上的统一性, 并探究其随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谨慎选取并评估不同情绪刺激材料指标的诱发效应及其对工作记忆功能的独特影响。在此基础上, 深入探究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神经机制, 为工作记忆偏向矫正干预的临床应用及其预期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