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敏 《法音》1994,(11)
本刊讯8月27日赵朴初会长在广济寺亲切会见了日本艺术院会员、全日本篆刻联盟会长小林斗庵一行。小林先生为杭州西沙印社名誉理事,赵朴老本是当代书法名家,亦酷爱篆刻艺术,对小林电生富有排意的篆刻艺术造诣表示钦佩,并对卜林先生对西岸印社给予的巨大支持表示感射。朴老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小林先生的加盟,孤山自此不‘孤’了。”西冷印社位于杭州美丽的西湖之畔,孤山却下,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这会成立于一九一三年,著名绘画大师吴昌颀为首任会长。现任社长为赵朴初居士兼任。赵朴初会长会见日本著名篆刻家…  相似文献   

2.
清淡     
清淡是一种离尘出世的精神,视尘世间的悲欢离合、荣辱贱贵为过眼云烟,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真真切切,不拘于功名利禄,不在乎人言是非,而志气清明,品性高洁,有“往事如烟俱忘却”的情怀,亦有“心底平静天地宽”的豁达胸襟。清淡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恬淡抒怀,清淡是“结境在人间,而无车马喧”的离尘心境,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品性,是“芦花香里风清,几度渔歌;杨柳影中月冷,数声短笛”的乡间闲情异趣。清淡是老庄的逍遥游,是嵇康的广陵散,是林和靖的梅妻鹤子。清淡的生活,喜欢亲近自然,聆听天簌之音,感受天地情怀…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一种极其有趣的“表意文字”,既可以“一音多字”,还可以“一字多意”“一字多解”,这就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更宽广且更有趣的“自由度”。只要你会巧妙利用“一音多字”或“一字多意”,就准能在交际中大显身手,大获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字立骨法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文章的立骨之法很多,清人概括出的“一字立骨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法要求:通过一、两个字,把文章的“主心骨”树立起来,使文章的叙事、说理、描写、议论都有所遵循;文章的左曲右折,千变万化,都是为了把那个立骨之字写深写透。立骨之字写透了,文章也就成功了。据《史记》记载,年轻的张良在桥上遇一老者。老  相似文献   

5.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6.
走好每一步     
记得在距离老家村前两里余地,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孤山。虽然此山高不足二百米,但是山势异常陡峭。遥遥望去,它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力士,矗立在旷野之中。因而,周围的人们都称它为“大力山”。  相似文献   

7.
释《周易》之"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易》经文的七个“童”字,没有一个能训为童稚、孩童的。除《旅》卦二“童仆”之“童”是名词,应训为奴外,《蒙》卦卦辞及其六五爻辞的三个“童”字、《观》卦初六爻辞的“童”字、《大(?)》卦六四爻辞的“童”字,都是动词,都当解为“去尽”或“脱”、“脱尽”。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伦理观念”与“关于伦理的观念”如果用一个字诠释中国传统伦理的精髓,那就是“伦”;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现代中国伦理所遭遇的根本性挑战和最大难题,那也是“伦”。孟子曾经这样诠释伦理的发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段依据传说并带有明显思辨色彩的解释,日后之所以被奉为伦理的经典并积淀为中国伦理的传统,就是因为它揭示并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核和道德哲学基石:中国伦理在人兽之分的意…  相似文献   

9.
箴言25章11节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这句话的原意不是很清楚,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但大概的意思不难意测。前半节的意思清楚,后半节是一种暗喻,在描写“合宜”两个字,关键在于“金”和“银”的相称,两者配合起来显得很合适。两者都是贵重  相似文献   

10.
刘炜 《思维与智慧》2005,(11):58-58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举“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纸、砚、书”等字去对,均不见佳对。只有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  相似文献   

11.
不过如此     
我去福州出差,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请吃“佛跳墙”,这是一道有几百年历史的名菜,我也是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口福。菜上了餐桌,果然是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可吃了几口后,我就觉得“不过如此”,无非是一个香字。  相似文献   

