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2.
当芦沟晓月照着桥面霜花的时候,杨度从庐山回到了北京。三个月不见了,在家人的眼里,他俨然成了另外一个人。出门时瘦瘦的,现在胖多了,也结实多了。先前一天到晚眉头紧锁、思虑重重,现在一天到晚平平和利的,仿佛万事都不在心上。他把家中过去所张挂的名人字画全部下掉,换上地手书的条幅。他给母亲房里挂的是:“或有于佛光明中,复见诸佛现神通。”结夏寿田房里挂上:“佛身如空不可尽,无相无碍遍十方。”给叔姬的房里挂上:“菩提树下成正觉,为度众生普现奥。”给自己民间舆控的是:“皮肤脱浩目,低余一真实。”在餐厅的正中,高…  相似文献   

3.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从第一期到这96年的第三期,我几乎是每期必看,此第三期中的《杨度三叹记》,《毛泽东的佛缘》书评,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另有《僧在深山,人在车站》,其中“人在车站”已写绝了,相信作者的感受,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流出来的。《禅者与理发师》等也是非看不可的文章。我想,《佛教文化》如能间隔地登若干小有争议的作品,那么,会更活跃,更有吸引力。学僧:释本性和南1996车8月15日于期里兰卡为增设新栏目,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读者问答,因为订阅这本刊物的人,既有研究佛学的,也有学佛的居士(在居士中有新老…  相似文献   

4.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意指人的认知客体和生存环境取决于主体心意识的运作;换言之:境由心造,境由心转。中国近代史上的怪杰杨度(187-1931),一生思想以多变著称,曾是臭名昭著的“帝制祸首”、“复辟余孽”,到晚年成为共产党人。对如此跌宕起伏的奇特经历,杨度在1927年春的《江亭词序》中开首即言:“盖人生哀乐全由,C境,境既生,C,。C更生境。于境若有爱憎,于。:即有哀乐。实则,哀即是乐,乐即是哀,境即是,C,。G即是境,对待相消,了无一物.自非圣人,不能悟此。”总结自己一生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5.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 对于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作为总结之语,海内外中文媒体,甚至一些外文媒体,都很乐意把这一年叫做“龙年”,“中国年”。今年龙年,明年马年,的确,没有比老祖宗传下来的“生肖”法宝,更能惟妙惟肖形容中国在新世纪开局之后龙马精神、意气昂汤的新面貌的了: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入世成功,环球经济寒冬、中国却“一枝独秀”──仿佛是一觉醒来,所有的中国人都开始意识到:中国崛起,饱受外侮的恶梦已然远去…… 为了这样一个“中国年”,中国人煎熬了一百多年。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放事,可透露中国人不分党派…  相似文献   

6.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张曙光:马克思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范畴探析“社会存在”不仅与“社会意识”相对应,而且还有一个与“自然存在”相对应的问题。1844年,马克思是从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来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类存在物...  相似文献   

7.
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片黑暗,只听一声亲吻,接着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车出隧道后,车厢内四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没吱声,唯有德国军官眼圈发青。 老太婆想:“这姑娘人美心灵更美。”姑娘想:“真奇怪,这德国人宁亲老大婆不亲我。”德国人想:“罗马尼亚人真狡猾,他偷着亲嘴,我暗里挨揍。”罗马尼亚人:“我最聪明,我吻自己的手背,又打了德国人一个耳光,没人发现。” 黑暗中的一吻  相似文献   

8.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9.
倒算人生     
对于人生,证严法师有一个充满智慧、警醒人心的算法——“倒算”。 证严法师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生命有70年的话,他一出生就是70岁;一年之后,他只剩下69岁,如此逐年减少,便是“倒算人生”。  相似文献   

10.
大荣哲学:“人才盘点”以经营连锁店而闻名于世的日本大荣公司,多年来一直实行公司人事安排不可动摇的一项原则,即每隔半年就要让各个层次的干部、职工做一次内部调动,他们把此称作:“人才盘点”。“人才盘点”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它打破了以往那种“职位高低、工作优劣”的等级观念,强调每一个岗位都重要,每一个人都要适应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工作,并经受磨练。其二,“人才盘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呆久了,容易麻木僵化,看什么都“习以为常”,反应迟钝。改变一下换个岗位,他们就可能萌发…  相似文献   

