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2.
应香港道教蓬瀛仙馆邀请,河北省道协组团一行6人于1997年1月22日至29日,对蓬瀛仙馆、香港道教联合会、信善紫阙玄观等多处道教宫观进行了友好、成功的访问。访问团以会长黄信阳为团长,在港先后参访拜谒了蓬瀛仙馆及其附属机构和省善真堂、竹林仙馆、香港道教联合会、信善紫问玄观、圆玄学院、青松观祖坛、云泉仙馆、飞雁洞佛道社等多处道教官观。访问团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接待。1月23日在蓬瀛仙馆西楼客厅,访问团成员与永远馆长丘福雄先生、卢维干理事长、黎显华副理事长及诸理事进行了热情友好的座谈。黄信阳会长介绍了河北省道协成…  相似文献   

3.
正"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们并未活动于同一时期。"仙宗十友"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同时他们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同向文化符号︱︱就是跟当时作为国教的道教有着十分亲密的关联,这使得他们成为后人视野中鸟瞰盛唐气象的一个表符。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们并未活动于同一时期。"仙宗十友"在各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在<庄子注>中对庄子之"道"作了新的阐释.他重点阐发了道体虚无、生化万物的特点,并将气、理等概念引入道论之中,上承隋唐重玄余绪,下启宋代二程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他从心、神、精、气的角度对道教修炼之道的发挥,也对宋元道教内丹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应香港蓬瀛仙馆邀请,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为团长的的北京白云观经乐团一行11人于2004年2月21日上午乘机抵达香港,为香港蓬瀛仙馆主持观音殿神像开光科仪,并对香港道教界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22日下午,蓬瀛仙馆举行观音殿神像晋殿开光典礼。黄信阳副会长应邀致词,他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和北京白云观向蓬瀛仙馆观音殿神像开光盛典的隆重举行表示祝贺,并衷心感谢蓬瀛仙馆历年来对内地道教事业的无私援助,高度赞扬了蓬瀛仙馆在弘扬道教、福利社会及加强香港、大陆两地道教界交往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并希望今后进一步密切与大陆道教界的交…  相似文献   

6.
道教对世界的理解有其独特的神学视角。在世界的来源问题上,强调的是道生气化。对于世界中的存在者,一般认为有天、地、人、神(仙)、鬼等。从世界演化进程上看,道教主张复古之论,认为社会的进程是不断背离"道治之世"的,因而,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就是回到原初的"上古之世",以此应对现实的"无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道教建筑意境这一研究新视野出发,以龙虎山天师府为案例,对道教建筑思想与道教思想关系新范式进行考论,揭示道教建筑本质特征。道教建筑深受道教心性、道教科仪等道教体道行法宗教实践影响;在此实践过程中,道教建筑意境主要表现为心性意境、神志意境等仙道意境;而这一仙道意境也为道教建筑本质特征,乃是道教建筑与其他传统建筑本质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8.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10.
葛洪是中国道教金丹道派的奠基人."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这是他儒道兼综思想的自我定位.葛洪出身于士族世家,早岁熟读儒书,中年立业封侯,因受叔祖葛玄的影响,中年一度及晚岁驻足罗浮山修仙入道,这就徜徉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而道术儒修无二致,神仙忠孝有完人,自是其毕生思想及为人的写照.葛洪视民间"俗所谓道率皆妖伪",而斥"淫祀奸邪,礼律所禁".修道不忘儒教,为金丹道派的官方正统地位提供保证,同时对后来道教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纯阳子吕洞宾生年考证玉溪道人吕纯阳是道教内丹派倡导者。“钟吕金丹道”为道教全真派所继承。其拯救苦难、普度众生的仙迹,为海内外广大信众所崇奉。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影响之大,无与伦比。然而,对他史无专传,有关他的生年记述,众说纷坛,故就有关记载加以考证。吕...  相似文献   

12.
道教写经是中国古代写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肇始于先秦简帛,兴起于六朝符书,集藏于唐初写卷,自成"三洞四辅"经藏体系。道教教内写经在写本制作、写经功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道教文化、仙道文化内涵;作为普通书籍制作的道教写经,则与中国古籍写本的一般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功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不仅追求逍遥出尘的仙真世界,同时饱含"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济世情怀,更为关怀现实人生的此岸世界。"重生贵生"的道教始终充溢着积极的生命意志和幸福的生活情调。在今天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尊  相似文献   

14.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弘扬道教文化,展示道教音乐的动人魅力,并通过道教音乐这个平台,在两岸之间搭起情感沟通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中国道教协会和台湾中华道教会经过协商和认真的筹备,于2005年7月底8月初在台湾举行以“蓬莱仙韵颂太平”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在中国道教协会的组织下,大陆道教音乐赴台演出团由江苏苏州姑苏仙乐团、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道乐团、湖北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四川青城山道乐团和成都青羊宫道乐团等5个道乐团组成。演出团由国家宗教事务局郭伟司长担任顾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担任团长,副团长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  相似文献   

16.
道情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考论詹石窗一、道情的由来与体式作为曲艺的一个类别,道情当起源于仙歌道曲。仙歌道曲由来已久,到了唐朝更见勃兴。唐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大力支持,道教宫观大大增多,从而道教活动也频繁地开展起来。适应了道教法事的需要,仙歌道曲广泛地制作着,尤其是唐玄宗在位...  相似文献   

17.
<周易参同契>作为道教易学的重要代表作,其最重要的特色是会归"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之理,借<周易>言黄老说炼丹.本文将<周易参同契>置于汉代易学的背景下,从黄老道家哲学与道教仙学的发展中,来探讨<周易参同契>如何托<周易>卦爻象为象征符号来隐喻金丹道之内涵,以展示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撄宁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仙道之学,融会贯通,创卓然一家“新仙学”,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他致力于道教事业,培育道教人才,也是深得众望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关于道家、神仙家、道教以及其他宗派的理论和功法,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他潜心研究静功修持,归结为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由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他许多著作、注释和书信留下丰硕的研究成果,给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同陈先生相处是在六十年代他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工作这一段时间,对他既严谨又创新的治学精神,十分钦佩,铭记心中。  相似文献   

19.
逸山 《中国道教》1990,(1):14-15
1989年9月6日至8日,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了“道教文化研讨会”。与会成员以各地道教界学者为主,也邀请了一些教外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共三十五人。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李养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道协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中国道协的研究工作是从1961年开始的,“文革”期间中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中国道协恢复工作以来,研究室先后撰写、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道教史提纲》、《道教史资料汇编》、《道教知识手册》、《道教概说》、《道教仙话》、《道教养生法》、《洞天胜境》等二、三十种书籍。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0月18日,香港道教蓬瀛仙馆理事长黎显华、监事长丘福雄等一行二十四人应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邀请来京参访。19日上午香港客人参拜了北京白云观。中国道协、北京白云观为客人的来访举行了欢迎会,会上,中国道协会长黎遇航道长致欢迎词,秘书长李文成介绍了中国道教和白云观近几年的情况。黎显华先生和丘福雄先生介绍了香港蓬瀛仙馆的情况,并感谢中国道协、北京白云观道友的热情接待。黎先生在讲话中盛赞了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希望不断弘扬道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加强香港道教界与内地道教界的交流。主客双方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