12.
公元622年,穆圣带领穆斯林迁徙麦地那。在迁徙的人流中,有一名青年,为了追求他的未婚妻伍姆盖斯,也随她迁往,有人将这一情况告诉穆圣,穆圣说道:“万事唯凭乜帖(举意)而成就,人们获得自所举意的。”“乜帖”的一般含义自心灵对某种事物的关注和倾向。而它的宗教含义则是:绝对服从真主的命令,为取真主喜悦而为之。刘智《天方典礼》中解释为:“万事未形,其心已动,为善恶之造端,理欲之根源。”有  相似文献   

13.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原始儒家的诚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说文解字》中 ,“诚”字与“信”字是互训的 ,但在原始儒家的思想中 ,“诚”与“信”实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观念 ①。就涵义而言 ,“诚”与“信”都有“真实无妄”、“意笃不欺”之义 ,但二者在使用时的语境却很不相同。简而言之 ,“诚”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而“信”则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在金文中 ,“诚”字有时也写作“” ,而这与子思、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诚身有道”的语脉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首先把“诚”看做是人对待自身的一种真实无妄的态度。其反面就是《大学》中…  相似文献   

14.
李世峥 《天风》2014,(8):34-35
《哥林多后书》中有一节常被引用却又常被误解的经文:“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3∶6)根据这节经文,一些牧者认为,圣经中的所有经文均有“字句”和“精意”两重意思,并且,“精意”的价值远胜于“字句”.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意文字,活用字形字音并做出巧妙的“顺理成章”的演绎,常常可以在交际中出奇制胜。  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后,曾派军师尚炯以算命先生的身份潜入城内,并声称只给“龙”算命,崇祯皇帝闻言,便把算命者请进皇宫为他算算运气,算命者并不多言,而是让他写个字再算,崇祯乃写一“友”字,算命者立刻算道:“此字不妙,此乃反字出头!”——确实,“反”字的头两笔写出了头即为“友”字!崇祯见算命者一举算出自己的困境,不由得暗暗佩服,乃重新写一个“有”字,不料算命者长叹一声算道:“此…  相似文献   

16.
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错觉性结合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红 《心理科学》1999,22(3):213-217
本研究用“错觉性结合”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被试对两个刺激字之后出现的目标字进行再认。结果发现在速示条件下,目标字部件与刺激字的部件相同时(如目标字为“她”,而刺激字为“姓”及“地”),被试常把目标字误认为刺激字。这种错误再认率随字频及部件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刺激字的排列方式不同于字的结构方式时,字频及部件频率的效应减弱。上述结果不但表明整字频率、字的空间组织因素影响汉字识别,更显示部件是汉字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加工层次。  相似文献   

17.
王源 《佛教文化》2016,(6):84-89
“茶要美” “有一次我去浙江做市场项目,在杭州西湖边的茶馆里,偶然看到一场茶艺表演。当时有个小女孩儿说了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然后拿出一个盖碗,哇.这么美。那句诗一出来,加上那个动作,南方的女孩儿真的是向白净净,特别水灵,说话也很温柔,看着特别赏心悦目。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茶艺表演。”  相似文献   

18.
整体汉字字形识别过程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用微观发生范式探索了整体汉字和人工字的字形识别过程 ,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真字和人工字的正确提取率随呈现时间增长而提高 ,字形刺激的特征提取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字形识别加工受字特性 (真字与人工字 )和笔划数因素影响。2在以“十”为骨架和以“囗”为包围结构的字刺激中经常首先提取“十”或“囗”,而且首特征“十”或“囗”的提取不受字形熟悉性影响 ;笔划数变量仅对含“十”特征的字刺激的首特征提取产生影响。3在以上两类汉字中 ,“十”或“囗”作为首特征提取促进了字形识别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9.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说废话的打油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这首诗每一句都有三个地方重复。要是说成“孤僧归,掩柴扉;子时分,杜鹃啼”是何等干净利索。类似这种叠床架屋的语言现象,在现在一些出版物上也偶有所见。(1) 说起来,也许引人痴笑,早在我还没有见过海的时候,便对海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憧憬。(《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第83页) 《现代汉语词典》释“憧憬”为“向往”(145页)。“憧憬”和“向往”虽然字面不同,却表示同一个概念,用在一起就显得重复,只要选用一个就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