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以其唯美的画面而被赞誉为中国动漫电影的标杆,但事实上,其故事情节却难以承载追求生命自由、追问终极存在的哲学思考,暴露出致命的剧情短板。尽管如此,《大鱼海棠》仍是一部现象级的中国动画电影。我们在批评其故事内容短板的同时,也应看到影片对自由、和谐等传统文化观念审美转化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再思和谐     
邓艳英 《天风》2010,(1):24-25
<正>电影《逃离苏比波》中,有这样一幅画面:集中营焚尸炉的烟囱矗立在美丽的田野上,背景是绚丽的太阳,天空是那么透明清新……假如烟囱前面的定语不是"集中营焚尸炉",那该是多么美丽的画面!但此  相似文献   

3.
1999年3月2日,电视电影《岁岁平安》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播出宣告了中国内地电视电影的正式诞生。此后,我国的电视电影就因低廉的制作成本、宽广的受众层面、自由的观看空间等特点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并出现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猎杀中山狼》就是这其中的一部作品。该片讲述的仍然是一个常规的故事,只不过,该片并未制约于类型化的简单呈现,却在惯性的表达中以富有新意的角度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内核及外延,  相似文献   

4.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编剧金基德的经典作品,影片以充满象征隐喻的镜头画面和东方禅意的韵味风格掀起一场简约清雅的韩国电影之风。运用早期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拉康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的精神分析学角度对电影进行评析,深入影片建构的微观世界,见证人物成长的修行过程,体味理性反思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美国电影《雨人》历年来备受观众喜爱,但对它的相关解读基本只聚焦在演员的演技、主角间的亲情关系、导演拍摄的画面等浅层效果的分析上,缺少从创意写作视野下的故事修辞、叙事等专业的媒介分析。电影《雨人》能成为经典影片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奇谲的情感隐喻、节制的视觉符号以及隐含作者的主题表达,而这些重要的影像媒介文化案例构成了《雨人》的情感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正>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戏剧的直观,而是将内容通过银幕整合呈现:其中包含的不单是剧情的贯穿,更融合了画面与音响等极强的美学因素;电影中的表现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电影的感官体验。《卧虎藏龙》作为荣获奥斯卡等多项奖项的华语电影,今日回望,依旧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配乐是谭盾专为大提琴所作,联合著名音乐家马友友奏出浓郁中国武侠之韵。而在观影过程中,为何我们的情绪情感会随剧情变化起伏,具有非视觉性、非语义性的音乐又如何在电影中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此时联觉的心理机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晋导演一生拍过50多部电影,大多成为经典,《红色娘子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鲜为人知的是,当年这部经典虽然成就了谢导,却又给他留下了终生遗憾。  相似文献   

8.
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是霍建起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给观众带来的又一次视觉上的感动。电影对小说诸多方面进行了改动:电影中通过冷暖色彩的交叉运用反映人物命运变化,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忠实原著的同时,重新架构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使电影与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小说和电影同样是传达思乡的情义,但二者却表现出了不同形态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二十二》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它题材内容的深刻这一方面,还体现在它在电影艺术手法的使用和创新上。该片运用背景音乐、画外音、历史画面等手段造成叙事客观化,其景物镜头、蒙太奇、构图等方面极具隐喻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电影配音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演员孙敖同志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培养的第一代回族电影表演艺术家之一,任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艺术系列高级评委。他1953年毕业于电影局直属的表演艺术研究班。50年来,他爱岗敬业、执著追求。1957年,根据工作需要,他毅然将全部精力倾注于配音事业,以其独具特色的音质、音色和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人物,并接受多部国产片,如《暴风中的雄鹰》、《三进山城》、《吉鸿昌》、《佩剑将军》和话剧《钗头凤》、《红灯记》等的拍摄和演出任务,担任…  相似文献   