11.
前人小品有一则笑话,说一位年轻和尚与两位儒生同船赶路,两位儒生大小都是有点功名在身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流文化中人,自然一路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小船不宽敞,那年轻和尚自觉地蜷缩起来,在一旁洗耳恭听。听着听着,他觉诧异,脱口请教:“听二位说,那尧舜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儒生答曰:“当然是一个人!”“那么──”,和尚又举出一位复姓(四字名)的历史人物,问道:“这是一个人吗?”儒生不屑一顾:“这都不明白?当然是两个人的名字啦!”年轻和尚笑起来,把脚舒舒服服伸展开来,道:“如此说来,且容小僧伸伸脚…  相似文献   

12.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522年的一个冬天,晏子侍奉齐景公打猎回到遄台。此时,梁丘据骑马赶来觐见。景公高兴地对晏子说:“只有梁丘据是个跟我相和的人啊。”晏子眉头微皱,说:“梁丘据不过是跟您相同罢了,哪里说得上是相和呀?”景公颇感迷惑,反问晏子:“难道和与同不是一回事吗?”  相似文献   

14.
牧者的软弱     
李世峥 《天风》2008,(20):30-31
曾听一位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肢体,问牧师:“你在这里探访吗?”牧师答道:“不是,是我自己看病。”那位肢体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会生病?”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却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牧者就不可能生病,但对很多人而言.却忽略了牧者也有软弱,也需要代祷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5.
恩师难忘     
李敖是台湾著名学者,也是出了名的“狂人”。他曾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狂傲至此,恐怕五百年内只此一人。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狂人”,一旦见了老师,却成了老老实实的小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智慧十思     
一、博览漫思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博览群书,可以汲取知识,滋生智慧。每当博览之际,思维便在漫游.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他的意思是:如果每天晚上抽出2小时坚持读书与思考,一个人必能大获成功。博览群书,为的是猎取素材,触发灵感拓展思路.有的,可以借鉴,仿照。有的,可以组合,串通。有的,可以筛选,灵变。博览群书,为的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没思中,“I:有灵犀一点追”.过思中,“触一而得通三”。设思年.“站近八议,。Q‘游万包”。“简而失,仰而思”.一边间凌,一边思…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去世,金庸先生写了一副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二人的成就、影响,世有公论。金庸称梁羽生为“大前辈”,自称“自愧不如”,谦抑、冲淡的境界,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18.
有两个小幽默。 其一、A是面包厂厂长,B是砖头厂厂长。一天,A在法庭上怒火万丈地控告B:“你供应我们的砖头太软,简直就是面包!”B也立刻反驳:“你卖给我们面包太硬,简直就是砖头!”而法官意欲出出他们的洋相,就故意指着B问A:“他供应你们的面包简直就是砖头,是吗?”答曰:“是!”又指着A问B:“他供应你们的砖头简直就是面包,是吗?”答曰:“是。”法官又问:“真的如此?”两人答曰:“真的如此!”再问:“此话绝不反悔?”两人再次答曰:“绝不反悔!”法官立刻宣判:“既然如此,本法官郑重宣布,A立刻将B所…  相似文献   

19.
《间做草堂笔记冲有这样一个故事:请党正十年六月革夜.雷雨大作,河北献县城西有一村民田雷击而死,县今明民检产后不露声色地让人把尸体埋掉了。过了半个多同明民突然捕获了一个案发前曾买了许多火药的人.在审议中、明民革力宣Wb问疑犯:“你买火药干什么?”此人答道:“再来如乌。”明展又追问道:“用火枪打马.小不超过五线.最多一两左右,已经够用一天了,你买二三十斤.做什么用呢?”狡猾的疑犯回答:“是准备本月些日子、”明民紧接着盘问道:“你买火药还没有满一个月.计算起来.用掉的也不过一、二厅,其余火药现在藏在哪…  相似文献   

20.
一个满怀失望的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说:“我一心一意学画画,却找不到好老师。多数人都是徒有虚名,画得还不如我。”住持淡淡一笑,说:“我收集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不比名家逊色,就请施主为我留下一点墨宝吧。”那人问:“画什么呢?”住持说:“我喜欢饮茶,更喜欢茶具,您就为我画一幅茶杯和茶壶吧。”那人欣然应允,铺开宣纸,寥寥几笔就画成了,只见壶里的水徐徐注入茶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