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这与心理环境颇有渊缘。 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犷,热情外向;而南方人则多情细腻,稳重内向,善于算计。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大脑结构或遗传因素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竹子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的当下,竹资源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儿童玩具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品之一,将竹文化应用于儿童玩具设计,既可以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同时也能为"中国创造"寻找一条出路。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发现竹文化之美,善用竹文化之绿,品味竹文化之情,让中国传统竹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止而后进     
朋友从北方旅游回来,念念不忘北国的雪地,那新奇的山地滑雪,畅快无比。南方无雪,能够在雪地一纵飞驰,确实是无数南方人梦寐以求的事。  相似文献   

4.
《学海》2021,(1):32-53
《飘》是以亚特兰大为场景描写美国内战和重建时期南方人的日常和情感生活的史诗级文学作品。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赋予该作品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相较于历史著作,《飘》对家庭情感和价值的刻画更为细腻和生动。因此,若将《飘》置于美国历史整体中来研究,就可以从中发现"老南方"的家庭生活及其变迁的模式和动力结构。南方人家庭想象和生活的三重模式即血缘和姻亲家庭、种植园以及整个南方,建构和维系这多重家庭模式的动力结构是家长制与母爱、等级与平等、忠诚与责任等三对范畴,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历史变动中各自辩证结合,或维护老南方的家庭生活,或适应社会的变革。但是,内战和重建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新南方"的兴起创造了机会,这一个人主义为拯救家而生长,却让家失去了灵魂。这样,"回家"和"回不去"就成了战后南方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飘》所揭示的这一困境,其实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5.
竹园观竹     
竹园里草绿的竹,给人的是清凉的感觉,随风摇曳的竹,让人远离喧闹的城市。竹,遮蔽俗市的吵闹,抵御烈日的灼热,过滤狂舞的风,用它纤弱的身躯为我们营造脱于世,飘八仙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正喜欢一首咏竹的词,叫做《满江红·咏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夏日的园中竹更为风情,走进乡村的后园,一片片林中竹矗立于眼前,在这里,果然找不到闲花,唯有秀石与竹默默相伴。这竹,修长而又俊俏,挺拔而又多姿,人,顿觉心清神爽。竹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讴歌的自然景物,竹子不同于梅花、菊花,除了节节枝高,就是片片嫩叶,花样自然不算多。看似简单的竹园,意趣学问可多  相似文献   

7.
李群 《管子学刊》2014,(2):70-72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历代的诗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咏竹诗。竹的清、挺拔及四季常青常被审美化处理,当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在诗词中给予审美表达,其意境则更加悠长。竹子修长挺拔、直冲云霄的自然形象更让人想象到耿直不阿、忠贞坚定的人格形象。当竹的“清美”意象被赋予了浓厚的生命感及情意色彩后,竹便展示出不畏严寒、经冬不凋的“清高”之美;竹林的清幽静谧,使人畅神怡目、让人感受心境澄净的“清静”之美;清风吹拂竹林,凉风习习,人们坐饮其中,让人感受到“清风”之美。  相似文献   

8.
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相似文献   

9.
咏竹诗话     
正竹,长年葱郁,寒冬不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刚劲挺拔,高风亮节,集坚贞、刚毅、挺拔、淡泊、清幽于一身,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妙笔生花,咏竹赋竹,歌竹画竹,在诗情画意中抒发情感,歌颂竹之高尚情操、挺拔向上的精神,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咏竹画竹佳作。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卫风·淇奥》就有"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  相似文献   

10.
正"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文化。竹子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竹对联,读来妙趣横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十分爱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吟出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南方女孩,从未去过北方,听说北方人身材要比南方人高大,于是我曾想:如果我生活在北方该多好啊!告诉别人,或许没人相信,我之所以会这样想,仅仅是因为嫌自己身高。  相似文献   

12.
窗前有片竹     
正我先前住的平房小院是由一片小竹林改建的。我刚搬进来时,窗前还有一堆建筑垃圾。一场春雨过后,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砖石缝隙里钻出几枝细笋,我轻轻地把砖石挪开,才知这是竹了。竹就在我书房兼卧室的窗下,不多,一席见方,仅有十几株。竹的品类应该说是楠竹,长足最粗也不过擀面轴粗细。竹笋每年发二茬,春一茬,暑一茬。暑笋纤弱,逶逶迤迤,总也长不大。春笋茁壮,如耙钉,黝黑带紫。一宿之间,上蹿尺把高。丈余高的修竹,从出笋到长足,前后不过十来天时间。竹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正传说从前有一书生上京赶考,正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迎面来了个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说要出一上联请书生对,如对出了下联,她才肯让书生先过桥。姑娘出的上联是:"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只得转身让姑娘先过桥。后来,书生路过一座庄园时,见大门上的铜环锁着铜锁,触发灵感,立即想出了下联:"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这副26个字的对联,仅由不同的6个字重复组成,也算是一副绝  相似文献   

14.
竹类植物应用到园林中,能达到造景的观赏作用。我国的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对竹类植物进行开发与利用,对我国园林建设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章中,通过对竹类植物在园林中作用的分析,研究其造景规则和模式,确保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主张世界上的事都那么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的关键,首要在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谓"和"了。不同,也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过,我想追寻的是,人与人的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学理上来分析,我认为差异是第二位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位的。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  相似文献   

16.
正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所谓尸解,即道士羽化后假托一具体实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八月之光》展示给我们一个被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压抑了人性的荒诞世界,描写了南方人被清教主义所异化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精神困境,表现了福克纳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竹”趣     
走进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黔西南州顶效开发区绿荫村一栋竹器装点一新的农舍,仿佛走进了竹艺的世界。做工精细的竹门、竹椅、竹桌、竹柜、竹杯、竹筷、竹画、竹对联……使人不敢相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居然孕育着这么深厚的竹文化底蕴。这一件件精致的竹工艺品,均出自这户人家的主人布依汉子韦开顺之手。  相似文献   

19.
一日,清凉文益禅师指竹问僧:“还见么?”僧答:“见”。文益便提了一个古怪问题:“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 切莫以光线、反映、视觉成像之类概念科学地回答,禅家这一问,其实属于另一领域的问题。按佛教的说法,既非竹来,亦非眼去,“竹”不过是“眼根”与“色尘”因缘和合而成的幻相,《三藏法数》卷二十一云:“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若说“竹来眼底”,则“竹”为实有,那为何盲者不见竹?若说“眼到竹边”,则“眼”可出外见,那为何黑时不见竹?所以《楞严经》卷三佛陀说道:  相似文献   

20.
枯竹     
我在南方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青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小时候,村子里,人们都喜种竹,竹占据着村头巷尾、屋前屋后的所有空余地方,因此出门皆遇竹,总能见到竹之清俊摇曳的身影,仿佛抬头都能看到一幅幅清人郑板桥"细细的叶,疏疏的节"的淡竹水墨画,都能听到"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