11.
《千与千寻》是一部非常受青少年喜爱的由宫崎峻导演的电影。因此,我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把《千与千寻》等几部电影作为寒假作业,让他们回家认真观看,并给每部电影都提出了两个问题供他们在看电影前思考。其中《千与千寻》这部电影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1.为什么在影片开始部分,千寻的父母会变成猪,而在结尾部分,千寻却在她曾经多次去探望过她仍是猪形的父母居住的猪圈里找不到他们。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内忧外困之中,但上海作为租界区,却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现代都市。特别伴随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出版物作为全新传播载体获得空前发展。在整体出版格局中,《良友》画报占据着独特位置,在塑造都市现代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影同样具有大众媒介属性,在当时的都市氛围中又往往同样具有现代和摩登含义。因此从媒介交互视野下,分析《良友》对电影的报道特征,便具有探究民国上海都市现代性的意义。电影借《良友》达到宣传目的,而《良友》也借电影增强了自身摩登形象。因此,呈现和互动便成为理解《良友》画报与电影关系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影《风声》和电视剧《风声传奇》的走红,原作者麦家被推到了众人眼前、舞台之上。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说.是作家麦家写出了成功的作品,然后才有这些极受人欢迎的电影和电视剧。  相似文献   

14.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叙事电影的一个特有类型有着其深厚的传统和历史积淀,蕴含着古典美学的文化魅力。自20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经历了五次大的创作转向:(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火烧红莲寺》系列的神怪武侠片;(二)五六十年代改编自传统评书、民间故事和新派武侠小说的粤语武侠片;(三)六七十年代香港和台湾的国语武侠片;(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等。这些武侠片均以俗文化面目出现而广为流传。这四次转向通过拼贴、转移和代入的方法完成了由俗到雅的过渡。于是自《卧虎藏龙》(2000)诞生以来,中国武侠电影又掀起了第五次创作浪潮。这一批武侠电影显示了与传统武侠电影迥异其趣的美学风格,在画面调度、叙事策略、武侠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美学转向,形成了雅俗之间的执中形态,衍生出了种种艺术创作创新的手法,使武侠电影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影视的合流合作,已经成均近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文学改编于中国电影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文本的电影作品《天狗》与《罗生门》因其相似的剧情结构与叙事手法,成为值得比较一二的典型佳作。  相似文献   

16.
<正>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简称《爱丽丝2》)是2010年蒂姆·波顿执导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简称《爱丽丝1》)的续集,讲述了爱丽丝在化为蓝色蝴蝶的阿布索伦的引导下穿过镜子重返仙境,与“时间”争夺时间魔球,重返过去拯救疯帽及其家人的冒险历程。剧情奇幻瑰丽,电影中的很多因素具有典型的精神分析意味。  相似文献   

17.
郭为 《天风》2017,(4):46-47
<正>电影《复活》(RISEN)于2016年复活节期间上映,它从彼拉多部下——罗马护民官克拉维斯(Clavius)的视角,展现了耶稣的受死与复活,真实再现了当年耶稣复活的场景。电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基督受死以及门徒被逼迫的年代。耶稣的复活是许许多多的见证人亲眼所见,而影片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们仿佛又置身其中。  相似文献   

18.
不二法门     
马明博 《佛教文化》2018,(3):103-105
如果把《楞严经》拍成一部电影,阿难、摩登伽及文殊菩萨,只是在序幕中出现的配角。如果把《维摩诘经》拍成一部电影,释迦佛则甘愿作配角,让维摩诘与文殊菩萨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男一号”与“男二号”。  相似文献   

19.
像素艺术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它将现在高清的时代回归于简单。在上个世纪末期,低像素的电影、游戏是人们童年的美好回忆。索尼发行公司发行的一部电影《像象素大战》里的小方块轻松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还有各种红白机游戏的画面,那些印刻在脑海里的低分辨率的图像,比如最为熟悉的1983年任天堂的著名游戏《超级玛丽》、南梦宫公司于1980年推出的经典街机游戏《吃豆人》、日本konami公司于1987年发行的射击类单机游戏魂斗罗。正是这些情怀,使得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毅然决然地拿起一个个的小方块,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去创作属于那个特定年代里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文以情动人,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精妙的文章,不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华丽辞藻的堆砌来取胜,而是靠真实情感的抒发去感染读者,教育读者。“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自感人。”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这两篇文章,并非字字珠玑,却句句动人,穿越历史的时空,父亲那翻爬月台去买橘子时肥胖的背影,鲁迅那隶体“一”字似的须、根根竖起直立的发,黑瘦的面容,早已在读者脑海中定格为永恒的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